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吗——关于环境伦理的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自然保护的伦理性根据是什么? 在日本和中国的关于价值的讨论中,视价值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朴素的价值实在论正在不断得到克服。事物的价值若没有相对于此的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在关于环境伦理的国际争论中,提出了自然物独立于人的评价之外、其自身具有“内在(intrinstic)价值”或者“固有(inherent)价值”的主张。自然中心主义者把自然的内在价值作为保护自然的最重要的伦理性根据。他们为了前后一贯地彻底地进行自然保护,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担心自然若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的价值就会依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纠缠于是否承认非人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但"内在价值"概念深深地依赖于个体主义的思想框架,源于笛卡尔和康德的哲学。个体主义预设个人具有独立于他人的自主性,因而具有内在价值。其实,个人的自主性依赖于理性,但个人理性总是在特定的生活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中生成的,脱离了生活共同体个人就无从形成其理性。个人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价值取决于个人对他人和共同体的作用(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关于非人动植物也有内在价值的论证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在于相信人类理性或科学的进步将日益穷尽自然的一切奥秘,相信技术的进步将保证人类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物品、改造环境。纠正这一致命错误才是摆脱现代文明之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 ,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管子》中的“道”、“德”是被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运用的,指生命产生的根源和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二者是一体共在的关系。《管子》的“道”、“德”论揭示了人与万物在自然本性层面上的内在一体性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维度,启示我们生态伦理应超越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建立于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命"概念在约纳斯的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对《生命现象》一书的考察,可以提炼出"生命"的三个维度:整体性、延续性、目的性。这三个维度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约纳斯针对二元论引发的困境指出,生命是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其次,新陈代谢使生命有机体呈现为自由的延续;最后,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身体在意识中的内在张力又通过生命的内在目的性重新获得统一。"生命"概念的三个维度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为责任伦理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廉政监督中,责任伦理是对监督个体过度自由化、群体非理性化、治理碎片化的网络行为是否承担责任所进行的伦理诉求与追问,内涵监督主体自由性、监督地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行为诚信性等四个维度的伦理属性。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网络廉政监督主要存在网民监督自由性与网民人身非安全性、监督平等性与信息享有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手段非正义性、对不诚信行为进行监督与监督者行为不诚信等伦理困境。加强网络廉政监督需要从自由、平等、正义、诚信等四个维度倡导责任伦理精神,构建保护网民安全、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人格权利、追究失信责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龚群 《哲学研究》2023,(3):37-45+126
弱人工智能体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人工智能(AI),其自主性可能隐含相应的道德问题。弱AI因其深度学习模式而有类似于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它没有自我意识或意向性,不具备亚里士多德意义上与实践相关的实践理性和伦理德性,也不具有休谟式道德发动意义上的情感,从行为本身以及从行为者本身来看,弱AI并不具备道德行为者的基本要素。然而,弱AI是具有一定自主性且持续发展的行为者,属于一种需要认真研究的行为新类型和伦理新类型,学界亟需加强对当代AI的伦理研究,为迎接强AI的到来准备好伦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教育活动指向人并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活动来实现,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独立的、依循自身结构和规律所生成的内在目的和价值维度。由理性主义传统所预设的教育外在目的论,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本身处于外在的、附属性的地位,成为服膺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目的工具和手段,在规训理性人、工具人的单一功能维度上,抽空了感性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活动自身所追求的善,意味着开显感性生命个体的本真与自觉,从教育活动过程中自觉的生成和探索教育的目的,并在过程与目的之间建构共生与交融的关系。这一努力要求在批判教育目的工具主义倾向的同时,澄明和确立教育活动自身独立的内在目的和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2.
