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行为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行为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692名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1)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相关显著;(2)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非成瘾之间差异显著;(3)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不同;(4)影响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变量不同。结论:网络行为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关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网络社交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影响。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是人们行为的终极理由,其中他人的认可与接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支撑。当青少年生活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环境中,其自我价值可能越高,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可能会减弱。我们从全国7个省收集了1216份青少年自评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网络成瘾倾向以及父母自评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节着网络社交使用频率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网络社交使用频率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极其显著。结果支持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情绪稳定性量表和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旨在探索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结论如下:(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与情绪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自我同一性在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在感恩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感恩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吉林省3所高校大一到研三的10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感恩、核心自我评价和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感恩对网络成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含了两条路径:通过生命意义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和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感恩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预防及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童年期虐待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116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感恩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童年期虐待和自我控制、感恩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成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童年期虐待和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童年期虐待→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受到感恩的调节;与高感恩个体相比,童年期虐待对低感恩个体的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感恩不仅不能缓冲童年期虐待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这一过程,提示我们注意积极特质在特定情境下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1551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自尊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且均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其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自尊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并且间接效应更加明显;(3)在主观幸福感作用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自尊及自我控制单独作用时的中介效应一般,但是当两者联合作用时中介效应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分析前两者是否能够显著地影响和预测后者。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当前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时间管理倾向、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我同一性三个维度与网络成瘾均成显著负相关(p<0.01);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自我同一性中的三个维度和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及总分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自我同一性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受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结论自我同一性与时间管理倾向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力,而且自我同一性会通过时间管理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制不能调节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闯入性思维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而且认知重评会削弱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3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间科技干扰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科技干扰可分别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1.
《Media Psychology》2013,16(3):225-253
Recent reports of problematic forms of Internet usage bring new currency to the problem of "media addictions" that have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both popular and scholarly writings. The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reconsidered such behavior as deficient self-regul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Bandura's (1991)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In this framework, behavior patterns that have been called media addictions lie at one extreme of a continuum of unregulated media behavior that extends from normally impulsive media consumption patterns to extremely problematic behavior that might properly be termed pathological. These unregulated media behaviors are the product of deficient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media consumers monitor, judge, and adjust their own behavior, processes that may be found in all media consumers. The impact of deficient self-regulation on media behavior was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465 college students. A measure of deficient self-regulation drawn from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used in past studi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ag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Internet use across the entire range of consumption, including among normal users who showed relatively few of the "symptoms." A path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depression and media habits formed to alleviate depressed moods undermined self-regulation and led to increased Internet usage.  相似文献   

12.
Shynes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it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Internet usage, 8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Revised Cheek and Buss Shyness Scale, the Online Cognition Scale, a computer/Internet familiarity scale,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Revised (short version) and the Abbreviated 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hynes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hyness was predicted by introversion, neuroticism,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age as assessed by the Online Cognition Scale.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认知评估、自我调控和网络社交的关系,采用大学生心理需求量表、网络利弊权衡问卷、自我调控问卷和网络交往问卷对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心理需求可显著正向预测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自我调控在心理需求和网络社交间起调节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显著影响网络社交,对上网的好处和代价认知评估在二者间起中介作用,自我调控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心理需求影响网络社交的内在机制,可为网络时代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社交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李笑燃  姜永志  张斌 《心理科学》2018,(5):1117-1123
摘 要:为探讨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孤独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取样方式选取287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8.0、Amos以及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同时孤独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大学生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特质移情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整体特质移情能力较高,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所获得的网络社会支持总体状况良好,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网络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特质移情和网络社会支持均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网络社会支持的两个分维度情感支持和友伴支持在特质移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对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影响,选取武汉五所大学的1121名学生为被试开展研究.测量问卷包括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根据CNNIC报告改编的网络使用问卷、经修订的Eastin和LaRose的网络使用自我效能问卷和自编的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是在线娱乐,其次是信息收集,再次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使用最少的是网上交易.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受测群体中,有12.2%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比例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网络特定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的每周上网天数、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上交易等行为对网络成瘾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不但会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结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编制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量表,为校园欺凌的评估、分类、干预工作提供依据。采用文献分析、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确定量表维度并编制初始量表,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量表。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量表包含26个项目,共5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欺凌、关系欺凌、财物欺凌、性欺凌与网络欺凌;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与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测量校园欺凌行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网络使用强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市内两所中学的9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事件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强度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2)压力事件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动机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强度正向预测抑郁; (3)网络使用动机中,社会补偿动机正向预测抑郁,而好友联系动机与休闲娱乐动机负向预测抑郁; (4)压力事件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研究结果强调压力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还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其希望的影响, 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9.5年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网络成瘾症状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PTSD症状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症状;(2)女性的PTS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症状;男性的网络成瘾症状仅被PTSD症状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