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3.
佛教和道教均有厨经.佛教有敦煌写经《佛说三厨经》《佛说停厨经》以及在敦煌写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野山写经《佛说三停厨经》,道教有《老子说五厨经》.虽然天厨思想在中、印都可追溯各自的源头,但就这些厨经的内容和结构来看,道教的厨经逻辑顺畅,而佛教的厨经却问题颇多.本文通过比较佛道两教的厨经,研究天厨思想的内涵、佛道厨经的同异之处以及佛道厨经的具体方法,最后总结出厨会传统演化的社会学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宗教的代表,佛道交涉的现象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存在。东汉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便是较早的例子。此后无论是僧道相互攻讦的记录,或是文人比较三教的论述,都反映出该现象为中国社会所熟知。作为现代学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佛道交涉与佛道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佛教在跨越亚洲的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以及道教如何在与佛教的接触交流中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佛道交涉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冥福请佛文》为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所发现的大批摩尼教文献之一。该文献为法师在做道场时请佛之用,虽篇幅较小,但所请之神甚为庞杂,有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祗,尤其是文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地狱十王思想,其内容与教煌等地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地藏十王图》有不少关联,堪称摩尼教在福建地区走向佛教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7.
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其佛、道思想生动而集中地反映了晚明时代的思想风貌.于慎行参禅学佛,但对佛教现状多有批评.他探讨了佛经的翻译问题,援引佛经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于慎行严格区分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和作为学派的道家,除开晚年,他对道教基本上抱持相对疏离的态度.他服膺黄老之学,以无为政治为其施政理念,同时也深受老庄学说的影响.于慎行主张以儒家为主导,统摄佛、道,实现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8.
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内丹学理论具有鲜明的融佛色彩.道教内丹家从内丹学角度出发,对佛教的宗派、成佛境界、修行方法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中有的看法明显与佛教本义不符,属于牵强附会;但有的看法也能够自圆其说,对专门的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隋唐五代宗教政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初年 ,在思想领域已经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格局 ,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文化政策 ,使其三家都尽力与皇权保持一致。这一政策由唐高祖确立 ,太宗、高宗遵循。但他们之间又有些差异。高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 ,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从礼制礼仪上抬高道教的地位。太宗李世民虽在个人的思想情感上倾向于佛教 ,但最终个人情感还必须服从于政治 ;贞观年间 ,佛道之间已从“华夷之辨”和谩骂式的争辩转变为对宗教义理的探讨。高宗前期较多关注佛教 ,后期较多关注道教。总之 ,宗教教权必须依靠和服从俗世王权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11.
巴利语是记录南传佛教三藏圣典所使用的语言,也被一些佛教国家的传统说法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使用的语言,该语言在准确记录和传递佛教思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究了几个佛教基本词汇的巴利语原意,并分析了相应汉译词汇与巴利原语在指示义理方面的偏差,借此指出准确理解佛经词汇所指代的义理的重要性.进而呼吁学界和佛教界对巴利语、梵语等佛典原语的学习和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周波 《宗教学研究》2007,19(2):161-165
作为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两座重要基石,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由于道、佛二教自身特点与状态的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在它们中的特征与走向都不尽相同。我们从对道、佛二教的思想对科学影响的对比分析中,能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8月3日,吉林省宗教局、吉林省佛协在白城市华严寺举办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演讲会,全省佛、道教寺院(宫观)负责人共120人参加了演讲会。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宗家顺、副主任清远法师莅会在演讲会上,来自全省各地佛、道教的8位代表分别就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走爱国爱教道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僧尼素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倡导人间佛教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演讲。省宗教局副局长李明辉同志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佛、道教界在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利…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与道教——兼论其对现代道教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排斥道教,但他又与道教有相当的瓜蔓。从韩愈对道教的态度、与道教徒交往及其祭神活动三个方面可看出韩愈与道教的关联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反思道教在现时代应在理解世界、贞定生命意义,培养道教人才方面进行创造性转换,从而开显出道教所具有的引领人走入新的生命境界之功。  相似文献   

15.
汉传佛教女性伦理观与道教女性伦理观既存在歧异又存在契合.由于文化渊源及宗旨的不同,对于女性形象,汉传佛教持“女性卑污论”,道教持“女性崇高论”;对于制度修行中的男女地位,汉传佛教奉行男尊女卑,道教力求男女平等;对于人的情欲与生命,汉传佛教企图杜绝欲望及厌弃生命,道教正视欲望及看重生命.然而,由于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过程中佛道相互吸取对方思想,这又使得它们都赋予女性成就理想人格之权利,强调女性的心性修养、重视戒律对女性的约束功能、推行轮回果报与“功过格”.  相似文献   

16.
慧能禅宗与全真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流派。禅宗的形成是外来佛教大量吸收和融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成果,是佛教彻底中国化的标志,是佛教中影响最大又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而产生于金元时代的全真道则是一支立足于道教而熔铸儒佛思想的新兴道教流派,其兴起标志着中国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交融的完成,标志着道教理性化、哲理化的最终实现,其教理教义代表了后期道教发展的最高成就。以慧能禅和全真道之心性论思想的梳理、比较为契入和要旨,力图深化禅宗尤其是加强道教的心性论思想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崔小敬 《宗教学研究》2006,17(4):105-109
本文提出佛道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道教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仍然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但它们彼此在思维方式、思想要素、语词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融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转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这种由外到内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佛道三教各以自身心性为基本趋向的大融合。在此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语词概念的运用上,还是在思想的论说上——吉藏大师之后,佛教三论宗几无新的发展,而浸润三论的隋唐道教重玄学似可看作三论发展的又一面相。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神话及道教题材在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出现,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殊形式。实际上,宗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著称,不过也并不缺少其他宗教的题材,这反映了敦煌作为不同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