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2.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舍勒把"阻力"视为"实在性",认为阻力是意志的体现,是比认知关系更根本的存在关系。海德格尔也从"实在性"问题域入手,批评"阻力思想"虽然突破了传统存在论的限度,但还没有真正思入本源性的"人与存在之关联"。舍勒在回应中批评海氏受限于一种"此在的唯我论",没有真正理解"阻力思想"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争辩实质上是对"如何克服传统存在论"的争辩。但由于相互理解乃至自身理解的困难,这最终只是构成了一次"错位的交锋",对此间情形和缘由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观察海氏与舍勒的思想史位置,并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思想对话的困难与出路。  相似文献   

4.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历史自觉与西田哲学中的场所自觉之间也构成了一种互激与互补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与伦理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又颇为难解。在《存在与时间》时期,海德格尔将伦理学定位于与基础存在论不同、但又奠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后存在论"之中,在伦理学与此在分析之间划清了界限,从而贬低了伦理学的位置。二战后,海德格尔通过提出"原初的伦理学",彻底否认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而将伦理阐释为更具有原初意味的"居留之所"。无论是将伦理学安置于后存在论中,还是追溯和挖掘出"伦理"的原初含义,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逐渐远离传统伦理学和伦理概念亦即"前伦理"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7.
黄裕生教授一方面采纳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角,另一方面接受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他以自由意志概念为核心,展开了对西方哲学史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诠释和批判。本文试图进一步发展黄裕生教授的思想,以由他启发的新方法,深入分析康德自由概念的诸层次,从整体上把人类自由理解为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把绝对自发性、自由决断和自律——与康德道德哲学相关的三个最重要的自由概念——解释为这一结构的三个本质构成环节,从而建立起一种对康德自由理论的存在论解读。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把康德看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但从海德格尔的相关反思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来看,莱布尼茨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具有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理解这一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本己思想的推进中逐渐"发现"和"定位"了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不仅传承着古代哲学传统,而且通过其转化工作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根据。对海德格尔这一"发现"和"定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莱布尼茨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工作乃是以"根据律"问题为基本形态的对哲学传统问题的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解读是他阐释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着道德情感、实践理性、实践自由等问题分析了海德格尔在这一方面的解读内容,并且指出海德格尔的解读是定向于存在论的,属于基础存在论筹划,人的存在问题是关注的核心。他力图发掘康德思想中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内涵,这反而丧失了原初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中,张贤根认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揭示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存在维度,并把现代美学思想建基于其上。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整体及其各个部分之间内在关联的把握,凸显出作者超出一般学者的哲学素养与思想能力。作者采用现象学显现的方法,从敞开的层面来言说和把握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时间的起源和原始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他们各自对时间的理解方面从未进行过对照,甚至从未交汇过。虽然胡塞尔认真阅读过和大量评注过《存在与时间》,但他几乎未把握住未曾发表的关于时间所作的存在论的阐释的特点。他对海德格尔著作第二章昕作的评注,证明他看到海德格尔放弃现象学的专门用语时那种不快心情,这些评注也证明,他对于基本的差异(尤其当这些差异被普遍的术语掩蔽时)缺少洞察力。在海德格尔著作里,对对照或对话的拒绝更为突出。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他就对他的马堡的读者声明,胡塞尔在自己对时间的分析中的确毫无新意。他可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胡塞尔事实上不仅没有从他那儿学习任何东西,而且没有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以对时间进行存在论的理解。海德格尔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重复一些事情的同一种说法。1969年他还这样说:“我的时间问题前进的方向,始终同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研究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缺少交汇场合,同胡塞尔关于时间的分析进行对照完全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这个角度出发,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进行了一个再考察。这一视角在迄今为止的海德格尔研究中尚未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30年代初海德格尔三门讲授课的总体梳理,在时间细节上追踪了这一思想转向发生的具体过程,为深入理解海德格尔对早期希腊思想家的阐释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4.
建筑问题是海德格尔最为关注的现实世界问题之一,而对此问题之解读成为展开海德格尔中晚期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建筑与安居,建筑与空间,建筑与天、地、神、人三个主题的阐释来展开海德格尔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表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人居住生存境域的关注,体现了建筑就是“让安居”的思想内涵,并给予处于工业与绩效社会中的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有关存在论差异开端的争议,马里翁区分了存在论差异的三种内涵:两种不同存在者及其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马里翁提出,《存在与时间》论及的是前两种差异,对第三种只作了形式上的勾勒。但是马里翁没有看到,海德格尔有关"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可以视作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原型,因此存在论差异的思想已经展开。"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的区分是通过一种指引联络的"扰乱"而引入的。通过重新审视与追问此"扰乱"的可能性,我们将对存在论差异的"开端"及其思想实情,获得新的理解视野。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通过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从绝对开端并返回绝对的前提的分析,在扬弃黑格尔的同时巧妙地阐发他自己的解释学观点,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存在与存在者的含义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精神现象学》,理解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及其从事哲学方法,以及两位思想家之间内在的继承和批判关系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理解康德就意味着超越康德",这句话对于德国观念论、新康德主义以及海德格尔来说都是适用的,但德国观念论是在康德的思想道路上超越康德,新康德主义与海德格尔则可能是在重建康德。海德格尔对新康德主义的批评以及与卡西尔在达沃斯的交锋都是源于他们各自对康德哲学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本质上还是由彼此不同的哲学立场所决定的。具体而言,是新康德主义的知识论立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立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康德哲学知性与逻辑的强调,或者是对康德哲学感性、有限性以及先验想象力的重视。不过,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他们思想对话的交汇点,而这恰恰是他们在达沃斯之后可以继续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曲立伟 《现代哲学》2016,(2):96-102
印欧语系的系词关联着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经验。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存在"之争仅仅是一个哲学翻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潜藏着古典哲学中的"存在论差异"基本结构。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问题,为我们重新审视在汉语学界盛行已久的是与存在之争提供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作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等著作,重新探讨了海德格尔前后思想与纳粹主义的内在关系.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合性并非是他校长任期以后就放弃了的暂时的亲合性,而是自始至终都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恒久的亲合性.不仅他的早期思想就坚信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他的后期思想也坚信想象中的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在与纳粹主义的深远而持续的联系中,海德格尔扮演了一种出卖理性、不负责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