创建以我国传统生命文化为特征的内在生命伦理学,而不局限于应对生命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外在生命伦理学,需要借鉴中外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并重新定位研究方式。本文倡导的逻辑基于四个维度:自然生命实体系统、生命文化系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尺度与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理论提供的判据,以及对上述两个系统进行内在选择和外在选择的机制。由此将生命伦理从狭义扩展到广义,揭示新视野中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范畴,回答我国生命伦理学如何"本土化"和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难题,为构建生命文化视阈中的我国生命伦理学,提供一种建构论的认识框架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食品具有伦理属性,食品安全传播应受安全、健康、文明三个伦理维度的制约.但我国食品安全传播存在诸多问题,如食品广告和节目传播缺乏伦理维度;食品安全新闻报道频现伦理冲突:新闻报道语言与食品安全语言内在规范冲突,污名化报道方式与企业健康发展冲突,虚假监督报道与建构媒体公信力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们的饮食生活、媒体公信力建构以及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身体性(生命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统一。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生命伦理的主体形态中,体育是人身体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存在的行为展示,是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是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身体的自由是通过生命的积极活动对外在的与内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束缚的克服而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包含了人的生理自在、生物自知、生存自我、生活自觉与存在自由的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底层到高端的递进提升的紧密结构。人作为体育的主体,其生命伦理价值的维系主要体现在生理自在的身体属性、生物自知的存在基础、生存自我的本性解释、生活自觉的文化关怀和生命自由的本质实现中。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璞庚 《哲学动态》2001,4(12):19-21
从人类生存的样态看 ,人的身体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 ,生命的规律在人身上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 ,毋庸质疑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与此同时 ,我们还得正视同样的事实 ,人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因为其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而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 ,而且因为就自然本性而言 ,人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用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 ,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 ,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1] 动物生命结构的专门化 ,主要是指其活动器官的专门化 ,…  相似文献   

16.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爱华 《学海》2006,42(3):143-149
解读自然的视域具有多重维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运演来看,在人类通过五官涉及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按自己的需要建造自然的时候,人与自然就结成了关系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自然与人构成伦理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使"大地自然"的哲学意义重又凸显出来,并且主要形成了存在论和"土地伦理"两种思想进路。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地具有承载、争执、庇护、居住、隐匿等不同的"品格",近代以来"大地自然"遭受了"荒漠化"的厄运,"拯救大地"成为守护"存在之真理"的一个重要维度。20世纪初兴起的"土地伦理"思想则从"整体论"立场出发,论证了荒野与人类精神、情感等各方面的深层相关性,完成了人类伦理思想的"荒野走向"。从科学事实出发的"土地伦理"和存在论的"大地哲学"虽然思考的进路不同,但在"精神气质"上高度契合,他们都体现了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可、对大地自然的敬畏。二者都认为人类应该改变功利主义的单纯计算,去守护"真理","虔敬"地对待大地,如此,人类才能本真地"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和平作为政治目的,主要基于正义权利的考虑。但如果要将和平视为一个永久目的,那就不仅要考察其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应理解其历史哲学的维度。康德正是在普遍历史理念的基础上,将永久和平视为最高政治目的来筹划,提出无论是个体或社会,还是国家或国际联盟,人类历史发展都是合目的的。而在康德的目的论体系中,道德是主旨,普遍历史的主体是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人类,无论从自然目的过渡到自由目的,还是从基于自由意志的道德目的过渡到关涉自由权利的政治目的,自由是普遍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政治目的与道德义务的永久和平,需要历史目的论来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而言,能否协调其蕴涵复合型伦理关系,其运作能否有序,其对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影响力如何等,都须进行伦理评价;在对其进行伦理评价的过程中,还须坚持全面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等;而在评价现代科技伦理实体行为的善恶过程中,只有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评价其行为善恶,才能避免伦理评价的偏颇和不公,才能使得相关的伦理评价全面而公正。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在当代中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者还是共享者都充分展现了自身的自主性价值,这种自主性的伦理意蕴同时意味着自媒体有利于推动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个体的人格尊严构成了自主性道德的本质所在,这意味着主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自我选择的道德主体性的觉醒。然而自主性道德并不意味着自媒体运行的毫无限制,无论自媒体信息发布主体的自律性行为还是公共价值对自媒体运行的限制,都已经内在地包含在了自主性道德之中。自由与限制乃是有机的统一,关于自媒体的伦理价值的判定都应当以这样的基本原则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