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2、4、6、8、11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2)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3)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李丹  徐晓滢  李正云 《心理科学》2011,34(6):1360-1366
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在对死亡的认知上,则主要采用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以中性、概括、简洁为主要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生命观是对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对山西3所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人生态度消极悲观、漠视生命;不能正确地看待死亡问题,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学医期间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期待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命观教育。因此,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因需施教,采取多种策略加强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发挥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4.
社会控制是社会的固有功能,是关于遵从和预防越轨的理论描述。社会控制已形成结构功能研究、符号互动研究和社会冲突研究三种取向。从社会控制的视野来看,生命意义缺失和扭曲的外在表现就是越轨行为和犯罪。生命意义感与时间、文化价值观有关;生命意义感缺失是一个文化共相;生命意义感的获取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青少年生命意义教育就是教导青少年学会遵从和创新,就是指导青少年学会正确地削减紧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体验自身独特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卿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83-88,202
生命历程理论告诉我们,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建构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作为一个理论视角,它将个人所经历的生命事件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来理解,这种思潮逐渐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架构来考察青少年期与成年期连结段的心理状况,收集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报告和综述,用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对报告的内容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年龄特征、价值取向、成就动机等,同时揭示了我国社会在信息化转型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轨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很重要的因素.着重介绍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发展沿革,大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以及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细胞凋亡看生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控制下生理性、主动性的死亡方式,对维持整个生命有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自主选择.这一认识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传统理解.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现象而是伴随着整个生命的始终.细胞凋亡的理论为某些疑难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法以377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生命愿景、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为:1)大学生生命愿景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的生命愿景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四;2)生命愿景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7.35,p<0.001);在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生命愿景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并对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4)大学生生命愿景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5)大学生生命愿景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结论为生命愿景作为应对源对大学生应对校园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客家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生命意义的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以粤、闽、赣2592名客家儿童为被试,考察他们的生命意义感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客家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处于中上的水平,生命意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衡。(2)在年级方面,年级差异在总分上达到显著水平。(3)影响客家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主要因素是周围关系融洽程度、父母管教方式、年级。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生命态度及其与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个人资源量表2000对京津地区的51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老年人生命态度的结构及特点,并选取几个因素探讨其对老年人生命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命态度的结构包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2)在生命态度的五个维度中,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存在显著的教育程度差异;(3)抑郁与自然接受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态度其他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死亡恐惧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