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趣味藏歌图     
《中国天主教》2002,(6):7-7,28
我换 血 红流鲜归真架主 恩 大 爱 行 路 苦降仁尽来者尝 救 赎 世 鲍依作七字回文歌,能读出来吗? 图中藏有五字盘形歌和趣味藏歌囹答案:七卑回文歌 主恩大爱行路苦 苦路行爱大恩主 赎者仁爱真流血 血流真爱仁者赎主降来救赎赎世尝尽苦苦架鲜红血血换我归主趣味藏歌图  相似文献   

2.
解缚人生     
人生本苦,无始劫来不断的轮回,无数世都饱受这五浊恶世的染着,受八苦的影响,受贪嗔痴的茶毒。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被若干世的习惯“绑架”了。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4.
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世说系统阐发于请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中,它是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医世说的要旨在于“即身以治世宁”,即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其身,次治其心,“内则用以治身,外则用以治世。”达到“天都泰安”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夷安靖”之社会有序稳定,“闾阎富庶”之民富国强“世治”目的。作者还深入剖析了道教“医世”思想形成的宗教理论基础,指出,道教医世思想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并重的特征,是道教修身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之“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痛苦     
“我实在厌恶我的生活,我要任 意苦诉我的怨情,倾吐我心中的酸 苦”(约10:1)。这是旧约中的约伯 在遭受一连串痛苦之后的表白,也是 一总遭受苦难者的心声。所有的人都 有考验和痛苦,连好人也在内。“你 曾留意到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因为世 上没有一个象他那样十全十美,生性 正直,敬畏天主,远避邪恶的人”(约  相似文献   

6.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7.
试论荀子哲学的特质及其对儒家道统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哲学作为一个经验论的形态,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范式。就儒学而言,荀学经验论所带来的并不是对“道”的离弃和背叛,而是学问进路与方法的创新。从“道统”的角度说,荀学与孟学的关系是:“道”同而“术”不同。  相似文献   

8.
棘茨箍头,痛欲绝,肝肠俱裂。负十字,苍凉凄楚,遍体淋血。入骨三钉惨彻肺,受鞭千击映残月,况前推后曳步三跌,哀悴戚。母子遇,泪盈睫,伽略暗,风雾密。正长袍被去,肉糜筋折。苦架凌云犹耸立,长矛刺腹苦追逼.尝苦胆,血水洒人间,赎世毕。满江红·忆耶稣受难@项延煊 ~~  相似文献   

9.
丘处机,小名丘哥,山东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市)滨都里人。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正月十九日,祖辈业农,世称善门。“母孙氏早亡,父娶继室,怙恃之。”①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丘处机年方十九,“悟世空华,知身梦幻,拟学神仙脱轮回之苦,趣复常乐之妙源,遂抛家产,割爱情,遁居昆嵛石门峪,依道者以修真”。②其曾有《坚志》诗述及早年出家之事:“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凡经自早年,遁迹岩阿方十九,飘蓬地里越三千。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有物外仙。假使福轻魔障重,挨排功到必周全。”③大定七年(1167)九月,王重阳栖居宁海全真庵,丘处机闻重阳仙…  相似文献   

10.
宗徒训诲心中驻,怀抱圣架奔苦路,德能堪称人表率,主旨诫命全力赴。教化以身服好务,永为信众爱付出,活泉浇灌葡萄园,在世爱国志不输。教导犹如甘霖露,友善之仁似基督,心田常把救恩存,中华善牧耀千古。中华善牧耀千古——忆宗怀德主教@马学圣!主教~~  相似文献   

11.
观音作为佛教世界的首席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观音来自梵文的音译,还译作“观自在”、“观世音”、“观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其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声音而前来相救。观音菩萨以其“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博大情怀,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被人们广为传诵,因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文化,在华夏大地上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观音信仰源于古印度佛教,其前身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善神”,即双马…  相似文献   

12.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13.
人活着,或追求荣光、或追求腾达、或追求权势、或追求艺术。我身为乡野凡夫,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瘾;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在城市我读杂书、读专业书,而回到村庄,我就阅读村庄这本书。读它的真、善、美,读它的苦、痛、累。  相似文献   

14.
叶法善生卒年辨析 唐世特重道教,道士叶法善即以阴阳、占繇、符架之术屡受诏于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玄宗先天二年(713),甚至被拜为鸿胪卿,是唐史上颇为显赫的宗教人物。但史书有关其生卒年的记载却相当混乱,乃至错讹;今人著述,多莫衷一是。试作辨析并考证如下: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按,“隋大业之丙子”即大业十二年(616);  相似文献   

15.
与友人闲谈中,偶然提起这样一件事: 大家所熟知的电影《五朵金花》中的女主角杨丽坤,在十年动乱中,曾背上攻击“中央文革”和“伟大旗手”的罪名而惨遭迫害,以致神精失常。后来,经人介绍,唐凤楼和杨丽坤结了婚,开始了多灾多难的夫妻生活。生活上的艰难困苦和神精上的烦恼,使唐凤楼产生了一种委屈情绪,心里曾闪过离弃的念头。  相似文献   

16.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7.
万劫婆心,原来佛法无多子, 福田智种,重见圆珠七尺身。 注:大愚谓临济:“黄集与么老婆,为汝得彻困。”临济云:“原来黄某佛法无多子。” 裴休呈黄续诗;“领有圆珠七尺身。”福建黄蘖山万福寺法堂联@赵朴初~~  相似文献   

18.
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人生的“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的四谛说,首先阐述的就是人生的“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或感情的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的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2,(10)
(一)从“山鸡救林火”的故事说起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卷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意译如下:从前,有一处森林被野火所烧,熊熊烈焰,一片火海,照得满天通红。林中飞出一头山鸡,以自己勤奋的身力,投入水中,企图把羽毛浸湿后,用那点滴的水来熄灭林火。可是火大水少,无济于事,但山鸡却不顾疲劳,仍不停地往返渍水,不以为苦。这时,天帝来问它说:“山鸡啊!你这样不停地飞来飞去在干什么啊?”山鸡回答道:“我是为了怜愍众生,救  相似文献   

20.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