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崩坏与重建——论春秋时期的礼学杨庆中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又一次大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旧的社会体制不断受到冲击。旧有的礼制在某些方面已显得不适应,而与之相适应的新礼制又尚未建立起来。不少思想家把这个时期称作“礼坏乐崩”的...  相似文献   

2.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对这一主题,书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无论从历史评述还是现实发展资料分析,以及从理论推导上,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加深理解我国将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是有帮助的。除了深邃的理论探讨和认真的推导分析外,本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总结评析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关生产力问题的各种观点,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它指导下,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又一次大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旧的社会体制不断受到冲击。旧有的礼制在某些方面已显得不适应,而与之相适应的新礼制又尚未建立起来。不少思想家把这个时期称作“礼坏乐崩”的时代。但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礼坏乐崩”不应该成为贬意词,“礼坏”,坏的是跟不上时代需要的那一部分的礼;“乐崩”,崩的也是跟不上时代需要的那一部分的乐。考察春秋时期的史料,在礼制方面,基本上存在三种情况:其一,旧的传统礼制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还被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识形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西方很多哲学家都对意识形态做出过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诸多意识形态理论中 ,是相当独特的。他用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意识形态 ,同时又在与科学对立中看待意识形态。这种独特的视角 ,使他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独树一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 ,“意识形态”一词也有过不同含义。最初 ,马克思曾鉴于某种理论把阶级社会中的特定情况看作是自然的 ,把它作为一种超历史的存在加以凝固化和神秘化 ,而在否定意义上把这种理论称作“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阶级理论旨在…  相似文献   

6.
节俭消费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与传统节俭消费伦理基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一味强调人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同,现代节俭消费伦理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消费观,它是现代人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对资源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和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社会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理性的适度的文明消费观。在现时代,倡导节俭消费伦理观,积极探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哲学教科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样用一种生产来构造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并不完全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它没有把人本身的生产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只把其作为人口问题放进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难道人本身的生产等于人口问题吗?当然,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生殖”,即人类的延续和人口的增长,但是它还包括别的方面,如与消费同一的生产,即“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但他又把社会主义以前的那种显然也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社会形式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他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的那种显然也是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受剥削受奴役的生活称作非人的即不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这决不是由马克思的思想混乱而引起的自相矛盾,而是马克思从他探讨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区分事物的双重本质即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引人关注的大事莫过于中国迈上了现代化的征途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因此,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来说,生产力问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值得人们研究的重大课题。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还决定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领域中道德的适度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往往把注意力直接放在如何看待与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道德需求及其前景上,这样的讨论引发了许多截然相反的观点,如“滑坡”论和“爬坡”论。但是,它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这里所说的与道德发生关系的市场经济,究竟是指市场经济领域本身,还是指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可以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称作市场经济社会,但这不等于说这个社会被市场经济全覆盖了。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来讨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就容易引起诸多歧义。显然,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道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转型与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处于十分深刻的剧变时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种剧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它所涉及的不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有限区域或者某一个特定层面,它既不单是“经济的”,也不单是“社会的”,同时也不单是“文化的”(这里指狭义文化)或者“思想的”;因而,用上述引号中的术语的某一个来描述这场宏伟的变化,都是不确切的。显然,这是一场伟大的、全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变革。在“大文化”这个术语的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包含着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整体性的变革称作为“文化转型”。本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存在形态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把一般生产力区分为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马克思是从微观和宏观这双重视角来考察生产力的,个人生产力是微观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则是从宏观总体角度考察的生产力。这对范畴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看来有必要恢复其科学含义和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4.
郭安沁: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人的因素第一”之关系的讨论中,有人认为科学技术与人共处于生产力之中,只能有一个第一。更有二种“发展论”者,力图人人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或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在现代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论证用前者取代后者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否定“人的因素第一”的现实意义。这实质上是把科学技术与人完全对立起来去研究这两个命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马克思本人对“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入手力口以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看作人在生产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科学技术构成了人的社会现实体,成为社会化和历史化了的人,它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面貌出现在自然界面前。而现实中活动着的人,只不过是历史化了的人的过程,社会化了的人的局部,系统化了的人的元素。因此,在自然界面前,人的社会现实体──科学技术与具体的人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在一般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全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主要部分,它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增长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活动在人们直接面向自然的斗争中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和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深入揭批“四人帮”、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在共同批判“四人帮”的前提下,对这一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现将一些主要论点简介如下,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6.
设计,英文design从字面上解释:“设”为构想;“计”为计划。我们可以把计划解释为是一种构想计划,是人的一种思考过程。这种思考过程,最终要通过实施来加以实现。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个大的方面,也就是设计的四大体系。 一、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人通过视觉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上的传递,它重在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是一种“精神装置”。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讲到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大都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物质力量,对生产力作一种实体性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生产关系就成了盛放生产力的一个大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特指自然科学,还是也包括社会科学?换言之,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这个问题因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学术界在讨论中意见分歧很大,引人注目的是,我国著名自然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一种“未来生产力”刘福森教育既不是单纯的上层建筑现象,也不是一种现实生产力,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未来生产力”。这与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直接相关。为生产提供劳动主体,是教育的特殊社会功能。从性质上说,教育是属于“人类自身生产”的...  相似文献   

20.
也谈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邢霖禾近年来,关于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的问题,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另一种则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生产力。笔者对这两种观点都不同意。我以为须从科学的总体体系上理解科学,既不能笼统地认定社会科学的生产力性质,又不应完全把社会科学置于生产力之外。理由有四:1.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各门科学同生产力的关系应做具体分析。因为社会科学是一个复杂、广博的领域,学科如林,各科有其特殊性,如果以某一个例子或几个例子加以证明,就对社会科学的整体是不是生产力作出结论,显然是不恰当的。有的同志以“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为例,对“社会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进行了“置疑”。诚然,以上几科的确不具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整个社会科学都不是生产力。我们完全可以举相反的例子,比如,管理科学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当然,这里说的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性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措施、方法,而不是指其它管理。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管理科学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确认整个社会科学都具有生产力性质。2.现代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仅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