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有关视觉和触觉在长度判別中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看到的材料很少。特别是4—6岁儿童在视觉和触觉的相互作用下。对长度判别的研究材料,我们就没有看到过。我们接触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韩凯、林仲贤(1981)对学前儿童视、触大小知觉的研究,他们认为学前儿童及成人,对物体大小的判别,同一通道(如视—视或触—触)比不同通道(如视—触或触—视)的辨别正确率高。还有张增慧和曹日昌(1964)的一项研究,他们的结果指出,由视觉识记,通过触觉再认,远比通过视觉再认的成绩差,而由触觉识记,通过视觉再认,远比通过触觉再认的成绩差。另外,王甦在《两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的比较》研究中《两种方式:①用食指沿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  相似文献   

2.
成人视、触大小知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视觉和触觉在空间定位、大小判断及图形辨别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已经有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视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作用。但也有的研究者(G、Raffel)未发现在长度辨别实验中视觉的结果优于触觉的结果。一些研究材料表明,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远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也比触觉再认的成  相似文献   

3.
对盲人的研究表明,在失去视觉以后,只要我们把感觉学习训练的重点放在个别化的基础上,就能使盲人比较容易适应于使用其它感觉。在我们理解视觉缺陷儿童在认知学习方面的特殊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有关感觉学习的两个基本概念。不论接受信息通道的类型,分辨(dis-crimination)这一术语是指对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刺激的异同进行辨别的能力。而识别(recognition)是指感觉到的信息在以前就早已认识过的,这就意味着某个人能对某一刺激的物体加  相似文献   

4.
问题提出盲人由于视觉被剥夺,触觉就成为其非常重要的补偿手段。研究盲人的触感知觉,对其行走、定向和接受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早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心理学家就对盲童与正常儿童的触觉阈限作了比较。结果是盲童的优势手指指尖的触觉绝对阈限值低于正常儿童。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斯曼对盲童的触感知应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余冰  张卫 《心理科学》1992,(4):24-27
本研究通过动作模拟、动觉定位、触觉一动觉定位四项实验,探讨了盲及运动定位童动觉特点及其与明视儿童的异同。得出结论认为,学龄期盲童与同龄明眼儿童在动觉能力上无显著差异,性别和年龄并非主要影响因素,而家庭指导训练对盲童动觉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3-5岁儿童对物体的认知及对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形状与颜色)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触觉及视觉对物体认知的信息产生矛盾时,儿童对物体的真实性往往产生怀疑及犹疑不决,影响对物体的真实性认知.儿童对他人认知行为认知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儿童对物体认知结构的复杂性.3-5岁儿童对物体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进  Barry Hughes 《心理学报》2005,37(6):739-747
研究关于输入、本体感受和输出对表面触觉认知的影响,旨在探索运用触觉识别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表面时,理论关于表面粗糙度恒定的情况下,主动手指运动产生的信息不影响触觉认知的解释是否仍然成立。实验采用表面质地密度呈正态曲线式逐渐变化,组成正负两组变化方向。正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增大,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一致;负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减小,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相反;另外包括一个表面密度不变的平面。让被试辨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很好地判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但在判别正向变化的表面时显得更准确;当表面密度没有变化时,被试倾向于判别为正向变化。这一发现没有支持表面密度恒定的触觉认知解释模型。与常规直觉相反,研究还发现即时反馈并没有改进触觉识别,反而降低了辨别的正确率。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触觉识别在变化的大小、准确和自信心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但没有发现认知学习作用该触觉任务辨别的过程。基于这些发现,文章讨论了触觉质地感知和有关存在的理论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增修  佘凌 《心理科学》1997,20(4):369-370
1前言当人们试图在短时间内按照给定的顺序回忆某些语言材料时,不管这些材料是用视觉方式还是用听党方式呈现的,一般认为.它们主要是以语音编码的形式存贮在短时记忆系统中,主要证据是语音相似的字容易使被试产生更多的干扰,而字形和字义则没有这种相似性的混淆作用。Yik(1978)证明,虽然语音相似性对汉字短时记忆的作用比视觉的作用大,但视觉相似性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对于盲童尤其是兼有智力残疾的盲童而言,短时记忆的广度将是怎样的呢?因此,我们对上海市盲校的这两类盲童与正常儿童的记忆广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希望本研究能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任务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厌恶和恐惧身体表情的注意瞬脱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对身体表情遮挡与否,聋童和正常儿童对首个目标刺激(T1)为厌恶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均大于对T1恐惧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2)在完整身体表情条件下,只有聋童发生了注意瞬脱,而在手臂遮挡残缺身体表情条件下,聋童和正常儿童注意瞬脱均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聋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厌恶情绪更加敏感,聋童视觉注意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但遮挡手臂后,聋童视觉注意能力与正常儿童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失去视觉的盲人往往伴随着行为代偿,如听觉和触觉能力的提高。脑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盲人行为代偿的神经机制之一是大脑皮层的跨感觉通道重组,即盲人的视皮层并没有因为视觉剥夺而失去作用,而是广泛地参与了其他感知觉任务。原本暂时的神经联结由于受到新的感觉信息传入方式的持续激活而固化,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可能是此类跨通道重组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视觉-空间表征与数学问题解决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俞国良  曾盼盼 《心理学报》2003,35(5):643-648
采用临床访谈的方法,考察了30名数学学习不良(MD)儿童和31名一般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视觉-空间表征策略和空间视觉化能力。结果发现:图式表征能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图像表征则起妨碍作用;空间视觉化能力与解题正确率及图式表征策略有显著正相关,与图像表征策略有显著负相关。MD儿童的解题正确率以及使用图式表征策略的程度显著低于一般儿童,使用图像表征策略的程度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在解题正确率和图式表征策略这两个变量上,MD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年级发展趋势相同,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但在图像表征策略的使用上,一般儿童有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MD儿童却没有下降的趋势。两类儿童的空间视觉化能力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工作记忆子成分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算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陈骐 《心理科学》2006,29(1):76-79
采用2×2×3的混合实验设计,比较听力正常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算作业上的差异,考察了工作记忆子成分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觉障碍儿童在高存储负载水平下的心算成绩显著降低,说明语音回路负责心算过程中的存储成分;而且听觉障碍儿童在对中央执行能力有高需求的实验条件下的作业水平并不比正常听力儿童差,说明他们的中央执行能力并没有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14.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 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 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 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 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 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 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 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 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 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 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 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触摸方式与触觉长度知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甦 《心理学报》1979,12(1):58-67
问 题 触觉长度知觉是触觉的重要空间功能,它在大小知觉中是一个基本因素。触觉长度知觉和面积、体积知觉等一样,经常通过不同方式的触摸动作而实现,主要属于主动触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触摸方式有:①以手掌或手指沿着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端;②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住物体两侧并触摸;③将短小的物体放在手心,合拢手指加以辨别;④用手指作为尺子(指尺)来丈量,等等。这些不同的触摸方式显示出  相似文献   

