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学中国化之一果——禅,乃肇始于菩提达摩东来首倡“借教悟宗”,复经二、三、四、五祖,及至六祖惠能,方臻于完成。其“独来独往”之行风、“直下承担”之习法,幸得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倡扬,进而导致其后禅之“五家七宗”的兴盛。因此,如果说,正是六祖惠能将天上佛教拉到现实人间,从而开创“五家七宗”繁荣新局面的话,那么,此“通天达地”之梯(当为桥),则非马祖禅莫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禅宗。  相似文献   

2.
二祖慧可作为中国禅宗第一人,前接印度菩提达摩,后启三祖僧璨,奠定中国佛教特有的祖师禅信仰模式。中国禅宗史上经历过二次平民或草根佛教的阶段,第一次是二祖,影响了后人"农禅并举"的东山法门。二祖慧可是不可复制,且是唯一的禅宗资源,从草根佛教到祭拜圣坛,二祖应该代表了国家佛教的地位。对二祖的学术研究与二祖文化也需要加大投入,促进北方与南方两座二祖寺互动,推动二祖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自佛陀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悟道,以心印心,禅学便开始流传于世。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东渡来华,将禅学传入中国。二祖、三祖均在中国的安徽建道场,弘扬佛法。后六祖惠能大师创顿教,给中国佛教注入新鲜血液,将佛教中国化,使中国佛教重焕生机,禅宗在中国自此大兴,禅学思想深入人间,兴盛至今。  相似文献   

4.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视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禅其实内涵丰富,名目繁多。在中国,随着佛法的东渐,印度佛教的大、小乘禅在汉代就已传入,并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禅,乃至最终出现了以禅命宗的佛教宗派“禅宗”。即使是禅宗,除了惠能南宗之外,也还有神秀北宗等其他众多的派系。因此,要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佛教中,在佛教初入东土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禅原本只是一种限于内在的主观意识范围中的修行方法。从在全部佛教理论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禅法转化为独立化的宗派———禅宗,其间有两个内在的逻辑要求:向内必须确立和阐释“心”的本体意义,向外必须说明禅修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禅宗的根本特征也正是从这两方面体现出来的。本文通过分析达摩、道信、惠能的禅学思想,详细探讨了这两个逻辑要求的逐步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之初 ,随着中国敦煌经卷中一批禅宗典籍的发现 ,禅宗研究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致使禅学与禅宗成为 2 0世纪的“显学”。一批中国禅学、禅宗的思想通史、断代史研究专著反映了近百年来禅宗通史、断代史研究的方法的多样性和在不同向度上深化的特征 ,与此同时 ,对禅宗思想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也不断深入 ,新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惠能评传》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为洪修平、孙亦平。本书以十章 ,凡三十四万字的篇幅 ,对惠能的生平事迹、《坛经》的形成和流变、惠能六祖地位的确立、惠能禅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惠能禅学的主要内容与基…  相似文献   

7.
三、禅书探秘及其它说到禅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禅宗及艺术中的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禅宗的“禅”字,从字面上看原来是止观和静虑的意思,而止观和静虑的方法,实际上早在汉朝末期已随佛教典籍传入中国了。而禅宗直到公元6世纪初天竺僧人达摩来中国面壁打坐九年,方才创立。至于禅宗的畅兴宏扬,则又是在历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等数辈之后的事了。在弘忍的弟子中,神秀谨守规模,“特奉楞伽。  相似文献   

