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佛教哲学、文化艺术、制度信仰等研究 1.佛教哲学研究 40年来,研究佛教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很多,其中不乏具有原创性质的成果,比如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出版的佛教哲学著作中,有两部著作具有代表性。其一,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五台山研究的开拓者、五台山学的奠基人、《五台山研究》的创始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佛教学者崔正森先生于2023年4月26日因病与世长辞。崔先生情怀高远,功力深厚,曾师从任继愈先生,研修佛学,倾注心力于五台山佛教,一生勤勉,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总计达1000余万字,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为地域佛教研究、佛教名山研究、菩萨信仰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全面认识中国佛教尤其是唐以后中国佛教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轨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获得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誉。崔先生的不幸离去,不仅是五台山研究的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连日来,沉浸在万分的悲痛之中……作为崔先生创办的《五台山研究》,今特别刊登李利安教授撰写的悼念文章,以此纪念先生。愿崔先生开创的五台山学后继有人,愿先生之慧命长存。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阶段,还是五台山佛教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唐朝时候,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任继愈《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总第14期第6页),而五台山又是与印度灵鹫山“争峻”(《全唐文》卷17《三藏圣教序》)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化之区,为全国著名的灵山圣境。唐代二十个皇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其中,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  相似文献   

4.
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五台归来不看庙。”它说明: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首府;二、五台山佛教寺庙数量最多,式样最全,历史也最悠久;三、五台山佛教最能代表中国佛教发展的水平,抑或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佛教圣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它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状况的著作。诚为可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空白终于被填补了,这就是今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撰著的70多万字的《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  相似文献   

5.
2009年8月12—15日在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我省各级领导,以及台湾、日本有志研究五台山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计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6.
经过一年准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共同举办的“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日至4日在汉唐时期的西域中心乌鲁木齐市举行。9月初的边城乌鲁木齐正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6名代表聚集一堂,共同交流西域佛教的研究成果,向大会提交28篇论文。自魏晋隋唐以来,人们常把印度看作“西天佛国”。  相似文献   

7.
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教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生在魏晋玄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老庄、荀子思想以及宋明理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1980年出版的《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主持编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迄今已出四卷十册;同时编校出版康有为的主要论著及其年谱;他的佛教论文与中国哲学史论文,多数已收入近年出版的《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与《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风光旖旎,巍峨庄严,享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国四大灵境之一”、“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等多项美誉。五台山的佛教历史融合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精华,见证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期望。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11.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佛教,乃释迦牟尼所创,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同基督教,伊斯兰教号称世界三大宗教。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同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国的佛教因五台山诸佛教圣地而“金光流照、法轮常转”,五台山以佛教盛行而“宝刹高标”、驰誉中外,尤其是在印度、日本、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享有极高声望。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以“永平求法”始传入中国之说为最多(参见1985年7月30日《太原日报》  相似文献   

13.
我讲得题目是《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五台山的研究》,现分两部分来讲, 一、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为借鉴,看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佛教在印度,从古至今并非是一个最大的板流。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音乐文物、文献及文化特征的探究,笔者认为“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做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起始”,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对五台山佛教音乐转化过程的分析,意在表明五台山佛教音乐并非是随同佛教一并传入的。并对保护、发展具有厚重历史的五台山佛教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力求为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是世界上鲜有的灵山圣境。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被《杂华》唱为文殊大士的演教之区。文殊大士的般若之智为五台山佛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当今圆照寺的高僧妙空就是五台山佛教的著名僧医,也是《五台山研究》编辑部的特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对五台民情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五台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带上了宗教色彩。一、佛教信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佛、道、儒三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空、  相似文献   

17.
1976年以来,中国佛教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就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新的进展和特点概述如下。一、中国佛教研究的基本状况中国佛教是一门具体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若干学科互相渗透,密切联系。十多年来,广大学术工作者关于中国佛教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论文集和资料书。1、专著方面:有关中国佛教通史的有吕澄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9)、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1981—1985)。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与佛教有关的刊物有三类形式:第一类为教外研究机构主办的纯学术刊物,如《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中国藏学》、《五台山研究》、《禅学研究》等,中央级的佛教专业学术刊物则暂付阙如;第二类为佛教界主办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人文刊物,目前有从《法音》这一母体先后分离出来的《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二种;第三类为各级佛协或佛学院主办在教内流通的宗教刊物。从量上来看,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已占据有关杂志的首位,成为佛教文化建设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从质上来看,近几年随着佛教教团的重建,其水准也不低于海外华人地区的同类刊物。本文介绍的是佛教界主办的后二类刊物。文革之前,国内佛教界主办的佛教刊物曾有《现代佛学》、《弘化》、《觉有情》等数种。至1964年。  相似文献   

19.
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中,对佛教史观有一系统明了的阐发: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发展与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质之传统,鉴于现实,“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趋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贯穿于赵朴初先生佛教史观的主题则是人,是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特别是其中的《梨俱吠陀》《赞颂明论》《祠祀明论》《赞颂明论》《歌咏明论》及《亚求罗吠陀》等诸多吠陀经典,总集赞美歌词、祭祀所用咒文和祭词。这些歌词和祭文在“吠陀师”的吟诵之下具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另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梵呗。佛祖住世时期采用“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经说法,后佛陀谢世,这种生动形象的传法方式逐渐向其他国家传播,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诵唱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