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与西医动物模型比较,中医的证候动物模型研究显得落后、粗放、重复率低、零碎不成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实用。表现在一方面大多数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自认为造模成功,而对中药新药药理研究发挥不了应有效益,许多在辨病基础上辨证的中医新药...  相似文献   

2.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浅谈——论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在于提出并阐释了一种证实性治法研究的设计理念——纳入标准的二重性原则:检验中成药治疗某种“西医病”是否安全有效,制定受试对象的纳入标准时既辨病又辨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将更有保证;在辨病的同时应该计算四诊量化信息的离均差平方和,评价受试对象之间“对表现为某证构成标志的症状和体征”的不同程度以严格控制其证候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症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发出的每一个信息;证是疾病在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医要注重“证、机”深探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王乐平一、立足宏观辨证,透过证候抓主要病机。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是“辨证论治”,许多年从事临床工作者中医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收录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的诸多名医,对病证...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大连市中医医院(116013)张秀亭中医的辨证论治,就其实质来分析,不外乎是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但就“证”与“本”的内涵与外延有必要加以探讨。“证候”、“症状”、“病”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证候”是中医专用词汇。所谓“证候”不...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证候存在的逻辑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存在的就是客观的,包含了自然客观、思维客观和理性客观;把疾病现象和疾病本质划等号,在症状层面规范证候标准,抛弃中医辨证思维,就等于否定中医。物质不能等于客观,不能取代存在。证候属于理性客观,发生于中医学,是中医“阴阳神气”观念临床实在化(还原)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西化中医"创新"之悖论纪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导论 中医辨证唯象论与西医实证解剖辨病的结构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概念;"中西医结合"者,乃需求是于辩证法科学理论概念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证候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候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既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也是临证的重要依据。中医的理、法、方、药都是围绕证候来展开的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 ,对证候都非常关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与西医完全不同 ,它是通过对疾病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现象的分析 ,然后进行辨证治疗。由于辨证个体之间差异甚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寻找证候的客观本质。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证候的微观定量研究 ,为中医的准确辨证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这种研究曾给人们带来过鼓舞和希望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原来的结论一一被否定 ,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证、病”与西医的“症状、病”的比较山东医科大学93级研究生(250012)王振华,李凤英一、“证”与“症”在明清以前,中医著作中便有“证”而无“症”字。“症”字始见于明清的中医著作,且当时两字通用,意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证”字较正规,而“症...  相似文献   

16.
无证可辨浅识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精髓。无证可辨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医者辨证方法和技能有关,另一方面确实存在无证可辨的现象。为提高辨证水平,医者既要重视病性特点、病因、六经病辨证特色;也要积极引入中医“病”的概念和微观辨证,因为中医辨病在特定情况下可弥补辨证的不足,而微观辨证的深入研究则可能为无证可辨提供客观依据。为此,才可在实践中正确处理无证可辨的尴尬,并使中医诊断学内容臻备。  相似文献   

17.
中医概念体系需要细化和重构,在对中医辨证、辨病内涵实质进行再分析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医辨病辨证认识存在着关系不清、临床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阐述了细化重构中医辨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并初步探析了辨病与辨证二者的趋同关系、互补关系、矛盾关系等,给出了面对辨病、辨证、辨症等多重认识时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神气乎形器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在"神气"与"形器",即西医唯"形"在解剖组织中论功能,中医重"神"在阴阳神气中论形器.但我们长期把中西医区别定位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把中医局限在西医解剖结构框框里,在有形中"寻求中医的实质,从六经、命门、三焦到证本质,孜孜不倦,大有不在‘形器'中找到证明中医科学的证据誓不罢休之势."[1]但事与愿违,故不少人否定中医,提出用西医解剖结构之生理病理改造中医.  相似文献   

20.
活血化瘀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活血化瘀的研究应注意“血”的概念和“血瘀证”概念的中医学特征,深化对血瘀概念的认识;血瘀证的诊断不宜一证统揽,应分病种或专业建立标准;动物实验研究应结合中医病证关系;对现代技术、方法、指标和研究成果的引入要注意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正确应用和评价指标的运用度;逐步建立起严谨的科研方法;注意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重视观念的突破和学科的创新,在中、西医比较研究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