8.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9.
程佳琳 《法音》2022,(6):22-26
<正>目前,讨论禅教合一的文章已相当丰富,其中或深或浅地都会涉及到永明延寿。在这些研究中,多数注重延寿作为唐末、五代、宋初佛教高僧的身份,突显其圆融的思想特质;但是很少关注他的另一重身份,这就是禅宗“五家七宗”最晚出现的法眼宗第三代祖师。若此,如果仅仅以圆融的特质来概括延寿的思想,不足以彰显其思想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其对宗门复归性努力的贡献。本文在梳理永明延寿思想中传统禅宗资源的基础上,阐述永明延寿通过回归达摩禅法(所谓“禅尊达摩”)、反思其时禅宗流弊,进而推动禅宗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10.
邱晶 《美与时代》2014,(3):24-24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并迅速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1.
菩提达摩的禅法将证入最高真理的方法分为理入和行入两种,而根据达摩的禅法精神,理体和事行、理入和行入其实本来是不可分的,分而为二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只是为了修学和说明的方便而已。在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中,无论是理入还是行入都分别同样地并且相得益彰地表达了达摩禅法的理行并重而重行的即行即解即证的顿悟的精神原则,而达摩禅的这种在实际生命、实际事行的当下直接证入最高真理的即行即解即证的精神原则也确实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顿悟禅的基本特征。达摩的禅法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尚简易直截、重实践和实证的精神特点。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以简括的文字概括了佛教大小乘的所有的基本义理和实践,这表明达摩禅具有极大的涵括性和融摄性的精神特点,具有向多种层面解释和发挥的可能性,后来的南宗禅和北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等都可以说是对达摩禅法精神在不同层面的发挥和发展。达摩禅奠定了后来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道信是试图将达磨禅奠定的基本的精神原则予以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而慧能则是将达摩禅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的真正完成者,是六祖慧能将达摩禅奠定的精神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4)
无相寺、二祖禅堂系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之道场,位于中国安徽省岳西、太湖县毗邻的司空山和狮子山。慧可大师,俗娃姬,法名神光,洛阳武牢人,依香山宝静法师出家。正光元年(公元520)在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法,达摩感而许之,赐法名慧可,继禅宗法嗣,受达摩衣钵,为禅宗二祖。  相似文献   

14.
(禅)(宗)禅宗的传法定宗之说始于唐,道宣作《续高僧传》时(贞观十九年)尚无此说。不独禅宗,佛教各宗派的严格划分,在中国都是隋以后的事情。但《续高僧传》中却有《习禅篇》六卷,其中说到:菩提达摩所传禅法教理,慧可、道育以后渐流天下。这个北魏时候曾在洛阳、嵩山等地弘法的南天竺僧菩提达摩,后来被人尊为东土禅宗初祖。五台山同达摩无直接关系,有关的是略晚于达摩的禅师僧稠(480-560)。僧稠是昌黎(今辽宁义县)人,修禅讲究观身、观受、  相似文献   

15.
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韦志林关于禅宗,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对禅宗早期思想的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青年学者洪修平的近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地系统研究禅宗尤其是早期禅宗的一部力著。作者立足于大量的第一手禅宗史料,特别是新发现的敦煌经卷,对禅宗东土五祖、东山法门、禅宗的初创与分化演变、南北禅宗对峙的形成以及江南牛头禅、神秀北宗禅和惠能南宗禅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禅宗的研究,过去往往是就禅宗论禅宗,使得研究不能深入。《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却另辟蹊径,把禅宗放到整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与研究。佛教自传入我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佛教的方术迷信化、儒学化和老庄玄化等三个方面,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存并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各有侧重。作者正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这一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禅宗的理论渊源。最早来华传译禅经的是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他传译的是小乘禅数之学,由于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佛学中国化之一的禅宗,由菩提达摩东来首倡,中经慧能等历代祖师之弘扬,终致实现了所谓“一花开五叶”之结果,至此,禅宗已臻登峰造极之势。而作为“五叶”之一的云门禅,以其险峻、明快的禅法和修行宗旨而独树一帜,同其他“四叶”(沩仰、临济、曹洞和法眼)一起,为中国佛教(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如果说没有禅宗的佛教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的话,那么,缺少了云门禅的中国禅宗无疑也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7.
将心安心     
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由他以降,相继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到六祖慧能,开出了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光辉璀璨的花果。根据《景德传灯录》的记载,达摩本是南天竺国(南印度)的王子,原名菩提多罗,后来机缘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发现他的慧根,于是改他的法号为达摩(意谓“通大”,通达广大),他先在印度弘法,约有六十年时间,广度无量众生,然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泛舟重洋,抵达中国弘法。 达摩初抵中国时,曾受梁武帝之邀到首都金陵(今南京)与武帝对话,虔信佛教的梁武帝问他:“我就位以来,兴建寺庙、缮印佛经、供养和尚,不可胜数,称不称得上功德无量?”达摩回以“并无功德”,  相似文献   

18.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禅宗?     
正禅宗,特指奉菩提达摩为始祖的中国佛教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自具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关于菩提达摩的传说很多,下传慧可、僧璨,至于道信,结束流动生活,于黄梅双峰山聚众定居,垦荒自给。五祖弘忍始为朝廷承认,其禅曰"东山法门",行"一行三昧",白  相似文献   

20.
自中唐开始,禅宗思想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禅宗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它的“顿悟说”,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整体性思维模式,对意境论、妙悟论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总之,禅宗促进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发了文人画艺术家的个性天地,使他们摆脱了承命之作的羁绊,达到精神与创作自由。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