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管子》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学派、《管子》的著者与编撰、《管子》的思想体系和学派归属是研究《管子》不可回避的几个相关问题。本文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2.
管仲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们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有丰富的人才思想与论述。但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管仲与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他们的人才思想也有许多区别。作为管仲思想记录与发挥的《管子》的人才思想是管仲治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孔子的人才思想只不过是他以仁义治国、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的一个保障而已。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管仲与颜回都有着较高的评价,而涉及到"仁",管仲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赞,而对其中缘由的探讨则要深入到孔子的认知理论中去。与依靠理性直觉力实现颜回的认知不同,孔子在对管仲的认知上更多的是依靠想象与理性的判断力。认知方式的不同使得孔子对颜回之德性有所深入体察,而对管仲之德行有理性的理解。管仲之事功行为因其具有实践意义的普遍性,能够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道德观念契合,故而孔子之论管仲可以说表现出的是对道德实践精神的赞颂,与同道德权威主义的异趣,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切实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任政相齐四十余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实施革新,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孟子追随孔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对管仲常有"轻薄之意,溢于言外",然深究孟子之王道思想,其民本、人才、税收等内容,却又对管子思想有诸多汲取。  相似文献   

5.
张林祥 《管子学刊》2005,(1):106-108
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可能要算《管子》的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首先是作者不明,虽托名管仲,但显然非管仲手著,而是出白多人之手,经过多次整理和编辑。其次是难以断代。书中包含大量管仲身后才出现的人称、地名、事件、观念、思想等等,甚至还能看到西汉的蛛丝马迹。再次是内容庞杂,思想体系和学派归属难定,举凡道、法、儒、名、兵、农、  相似文献   

6.
孔子既强调感知对于学习的作用,也重视思维对于学习的价值,并极力主张学习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的辩证统一。然而,艾特金森一习福林(1968)记忆模型只强调感知对于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根本忽略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加工水平说则刚好相反,它们只强调思维对于学习过程的作用,完全忽略了感知对于学习过程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7.
从《论语》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再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语》中孔子关于管仲的评价或褒或贬,褒贬抵捂,令人费解。本文认为,孔子守道达变,他实际上是从道义和功利两个角度分别对管仲予以评价:一为以价值判断;一为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8.
学者一般都认为,基于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孔子对管仲的最终评价是肯定性的。然而,这却直接与孔子所言之,"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相冲突。实际上孔子并没有直接否定子路、子贡对管仲的看法。结合孔子的施教目标和《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提问的基本方式,可以推断出孔子并没有肯定管仲为"仁"。"如其仁"一语,与管仲并无直接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孔子的回答旨在教化、激励弟子;而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违礼之管仲不能为仁者。  相似文献   

9.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同: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已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屏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10.
宫芳 《管子学刊》2008,(1):8-12
《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春秋时期管仲的法律管理思想,又包括战国时期管仲学派的法律管理思想。春秋时期管仲的法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军法入行政和确立了司法长官的职责及当时相应的人选等两项内容;战国时期管仲学派的法律管理思想则主要有尚法的特性、立法原则、行法程度等三部分内容。《管子》的法律管理思想虽然产生于成文法公布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对封建社会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管子的语境,在早期文献中可概括为"礼"与"仁"两类范畴。孔子论管仲"器小"乃反思礼器本源的立场,既显露其对王霸政统衰微的同情,又暗含其行齐鲁改制复兴周礼的志向;他论管仲"人也"是印证仁人心性的气象,既暗示其对圣贤教统维新的愿景,又显现其融四代学术弘扬人道的承当。孔子论管子的四重语境,表达其下学人间文献、中和四代制度、上达大同社会的实践维度,体现其兼采四代文献以返古、融合齐鲁文明以维新、仁以为己任的通儒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成  裴植 《管子学刊》2007,(3):14-18
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忠"思想发展史上,《管子》的贡献就在于对前人"忠"思想做了批判总结,并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对"忠"做了新的界定,使得原本内涵相当丰富的"忠"思想在这里开始出现围绕"君"之事进行定向思考的倾向,从而为未来"忠=忠君"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管子》借鉴吸收先哲思想中“廉”的智慧,并赋予它充沛的生命力。《管子》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使之成为立国的四大纲要之一。《管子》的“廉”思想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具体表现为:廉正为人、廉洁奉公、廉明治国。《管子》的“廉”思想在哲学、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管子》系统丰富的"以法治国"思想理论体系中,立法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诸如君主独享立法权,立法应遵从天道、顺应民心,因时因俗而变,宽严适度,公开透明等一系列关于立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管子》立法思想所呈现出的超越时代的理性光芒,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管子》教育思想集各家之大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接受性,同时具有创新与互补的特色。探究《管子》教育思想,对于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铭 《管子学刊》2009,(1):32-36
《歧路灯》中所表现出的既重视农业又鼓励工商业发展以及尊重农民与工商业者的经济思想与管子的相关经济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而正是管子经济思想中这种进步的方面,促使李绿园从实际出发,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态度对熏陶自己很深的儒家思想作出了一定的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它的桎梏,其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他的确不是一位腐儒,其思想中存在着某些进步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管子》的货币思想主要包括货币职能及货币调控两方面内容,其思想是我国古代商品货币经济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在当时对加强封建国家的财政金融和市场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仁与义最初是两个单独使用的道德范畴,仁主要是指爱亲和爱人,而义则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准则。在《管子》中,仁与义已经结合使用。《管子》的仁义思想承袭春秋以来的观念,提出了“仁从中出,义从外作”的命题,并进一步将仁义思想上升为治国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