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距离北京较近,遂成为清代皇帝经常巡幸之地。祭祀朝圣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除其前期的长期准备外,每个皇帝要求的出行规格也不一样。嘉庆帝巡幸五台山,前期准备长达8年之久。从巡幸五台山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嘉庆帝崇实黜华的出行风格和对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五台山佛教地位的提升,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东晋初年佛教传入五台山之后,就有北魏的孝文帝、隋代的隋炀帝、宋代的太宗、元代的成宗、英宗和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九位帝王巡幸五台山,扶植五台山佛教,遂使其发展成了世界级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历史源远流长,寺庙建筑恢宏壮观,佛教文化享誉世界。在中华佛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台山佛教文化曾超过重要的作用,并遗留下丰富的文献典籍。在大量佛教历史文献中真实记录清代帝王赡礼五台山的档案尤为珍贵,堪称精华。但是清朝皇帝西巡五台山,清史学界关注得较少,有关西巡的档案史保存得很分散,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康熙皇帝五次西巡,并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和九月一年中二次幸五台,乾隆皇帝六上五台,最后一次是在他七十六岁高龄时登上五台山的,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十分罕见,嘉庆皇帝也声势浩大地驾幸过…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五台山佛教以其传入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历代高僧辈出而闻名遐迩,著称世界。在佛教发展史上,五台山佛教曾出现过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高潮。隋唐时,全山寺庙多达360所,僧人1万余名。华严、天台、禅宗、律宗、净土等宗派各建道场,高僧云集,讲经传法,著述甚丰。明清时,帝王将相垂青眷恋,康熙、乾隆多次巡幸。外国高僧不断朝山拜佛,取经送宝,写下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光辉历史。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支持和保护,使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中遭受破坏的佛教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佛教僧尼由建国前的90多人,增加到582人,66处台内寺庙得到维修,法事活动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5.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对此,肖雨同志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载《五台山研究》1986年1期、2期)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和较详细的叙述。不过,肖文认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台山台麓寺、菩萨顶皇帝行宫  相似文献   

6.
清代前期,因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博大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清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五台山藏传佛教渐至鼎盛。清初诸帝多次巡幸五台山;蒙藏高僧频繁朝拜;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僧人人数迅猛增加;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清初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五台山又境系太原,太原是李渊起兵推翻隋朝的发祥地。所以,唐代二十位皇帝中,除武宗发动会昌发难,毁灭释教外,大多数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优礼五台山。“常例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到山,表施十二大寺”外,还赐五台山佛教“细披五百领,绵五百吨,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供山众衣药之需。同时,唐王朝还兴建寺塔,雕塑佛菩萨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清代雍正皇帝和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思想,同时也指出了他对五台山佛教的尊崇礼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清代五台山的汉地佛教宗派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阶段,还是五台山佛教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唐朝时候,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任继愈《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总第14期第6页),而五台山又是与印度灵鹫山“争峻”(《全唐文》卷17《三藏圣教序》)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化之区,为全国著名的灵山圣境。唐代二十个皇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其中,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  相似文献   

12.
显通寺佛教史略萧宇显通寺座落在台怀镇中心、灵鹫峰之前。它是五台山的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瑰丽、高僧辈出、法会不断、香火旺盛、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的著名古刹,也是五台山佛教中享有盛誉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首。佛教传说,东汉永平十年(67)...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佛教最繁荣的时期,而当时佛教名山胜境,则首推五台山。在唐代二十个皇帝中,除了武宗反佛之外,其余都是崇佛的,对五台山佛教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尤以太宗、高宗、武则天、代宗、德宗、宪宗、文宗为甚。佛教的各个宗派如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密宗、律宗、禅宗的名僧,纷纷到五台山活动,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远自日本渤海、新罗、罽宾、乌茶、摩伽陁等国的僧人,慕名专程来求法巡礼.国内的善男信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殊道场,又是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唐代中叶,它就随着殊信仰的传播传遍了海内外。它那丰富多彩的佛教化也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哲学、宗教、建筑、绘画、音示、美术、学、医药等等。这里的“殊在五台”“泼法金刚”和“青毛狮子”就是五台山佛教化对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漫话尊胜寺     
佛教圣地五台山因有五台拱护而名。按照历史习惯,以五座台顶为界分为台内、台外。台内以台怀为中心,是寺庙建筑的集群区,也是举行大型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台外寺庙则散置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和近代建筑尊胜寺。若论寺宇规模之宏大,建筑之整肃,雕刻之精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为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历史悠久。自佛教传入五台山后,从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在五台山陆续兴建了许多寺庙,使五台山成为古代寺庙建筑的集群区。历代五台山寺庙建筑,由于各时代生产水平、生活习惯和美学观点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据唐代沙门慧祥所撰《古清凉传》记载:“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爰发圣心,创兹寺宇。”明未清初著名  相似文献   

17.
在五台山最好的季节8月21日—9月21日期间,举办了“五台山第二届佛教文化节暨佛教艺术大展”。其活动内容有开幕式及文艺表演;佛教艺术长廊:五台山书画碑贴大展、五台山国际摄影大展、印度驻华参赞佛教摄影大展、五台山佛教文物大展、五台山佛教书画艺术现场笔会暨大展、五台山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物、文献及文化特征的探究,笔者认为“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做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起始”,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转化过程的分析,意在表明五台山佛教音乐并非是随同佛教一并传入的。并对保护、发展具有厚重历史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力求为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5,(6)
近年来,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先后组建了三十八个古建队将三十七座寺庙修葺一新。五台山荟萃了我国唐宋以来的建筑精华。据史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就有寺庙建筑,南北朝、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代均有修建。五台山寺庙建筑奇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