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重玄学思想之渊源南北朝时期重玄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士族文人加盟道坛,并运用重玄的思维方式注疏老庄,希望在提升道教理论品位的同时,建构道教圆融的经教体系;另一方面是由于佛道之争的需要,使得道教不得不自觉地加强自身教义理论建设,以期与善于精思析理的佛教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两晋、兴盛于唐朝的重玄学,到宋代仍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产生影响.其承上启下者,便是陈抟学派.陈抟学派承接唐代道家之风,以重玄为宗阐发<易>、<老>、<庄>,在学术大旨上突出儒道之间的互相融合以及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从而使宋代道教思想学术能够摆脱符箓小数的束缚,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重玄学派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道教思想流派,以最具思辨特色而著称,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罗中枢教授所著《重玄之思》便是诸多学术成果中系统研究成玄英道教思想的一本新作。《重玄之思》出版于2010年10月,为国家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丛书的一种。全书共分六章:重玄学产生的思想背  相似文献   

4.
朱俊 《中国道教》2012,(4):55-57
一、重玄学的概念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玄学兴起于南北朝梁陈时期,到隋唐达到繁荣。重玄学以阐发"重玄之道"为特征。所谓"重玄之道",来源于《道德经》首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作者探讨佛道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阐述了东晋高僧支遁、僧肇对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融摄和阅发于前,道教重玄学者融摄支遁、僧肇佛学思想于后,二者互相融摄、相得益彰的关系。文章指出,支遁、僧肇的佛学思想不是道教重玄学的理论根基,只是在重玄学的形成过程中给予了较显著的思想影响和一定的思想资料方面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道教"真一"思想考李小光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中撰文认为,历史地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教起源于中国,从它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中,道教也对东南亚、东北亚、南北美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九八○年年鉴》的估计,世界信仰道教的人数为三千一百二十八万七千人。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9.
道教重玄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重玄学和程朱理学的“理”来昭示二者之间关系;借助于比较重玄学、华严宗和程朱理学的理论结构和核心观念来间接地论证重玄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11.
信阳 《中国道教》2000,(5):11-11
20 0 0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西九江道协庐山仙人洞道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暨二千年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笔会在江西庐山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及书画家共 80余人。江西九江道教协会会长、庐山仙人洞道院叶至明道长主持了开幕式。江西省宗教局陈卫民局长、中国道教协会袁炳栋秘书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道教文化研讨会和道教文化笔会也是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和袁炳栋…  相似文献   

12.
葛洪与中国道教目录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道教目录学是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对葛洪的道教目录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葛洪是中国道教目录学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抱朴子内篇》中的《遐览》篇则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第一部道教目录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六朝山水绘画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 ① 是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先生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② 魏晋六朝之时 ,天下大乱 ,政局动荡 ,战争频仍 ,无论下层民众还是“名士”们都性命如蚁 ;儒家正统经学繁琐迂腐 ,趋于没落 ,因而玄风大振 ,不仅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 ,而且宗教也大行其道。佛教初入中土 ,尚依托于玄学“格义” ,道教则经过葛洪的上层化改造 ,很快成为“名士”即知识分子逃避世…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赵芃 《宗教学研究》2004,4(3):157-159
本文主要从道教生态美学的本质、行为体现、生命活力等方面探讨了道教生态美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贵生和寡欲的辩证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创新等道教生态美学特点的基本内容.学习和研究道教生态美学,对于继承和发扬道教生态思想中的审美意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5,37(2):44-48
在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中,道教相对来说是一位晚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国外的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观念性资源,能修正、调整和丰富深生态学理论;也有学者提醒深生态学在借鉴道教时,应把它与整体的中国文化结合,并应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深入到对道教思想的挖掘;也有学者出于对文化移植作用的思考、对东方文化影响的担忧、对中国环境现状的不乐观等因素而对道教的可能贡献持谨慎态度.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上述西方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经》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经》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对于我国政治、文化与思想的发展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