16.
3—6岁城郊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心理学家们对很小的婴儿有否辨别颜色的能力曾作过许多观察研究.1881年W.Preyer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具有对色彩物品表示出愉快神态,说明他已具有一些颜色感觉.他让幼儿看红、绿两种颜色,轮换地问他“红在哪里?”“绿在哪里?”.他发现三岁的幼儿已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名称,分辨颜色的能力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本文作者曾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白8种常见色卡作为实验材料对我国城市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智力落后的儿童分别进行了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各民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略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儿童,壮族儿童又略高于维族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则均低于同龄正常各族儿童.在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有无差别呢?本文作者对北京郊区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北京市区儿童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分别在时间和情绪认知维度上考察预先准备效应对情绪视听整合的影响。时间辨别任务(实验1)发现视觉引导显著慢于听觉引导,并且整合效应量为负值。情绪辨别任务(实验2)发现整合效应量为正值;在负性情绪整合中,听觉引导显著大于视觉引导;在正性情绪整合中,视觉引导显著大于听觉引导。研究表明,情绪视听整合基于情绪认知加工,而时间辨别会抑制整合;此外,跨通道预先准备效应和情绪预先准备效应都与引导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8.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刘幸娟  张明 《应用心理学》2010,16(2):134-138
选取一组先天聋被试和与之匹配的听力正常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被试在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中央线索化的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和听觉障碍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听觉障碍被试消失得比听力正常被试早。无中央线索化的辨别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被试组仅在SOA=650ms时,听觉障碍被试没有发现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更易受中央线索化条件的影响,听障被试的空间注意调节机制更具策略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动态化标志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大众视觉审美应运而生,动态化标志比静态化的标志更能有效传达信息,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多方住的感官刺激下,容易引入人们的注意。新媒体时代下企业也应该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去关注动态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