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在无神论的阐释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神的产生、内容、实质与人有关,从而否定了神,都认为要否定宗教。但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对神的扬弃,而恩格斯和列宁没有提出类似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神论要扬弃宗教,列宁仅认为无神论不承认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有神论的批判与否定,科学无神论本质上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有神论思想体系的变化要求无神论作出新的回应。有神论迷信思潮不断改头换面更要求无神论及时予以关注现实。为有效地抵御当前校园文化传教现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的自身建设。新的宗教神学思想需要正面的理论回应.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同时.科学无神论应当从服务现实的角度构建自身的积极内容,科学无神论的基础理论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有神论的批判与否定,科学无神论本质上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有神论思想体系的发展要求无神论作出新的回应,有神论迷信思潮不断改头换面要求无神论关注现实。为有效抵御当前校园文化传教现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的自身建设。新的宗教神学思想需要正面的理论回应,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同时,科学无神论应当从服务现实的角度构建自身的积极内容。科学无神论的基础理论建设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8.
《科学无神论原理》(草稿)是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李申教授的新作。该著分"导论"、"正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依次阐述了"科学无神论"的"概念与宗旨"、"关于神祗不存在的证明"和"主要宗教神学知识及批判"。作者指出:"无神论否定的,仅仅是有神论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否定神的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宣传科学无神论,遵循着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不在宗教活动场所宣传无神论;第二,不向已经有了宗教信仰的人宣传无神论。"接着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历代人类创造"神"的过程,指出"神的形态可以变化,但神祗的超自然能力,则一如既往,区别仅仅在于超自然能力的大小。"既然神的形态在发展中,那么后出的一定是对先在者的否定或扬弃。以此为前提,作者把以前无神论者的所有证明,也把有神论者关于所谓神祗的说明,依历史顺序逻辑地联结起来,竟然使一大批著名有神论者成了著名无神论者马克思等人证明神祗不存在的忠实伙伴。由此出发,作者对事神行为做了分析和批评,同时纯粹从负面介绍了主要宗教神学知识并对它们做了点到为止的简单批判。针对宗教有神论这些年来在我国境内大发展的现实和全国人民所面临的防治邪教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生和蔓延的历史任务,作者专门阐述了中国的宗教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显示了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担当。  相似文献   

9.
宗教研究是以理性的态度对宗教现象进行客观审视与分析,与基于信仰的神学思辨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本质差别决定了对宗教的科学研究必然以无神论为基本立场与最终指归。澄清宗教科学的理念与本质.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宗教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五一教授的新书《科学无神论与宗教研究》高举科学无神论的旗帜.坚持以科学理性的立场研究近现代各类宗教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念与成果.为我们端正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向、宣传和弘扬无神论的社会风气.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典型范例.是近年来科学无神论与宗教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实现无神论与辩证法的内在贯通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马克思之前的学者们在无神论与辩证法之间各执一端,导致无神论本身变成信仰的对象,辩证法沦为僵死的教条,走向各自的对立面。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将实践作为协调无神论与辩证法的中介,为二者彻底贯通找到了现实基础。无神论的批判本性与辩证法的扬弃原则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后者获得批判有神论的运思方式,后者需要前者为其寻得思维的主体,二者相互协调达成各自理论的彻底性。共产主义作为无神论与辩证法的共同归宿,实现了二者的完全贯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艺术思想以文学创作、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三条主线构建起科学无神论反思的艺术批判逻辑。诗歌等文学创作表达出马克思对神、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情感的认知,其中自觉的神性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早期萌芽。从哲学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属性出发,马克思基于理论层面的科学阐释规定了艺术的“去神性化”本质,以此为基础使艺术从神性复归到人性。同时,马克思通过艺术生产为艺术与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艺术生产的实践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剥削本质,借此表明艺术作为人的生产方式而非神的工具的科学无神论立场。  相似文献   

13.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格,超越宗教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宗教产生根源的分析比对宗教进行单纯的外在批判更加重要,只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人的解放的科学的实现路径,宗教最终会自行消亡,因此,马克思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宗教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展开逻辑的每一环节,都没有把实现人的解放寄托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其无神论思想的展开过程,揭示这一过程,是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无神论特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异化标志着对抗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进步中的矛盾,在这个时代里,人的一切新的生产力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变成了奴役人的手段。没有理解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许多异化都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不理解与无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就是个人积极扬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积极掌握与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与关系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开始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而以完全社会自治告终。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异化的扬弃采取着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进行技术革命,另一条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政治组织机构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主客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人对人的统治,它将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合而为一,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异化的扬弃是建立与发挥人的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批示,从国际战略角度提出研究宗教问题的重要性。任继愈将毛主席的批示精神概括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者。坚持这一学术范式对于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宗教研究领域提出的"学术神学"范式,形成对"批判神学"学术范式的挑战。某些号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绝口不提科学无神论。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最底层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科学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巴黎手稿》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早期成果,也是二者正面交锋的重要思想领地。深入其中便会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而非仅仅是否定的一面,即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揭示了其消极方面,因为它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事实上,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其积极方面,因为它以积极的异化形式把握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所以被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分析,马克思的这种肯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说明。藉此,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才能以经由交往异化而来的社会关系作为思想通道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加以科学改造。  相似文献   

17.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目的在于纠正国内外学术界比较普遍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前现代"曲解。"现代国家对宗教的现实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与前现代的宗教国家不同,现代国家本质上是无神论国家,只有在现代无神论国家,宗教对国家的关系才具备其本来的、纯粹的和世俗的形式;第二,现代无神论国家废除宗教特权,使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解决了国家与宗教的矛盾,这种解决途径既有进步意义,又有历史局限;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往往以暴力方式实现国家从宗教中的解放,但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人从宗教中的解放以及宗教的消逝必须由社会发展来促成,而教育又必须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社会理论,具有宗教神学所没有的开放性和传统无神论所缺乏的现代性;第二,马克思无神论是凝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政教和谐与宗教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第三,从国际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文化传统深度契合,形成一种以人文关怀为特质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可以化"文明冲突"的戾气为文化交流的祥和。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任先生创办当代中国第一个宗教学研究机构——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宗教,批判神学"是他一生坚持的学术理念。任先生总主编的大学教材,成为我国宗教学奠基性著作。任先生担任中国无神论学会的理事长,三十年如一日,他指出,中国无神论学会"对国家兴亡肩负重要责任""科学无神论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任先生推动建立当代中国第一个科学无神论研究实体,为发展这个濒危学科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