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绘画艺术和文学、哲学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因为艺术的主体是艺术家,不同的社会思潮、艺术家个性,不同的审美情怀和哲学观,以及人生理想的差异,都是造成中西方绘画呈现不同视觉形态的因素。中国画主要是写意,重表现,一般以线条为主要的造型手段,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主张写实,强调用光和色来表现物象,因而大都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为探讨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文章主要从中西方绘画的宗教文化背景、审美意识、题材与表现形式以及时空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为中国国粹,的确是符合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定义,但与西方戏剧理论体系比较而言,中国戏曲的反戏剧性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明清传奇戏.传奇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在时空环境营造上,都有着与戏剧不相符的自我特色,虽不如西方话剧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研究明清传奇的反戏剧性,不仅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了解,更能把传奇戏中的特色元素运用于话剧中.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身处一定的时空之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历史画作为西方最高等级画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渗透了西方犹太-基督传统所传达的线性时间观。这种对叙事的要求被17世纪以来的法国官方艺术视为正统。随着19世纪时空观念的转变,历史画一方面固守着传统的旗帜,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现代派和新科技的责难。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断深入,戏剧艺术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戏剧虚拟写意、注重抒情、崇尚天人和谐的审美创作观念逐渐被西方借鉴;而西方求真求实、重叙事的创作传统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中西方戏剧艺术之间的交融并蓄,有利于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英国皇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的《JANE EYER》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简·爱》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中西方戏剧审美交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西方叙事学理论偏重文本内在构成研究和国内叙事批评过份强调文本社会政治、伦理和文化意义解读的倾向提出问题 ,分析讨论了叙事文本意义存在与审美存在的关系、审美对意义的超越等 ,强调了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叙事、时间叙事和情感叙事三个方面,论述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表达,但应当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并列,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中三者是一体的。空间叙事是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物质化、实体化的表现。时间叙事将参观者这一环境主要参与者加入到空间叙事中,使不同的空间叙事结构在时序上有了具体价值。情感叙事调动了参观者的情绪和思考,而这正是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目的,审美主体的情绪和思维实现了室内设计纪念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空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时间、空间以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时空组合类型。时空因素与诗歌抒情的关联日益突出,不同时空组合类型使诗歌抒情特质产生差异,而特定时空组合与相关抒情类型的关联也趋于稳定,并在诗歌创作中延续。中国古代诗歌不同审美特质的转变,也显然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对我国空间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致原本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居室等空间创造与民族情感产生了疏离。而当前空间艺术的研究往往容易忽略空间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以及空间创造时暗含的集体无意识。在此情形之下,民俗空间文化、地域空间审美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空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并非源起于一时一地、一家一言,也绝非突然而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骚"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空间观念、空间展现方式、空间与文化的交织等方面的特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南北方空间审美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析,对于系统研究中国空间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到来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中国与西方的往来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更加频繁,这也推动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密切交流。对于中西方的音乐的认识,首先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取同。本文从中国审美的重意、追求和谐以及整体观与西方的写实、悲剧观、擅长局部把握进行对比,试从中分析二者的不同,以便对今后更深入研究中西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冲突进而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势必造成基督教在地域性方面的差别。本文通过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从现实中基督徒的宗教实践层面,来探讨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6,(3)
正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为了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相似文献   

12.
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反讽叙事注重以与作者相“间离”的叙述者讲述故事。从而造成隐幽委婉的多重叙事视角,使小说又本呈现一种含蓄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意义空间,使作品具有一种繁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分别是中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对"似""空间""物我"的艺术诉求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文章采用比较法结合具体作品对中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和认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动画制作观念陈旧、选材视野狭小、叙事模式陈旧,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动画的审美诉求。要想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动画编剧就应革新观念,突破陈旧的叙事模式,以故事内容的"多元化"和"特色"为出发点,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体现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努力构建中国动画叙事新景观。  相似文献   

19.
油画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自立足于我国的那天起,就始终处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之中。西方油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油画形式,开始了向民族化、本土化方向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家必须在实践中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以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西方油画艺术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油画。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尤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审视下,多被解构为东方文化的异质符码,寓言式的影像传达成为第五代创作者的集体路径,而异质性在他们作品中的孕造,很大程度依赖西方世界"域外"的叙事空间的绘制:古老的山村、乡野、土地、荒原……第六代的出现令延囿十余年的叙事空间发生第一次偏移,青年创作者的激进求异将上一代权威划定的辖域视作第二个中心,于是在作为"西方之异域"的"寓言世界"外,又另辟一空间——城市,这同样具有与两处地理中心对立的异质意味。再次开辟异质时空的浪潮似乎迟迟没有到来,古老的寓言伤逝已久,城市成为形色单一的娱乐化影像场域,乡村也因主体流行文化的离析与现代性的入渗逐渐失去原有的叙事价值……直到近些年,《路边野餐》《塔洛》《清水里的刀子》《冈仁波齐》等作品,以及毕赣、张睿珺、万玛才旦、王学博等导演的出现,令华语电影空间延展的传统有了回流之势。他们将诸多不均匀的、多元分布的关系捏合起来,构建既不同于寓言故事稳固自洽的封闭空间,又有别于不设围栏的开放式废墟的"异托邦",它既有意规避再现现实空间熟稔的物质景观,又如镜像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倒影,让我们得以从中洞悉那些映照存在与真理的瞬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