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递进复句一般不能表达推理,但有这样一种递进复句也可以把它看成推理形式。如: 1.许多老年人尚且坚持体育锻炼,何况青年人呢? 2.这么冷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孩子。上例都是递进复句,前一句说明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产生某种结果,后一句进一步说明在具有更多或更好的条件下,就一定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或者产生更多更好的结果。有时是指递减一些条件就更不容  相似文献   

2.
读了《一种新妁推理形式》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新形式》),我是赞成的。不过,说‘新’实已不新,古书上广泛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推理,现代语言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只是逻辑专门家没把它俯拾进各自的著述里而已。尽管它不能在逻辑书上有一席之位,可是实际思维里扣文章、讲话中则往往无法避开,避开了它,有许多的推理和论说就不能进行了。关于这种推理形式,我认为还需补充如下几点。一、《新形式》一文只是论证了这种推理形式在复句里和句群里的运用。其实,还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3.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5.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6.
含有“…犹…,况…”关联词语的复句(以下简作“犹况”复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型,这种复句形式简练、富有论证力。现在的语法学者都将“犹况”复句归入递进复句,这是无可非议的。为了表明它和“…不但…,而且…”句子的区别,也有人提出“犹况”句含有“反问语气”,这也是对的。但是如果要弄清这种复句的逻辑意义,就不能以此为满足,而必须作更细致的分析。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7.
象顾(颉刚)先生这样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深知普及读物的重要性,但他却叮嘱要“将读史记录加以编写印成一本小书”,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文汇报》第三版《学史指径》语言中的并列复句、递进复句和转折复句都可用来表示联言判断。各种语言形式所表示的联言判断,就其逻辑值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但从感情色彩和各联言肢所表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的差别又是明显的,不能互相替代。上例中联  相似文献   

8.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并列,递进、条件和选择复句的理解水平。被试为4、5、6岁儿童。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还”和“不是……而是”的复句,6岁儿童基本上能理解带有“不但……而且”,“只有”,“如果……那么”的复句。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连接词的复句,6岁儿童尚不能理解。理解的次序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和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一……就”格式在紧缩复句中使用,它表达的语义相当于顺承关系和条件关系。(见85年修订本444页)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语言现象,不难发现,“一……就”格式不仅在紧缩复句中使用,也在一般复句中使用,例如: ①杨小梅和牛大水一结婚,就怀孩子了。  相似文献   

10.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因果复句也可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所谓同型变换,是变换前后复句类型相同,都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有三个小类:说明式(因为……所以……),推论式(既然……就……),目的式(……以便……,……以免……)。这三小类可作同型变换。例如: (1)A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高中语文第一册《蝉》)—B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因为门还未开。 (2)A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初中语文第五册《潘虎》)—B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因为他们是红军游击队。例(1)是说明式和说明式相变换,例(2)是推  相似文献   

11.
也说“除非”——与仲晨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2期刊登了仲晨同志的《说“除非”》一文(以下简称“仲文”)。文章联系中学的教材来探讨逻辑问题,给人以启迪。但是,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论述欠妥。我想借贵刊一角之地,略陈管见。一、仲文把“除非”句全部归为“充要条件”,失之武断。仲文说:“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才’和‘除非……不’”。若按此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的汉语表达式规定为  相似文献   

12.
1992年第6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上发表了张力同志的《什么是正确的推理?》的问题求解。提出了“所有形式正确的推理都是正确的推理呢?还是有些形式正确的推理是正确的推理呢?”的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前提真实”是不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争论的焦点是:我们应该给“正确推理”下一个狭义的定义(正确推理是形式正确并且前提真实的推理)呢?还是应该给“正确推理”下一个广义的定义(正确推理是形式正确的推理)呢? 我同意《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的观点:“正确推理”应当理解为形式正确的推理。我赞成“形式正确前提虚假的推理仍然是正确的推理”。有人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  相似文献   

13.
谈谈紧缩句     
许多语法论著都认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来的,所以又称之为“紧缩复句”,一般都放到“复句”里去讲。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都是这样处理的。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我在《浅谈语法分类中的“中间环节”》(《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二期)一文中曾经说过,在句子分类中也有“中间环节”存在。比如在单句和复句之间就有“连锁  相似文献   

14.
人生在世,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匹夫不可以不善取友”,这是古人早就懂得的道理。《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小雅·伐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鸟儿嘤嘤叫,意在求得友谊的回声,鸟儿尚且本能地寻求朋友,何况做为社会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90第2期发表了求是同志的长文《二难推理必须“二难”》(以下简称《二难》)。该文多次引用拙著,意在匡正。但其基本论点,我碍难赞同。二难推理一般的定义是:“一种特殊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金岳霖:《形式逻辑》,第194页)当然这不能算是严格的定义,因为它至少有两点不明确之处:一、何谓“特别”?二、二难推理是否都有效?鄙意要严格定义二难推理,就应当列出它的所有形式。那么,具有何种形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在贵刊的92年第6期的“问题求解”栏目中(第20页)登载了张力的文章《什么是正确的推理?》。他说,上海版的《普通逻辑》(修订本)和《<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上告诉我们说:正确的推理就是形式正确的推理,就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就是有逻辑性的推理。张力还说,但教材第314页上有一道练习题:从“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正确的推理”,能推出“形式正确的推理”怎样?又  相似文献   

17.
初学语法者,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复句时,颇感苦恼。其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的语法教材和语法书籍都是把复句分成“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而隶属这两大类的分句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分法,各家有各家之说。比如:天津师范大学所编《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部分》将复句的“转折关系”句归入“联合复句”,又另立“让步转折关系”句归入“偏正复句”。北京大学所编《语法修辞》将“转折关系”句和“让步关系”句都列于“主从(即偏正)复句”中。有的语法书将“取舍关系”句分在“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认知的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思维发展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而推理又是重要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推理形式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表现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是统一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复句形式复句形式在结构上很象复句,但同复句有着根本的区别。复句是句子,有一个特定的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复句形式不是句子,它不具备上述的句子特点。就其作用而言,复句形式如同词、词组一样,是造句材料,入句以后可以做句子的成分。例如: (1)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要靠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保证。 (《红旗》)杂志评论员《坚持人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