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别在意     
正人与人之间,可以近,也可以远;情与情之间,可以浓,也可以淡;事与事之间,可以繁,也可以简;不要苛求别人都对自己好,不要苛求别人都对自己不计较。生活中,总会有人对你说三道四,总会有人对你指手画脚。学会不在意,约束好自己,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走的路走好,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其他一切随意就好!佛说: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3.
踏入“清凉佛国”五台山,无不为这里的佛山圣水所感染。只要你留神瞻礼,你能发现五台山周围五百里,峰峰似佛,水水如法。你在赞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你会感激佛法的慈悲示现,佛光的普天同照。 宋代大学士东坡居士,一日游览庐山时,与龙兴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仍在烛前谈论无情说法(即山水草木等无情物也会演示佛法)。黎明之际,苏东坡豁然解悟,呈上一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说,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所悟得的佛法真意,日后我怎样才能告知他人呢?禅悟不可语人,  相似文献   

4.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5.
计文 《天风》2010,(9):1-1
一次,我从医院出来,遇上一位来城打工的初信者。“牧师,你在这里探望吗?”“不,是我自己在求医。”“啊?”她的神色显得很惊讶:“牧师你怎么也会生病?”我或许能理解这位姊妹,也许在她看来,牧师是神的仆人,为神辛苦作工,神自然得格外照顾,怎么会生病呢?可是这位纯朴善良的姊妹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牧师也是人!”是的,“牧师也是人”这个事实常被一些人忘记。  相似文献   

6.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7.
一心与六贼     
心为万物的主宰,三界唯心,心性三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离心无佛。 要成佛,必得从心做起,一刹那也不能离开。不过,人心放逸,跳荡不安,仿佛猿猴攀缘不已,影响修道。因此,修道之始,便要“牢拴心猿”,使其归正。正心诚意之后,就要消除肉体感官之贪欲情识,以保障心灵的完善和整一。然而,对自己开刀,总是艰难的。只有“心猿”刚正,才可扫除“六贼”。  相似文献   

8.
“我的人生比我自己想象的都要顺利得多,我自己感觉到这个就是佛菩萨的加持。为什么佛菩萨能帮助你?因为佛教就是要让你的起心动念更加的纯正。如果你心中所想的都是为别人考虑,帮单位考虑,看起来你不考虑自己,可是恰恰你自己获得的东西就最多,那是别人反馈回来给予你的。”  相似文献   

9.
刘先和 《佛教文化》2011,(4):122-123
小荷:你说学佛人要善于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融入佛理之中,自觉地、本能地用佛理来认识世界,认识一切现象,认识生命。不知这应该如何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11.
自己的苦恼     
苗蕾 《思维与智慧》2011,(12):39-39
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相似文献   

12.
心平路才平     
据<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记载,有一位持地菩萨,他在往昔是一个修行的比丘,凡是见到道路不平整,妨碍车马通行的,他就会想办法把它填平.如果路不通,他也会想办法去架设桥梁,一直以苦力行善,生生世世,勤苦无量.后来,他因此见到了佛,佛告诉他:"你应当先平整自己的心地,唯有心地平整了,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平整."持地菩萨听...  相似文献   

13.
旅途闲话     
甲:以上两期和你对话的都是挺有知识的人,他们想得很多,顾虑也很多。我是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人,以前从来没有多少想法,现在看看、听听,反到是有点糊涂了。我想提些问题,又怕你觉得太幼稚……乙:不会的,在佛面前我们都是有惑、有烦恼的人,惑与烦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甲:那我就放心了。乙:我想先问您一下,您说以前没有多少想法,那时对信佛也没有想法吗?甲:有的,不过很简单。我觉得佛慈悲,能包容我的各种对错。我做善事他会保佑我,给我添福;我做错事他会让我在报应中知错。信了佛我就知道怎么做人了。乙:怎么做呢?甲:不…  相似文献   

14.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杂志社:我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前几天,有幸得到《佛教与生活》一书,是某法师把佛教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阐述,此书非常好,直指人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觉得自己信佛后似乎毛病反而多了。我信仰佛,成为一位皈依弟子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很有所得,并感到时时在得佛的加持。在这同时又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很孤僻,不爱接触人,没事基本不出屋,与人交往、接触后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在与亲、朋相处中又觉得自己变得很小气了。以前在亲、朋面前是很大度的,破费几十是不犹豫的,心想,你让我花…  相似文献   

15.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16.
哲理漫画选     
这个世界至少有一个地方你可以控制——就是你的心境。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其实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佛不在庙里,佛在路上……谁都不喜欢负债,所以,今天得到你恩惠的人,很可能是以后最恨你的人。哲理漫画选@钱海燕~~  相似文献   

17.
天童寺札记     
信佛就是信自己“佛”——这个概念内涵极为丰富,但究其根本,是说人的觉悟,是一种清净圆满的觉性,明心见性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大圆满的自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遍布世界,人人都有。就像《法华经》所比喻的,每个人的衣服里都藏着一颗如意宝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信佛不就是信自己吗?所以,当你向佛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顶礼膜拜的时候,你应当知道,你不是在拜神,也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向人人都有的清净圆满的自性敬礼,向你自己的清净心敬礼。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而,很多人信佛并不是信自己,仅是…  相似文献   

18.
祝福     
有一样东西,人们都希望得到它,但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你就会将它源源不断地送出。你送出了,你也会得到他人送来的“它”。有了它,岁月便有了光泽,世界便有了温暖,生命便有了力量,生活便有了内涵;有了它,你的精神会更高尚,你的情感会更丰沛,你的人生就更有追求,你的奋斗就更有动力。这样一种东西便是“祝福”。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命运?你了解自己的命运吗?你认为命运由谁来掌管?一个人一生下来,是不是命运被上天安排好了?一个人一生中所有遭遇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命运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宿命论"就是其中一种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好的,一个人从生开始直到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20.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