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莱辛的宗教思想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他的宗教思想包含历史、理性与启示三个因素,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历史真理和理性真理是不同的类,理性真理高于历史真理.第二,启示真理包含理性真理,历史真理是理性真理在普遍历史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启示真理的理论基础是泛神论,不同于基督教传统的"启示".莱辛的宗教思想引发了"历史与启示”关系的争论,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经文:彼前5:2-4约8:31-32一、真理是按神旨意——管理的原则(参徒13:22、36;彼前5:2-4)使徒约翰明确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参约1:14、17)主基督是真理的本体,他就是真理在世间的活化与彰显;教会是主耶稣的身体,被他的真理所充满,教会管理必须依循真理。当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曾说:"神啊,我来了,为要  相似文献   

3.
说潇洒     
有一句歌词:“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女人爱男人的潇洒,是否是女士们的天性,“非鱼不知鱼之乐”,不敢妄断 只知男士们在潇洒上是肯下功夫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真理?五十年代,学术界有三种回答:第一、客观真理就是物质世界;第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第三、真理是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它不能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也不能等于正确的认识。今天,问题的讨论是深入  相似文献   

5.
真理与德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德性的和谐主要体现为:二者都体现人类追求的实践的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快乐,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和自我完善;二者的统一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真理与德性的指导。实现真理与德性的和谐需要从加强教育、践行法治、健全制度、发展生产力与科技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宣称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并因此可以使诸如"2+1=3"这样的永恒真理失效。本文认为,笛卡尔的永恒真理学说是一种"直观知识",这种"直观知识"从"存在判断"中悬隔了出来。但永恒真理学说仍然悖论重重:笛卡尔保障自然规律的充足理由律是否定性的,数学真理既是永恒的,也是偶然的。换言之,笛卡尔并没有明确讨论上帝是否还能创造另一个数学世界的可能性。本文主张,"自然规律"在笛卡尔那里,其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们变成了出于同质性、依据几何学的方式建构与重建自然的蓝图。这是笛卡尔既主张上帝创造了永恒真理,同时也主张上帝需要一刻不停地保存永恒真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道:“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70页)。很多同志据此认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否则,那它就不是真理了。他们把真理说成是纯粹具体的东西,认为具体性是真理的唯一特性。我认为,这种否认真理的抽象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就把具体性视为孤立的、单一的东西,加以抽象化了。事实上,列宁这段话并不是针对真理的全部特性,而是为了强调真理的具体性而讲的。列宁所否定的那种“抽象的真理”,并不是指真理本身,而是指它的存在。如果曲解了列宁的话的原意,把真理的具体性推向绝对,那么就歪曲了真理的本来面目,对真理的产生和本质也就无法正确阐释。把真理的具体性加以绝对化,同否定真理的具体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倪光道 《天风》2007,(23):5-7
"有恩典有真理"的教义,也是要求一切属于基督的人既有恩典又有真理,决不可有恩典无真理,也不可有真理无恩典。圣经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就是说,道成肉身的基督,既有恩典,又有真理,集恩典真理于一身(参约1:17),所  相似文献   

9.
论具体真理     
列宁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具体性?什么是理论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什么是唯物辩证法所排斥的抽象思维?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自觉地以真理的具体性原理为指导,加强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这次会议将于1964年8月22—25日在布鲁塞尔大学哲学与文学院和卢汶大学哲学院两地召开。题目是真理。预先划分以下几个小组:(1)真理的本论基础.(2)真理的人类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北大哲学系马列哲学著作教研室、毛主席著作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召开了第二次真理问题讨论会,黄楞森同志作了中心发言。首先他谈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有些真理有阶级性。“四人帮”一伙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夸大真理的阶级性,胡说所有真理都有阶级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四人帮”的反动谬论进行批判十分必要;但是有的同志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完全否认真理的阶级性,这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N.雷斯切尔在他的近期著作《真理连贯理论》一书中,强调了真理的标准问题和真理的本性问题的区别。近来,有人试图为理性的证明的连贯论辩护。在这种证明中,连贯性被认为是真理的标准(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标准连贯论——译者),但是连贯性却不被认为是真理的本性(即下面所说的真理本性连贯论——译者)。本文中我要论证:连贯性作为真理的标准,的确能够衍推连贯性是真理的本性;证明的连贯论是正确的,所以真理的连贯论也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漫画之页     
《思维与智慧》2006,(1):F0002-F0002
孙诀人矍卜.-..峭目门.目一月 潇洒 当你刻意模仿潇洒的时候,正是你离潇洒最远的时候。 作者:郑辛遥原载《今晚报》漫画之页~~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大学一九八四年下学期形式逻辑科期末考试试卷第六大题中有一道小题:所给定的参考答案是:“不正确。这个证明的论据是‘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从它推出‘真理不是怕批评的’,再推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这个论证是:‘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它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所以不正确。”这“论证”是循环论证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大家知道,“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这是通过直言判断的变形所进行的推理,即,演绛推理中的直接推理。其基本方法是换质法和换位法。换质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质改变而不改变其原来的意义。换位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主项、谓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思想中既有"真理"概念,也有关于"真理"的理论。本土汉语中的"真理"一词,主要是指真正的道理与最高的意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是"道"。汉语佛教中的"真理"概念及真理理论,主要是一种价值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与真理理论,则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在中西古今哲学比较的广阔思想视野中考察中西哲学的重要概念与观念,对于发展当代汉语哲学,可提供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文:约12:24;太10:39;路22:24—27 《辞海》注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圣经上也有一些相反相成的论述,那是属灵的真理,是与世迥异的人生观、价值观所折射的真理之光。因用“辩证法”一词,特加引号,以示借用。生与死 主耶稣说:“我实实  相似文献   

17.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8.
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支(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从真理论的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富有启发。但是细读袁文,却感到文章的两个基本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价值真理概念的客观依据问题,二是真理概念的解说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真理概念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价值真理”能否作为真理的普遍形式而成为科学的真理概念?下面谈些个人的浅见,向该文的作者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上海社联哲学学会和高校哲学协作组联合邀请在南京路等场所贴大字报,不同意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观点的周宪和诸仲欣两同志举行讨论会,交换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不同意见。周、诸两同志的看法认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只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照片“拍”的象不象,只要和人一对照就行了。此外,不仅逻辑证明是重要的真理标准,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判断是非即真理的相对标准。  相似文献   

20.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适应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同时在他的一切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上都从一个原理出发,即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列宁所深刻研讨的真理具体性这一原理,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部分。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和观念是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的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三者是一回事。真理论在哲学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回答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这就是说,它这样或那样解决了哲学上一个基本问题。因此,真理问题自然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斗争中占中心地位;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