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它深刻揭示了教育科学中的普适性、超时代性的一般规律 ,与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具有相通相融的科学理念。但由于缺乏对普通民众的真挚的人文关怀情感和现代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理念 ,孔子及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发展面前遇到了困境。然而 ,由于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缺陷 ,这就给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发挥作用带来了契机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文化叙述的基础上,以传统的意义阐释方式和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概要地追溯了以孔子原创模式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教育文化传统,在中西比照、古今出入的多向透视间,梳理儒家教育文化的基本理念,解析其现代意义。文章认为,以德主教、智德合一是自孔子以降两千年儒家教育理念系统的核心结构。这种教化传统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要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实用理性”的典范表达,而且也是人类古代文明构成中一个为多种文化传统所共享的教化方式。在现代社会情势下,理解儒家教育理念的全部关键,在于解读作为其核心的智德理念结构,从中读解出其“智”、“德”内涵的历史意味和现代价值以及其与西方相应观念的内涵和潜力之差异。于此,儒家传统教育理念不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理解,而且有可能成为现代文化和教育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研究孔子的兴趣,不仅在一部分专业学术工作者当中重新抬起头来,而且吸引了一批业余研究工作者。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孔子及其后学的论著问世,更有专门研究孔子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肇兴。孔子研究之风方兴未艾,正是我国学术文化日益繁荣的具体表现。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学,战国时代即已发展成为“显学”,汉代以后更进一步成为享有“独尊”地位的官学。儒家思想作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正宗思想,曾长期支配过人们的思想言行并渗入整个社会生活,对稳固封建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帮手作用,其思想影响至今犹存。儒家学派作为最古老、最庞大的一个学派,经过自身的长期积累,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座宏富的殿堂,并丰富了世界  相似文献   

4.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与生态哲学有极大关系。孔子不仅是提倡人间关怀的人文主义始祖,而且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到人生乐趣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王郡玲 《管子学刊》2008,(3):114-116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来,他和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它的现代管理价值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杨朝明 《管子学刊》2012,(2):99-104
在孔子心目中,“文武之政”可谓理想的政治样板.孔子时代,周朝“方策”典章一定还有不少存留,新近问世的“清华简”可以旁证,“清华简”《保训》篇对认识“周政”和儒家思想意义重大,该篇关于“中”的论述,印证了儒家中道思想的源流及其对“周政”的极大影响,说明孔子儒家思想与“文武之政”的确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终身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 ,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吸收西方社会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科学成份 ,但更应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比较 ,可以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有着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相融通的科学精神 ,因此 ,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孔子的教育思想 ,就更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职业道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解读的成果中鲜有所及。孔子所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今天,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职业道德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培养人们爱岗敬业、克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孙思邈的医学道德观杨青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伦理思想家,他对西周以来的伦理思想进行总结,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个体系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济世活人”的医学也就自然地接受它的渗透和影响。唐代...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孔子的思想比较博杂,但一以贯之的是“仁”,“仁”是核心,故孔子的学说又被称为“仁学”。而“孝”又是“仁”之根本、仁爱的基础、行仁的起点。所以,“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孝”...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中的儒家“和谐”思想大连市金元大酒店医务室(116600)王承东“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提出“和为贵”并建立了关于人际关系的协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学术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进步,人类的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孟子生活于两千多前,那时地旷人稀,基本上不存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的问题。可是,孔孟却从人与自然相依存的角度,阐发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仁民而爱物”的仁爱精神,宋明儒接着更进一步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此外,孔孟还有不少生动而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言论。所有这些,都是孔孟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文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忠君尊王、仁政德治等政治主张。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他的思想价值,反而使他颠沛流离,赍志而殁。孔子死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孔子思想的价值,把它奉为正统思想,给了孔子生前未曾意料的殊荣,一直追谥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庙宇。曲阜孔庙是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  相似文献   

14.
《逸周书》对于考察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宝典》篇中便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儒学的影子。其中关于“仁”的内容,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所述“四位”、“九德”、“三信”的内容与儒家的修身思想关系极其密切;“十奸”、“十散”涉及择人、敬谋问题,与早期儒家和孔子亦有一定关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参照出土文献等资料分析,《逸周书》的《宝典》篇应是可靠的周初文献。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生前发表了许多有独特见解的议论,其中不少已成为后人经常使用的格言。近几年来,不少人对《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诸如“学而时习之”、“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等语提出了新释或新评。这些探讨有助于对孔子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思想进行重新评价。现按《论语》编次顺序将研讨情况概述如下: 关于“学而时习之”  相似文献   

16.
礼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很崇拜周礼,主张“复礼”、“为国以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复礼”的办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礼治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的著作《论语》被当作中国人的圣经,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道统成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金科玉律。改写中国近代史的“五四”运动却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孔”运动。十几年之后,当我们大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侯,才发现孔子早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公认改变了人类历史的100位名人中,孔子如同马克思、毛泽东一样名列其中,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儒家文化造就了东亚“四小龙”的崛起,看来很有必要重新并客观地认识孔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整个先秦名辩逻辑的发展为背景,比较具体地探讨了先秦儒家在名辩思想特别在正名方面提出的理论见解及其贡献,并分析了先秦儒家未能在正名和名辩方面全面继承、发展名家和墨家逻辑思想成果的缘由。文章认为,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拓者,他最先揭示了名实必须一致的正名原则,突出了“思”的作用,提出了“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推类方法。孟子也承认自己“好辩”,但又对名辩采取否定态度,因而很少有所建树。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正名思想,而且在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学说,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正名逻辑体系。其中尤以“制名之枢要”最具有创见的理论价值。文章最后指出,先秦儒家虽然为开拓我国古代的正名逻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终因坚持排斥名墨的错误立场,未能对名家和墨家在名辩学说上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作出全面的继承,特别在命题和推理形式方面显得极为薄弱和不足,未能使先秦的名辩学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 ?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 ,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 ,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 ,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 ,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秦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 ,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 ,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崔春芳  马昕 《美与时代》2003,(11):87-88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自从孔子创立学派后,深得后人信奉,《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分为子张、子思、颜氏、孟氏、(孟子)漆雕氏、仲良氏、孙氏(荀子)、乐正氏八派,以孟子和荀子两派对社会影响最大,特别是宋代以后,被视为孔子嫡传弟子,儒家尊孟子为“亚圣”,孔庙列位祀奉。儒家思想是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节制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活准则,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传统体育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再看历史上的中国体育,从体育方法、内容、制度、思想上与它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