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山水观具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为当今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精神指南,使得中国人对于园林有更高的心理要求和标准:第一,对自然的尊重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根本点。第二,追求独特的园林美学特征,营造现代园林的艺术气韵。第三,现代园林设计要充分重视文化内涵。现代园林设计应致力于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模式,体现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2.
宗教精神为“体”,书法为“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古今书法,是以灵性、美学性、音乐性、功夫性、文史性这五种属性和合而成,从而暗合佛道精神之道体的。宗教与书法,犹如中国传统文化生发出来的两个“好兄弟”,数千年来共生共长。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书法的思想性、抽象性以及历史性都使它和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书法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探析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她所蕴含的审美因子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科应当充分挖掘书法的形体美、文化美、精神美。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完美人格,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丽宁 《学海》2005,11(5):171-175
费孝通近十多年来的三个重要思想,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关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中华民族在多元互动的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观念及精神,探讨其“三美一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点与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文化自觉”思想对于中国内部及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怡华 《美与时代》2014,(3):106-106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和美好创作内涵一直是摄影者所追求的理念,在早期依附于绘画的画意摄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画意摄影逐渐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审美体系,其民族化审美特征明显,作品中彰显了中国艺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鲜明特征。概况起来有含蓄美、和谐美、意境美等,达到了真实与想象力的统一,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析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8.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9.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从积极影响来看,它对艺术家们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所撑起的积极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是人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打上人工环境标记的现代城市建筑倾注了人类对建筑美的理解和渴望,其中,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和谐”作为建筑美的本体,中国城市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后,仍不断寻求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和谐”建筑。从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和谐要素,以不同地域为为线索,对不同建筑的和谐要素进行分析,并由此结合发展的脉络,才能预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未来审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14.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期"论坛"栏,发表的三篇论文,都是以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为中心的。范曾绘画的杰出成就根源于他明确的艺术美学观念,而其艺术美学观念的根柢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构建了他的精神气质与主观世界。李渔关于真实与虚构、新奇与寻常、简与繁等的阐述,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某些艺术辩证规律的精彩总结。翟墨"大美通一"的"大一美学",其实质也是"大千世界,道通为一"的中国智慧。这几篇论文作一组发表,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互相发明之益。  相似文献   

16.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六朝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即超越有限而把握无限的审美境界、变化之无限与法则之有限共存的审美观念以及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三种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反映在六朝时期音乐审美中的"有"与"无"关系问题具体而辩证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认为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必须发扬;他号召全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国家美化,社会美化,公民的心灵美化;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他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生态美好的地球家园.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世纪以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中国画的改革者们总试图从中国画的命根子上开刀,改变或取消其赖以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赶走书法,打倒笔墨,取消传统。其实,这种观点既武断又幼稚。无论中国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其产生、发展始终都离不开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丰厚的滋养地。其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书法,进一步说是书法的笔墨精神,乃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因此,取消了书法,取消了笔墨精神,中国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畸形儿,甚至最终走向灭亡。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多角度探究书画的内在关系,并结合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发展规律来论证中国画。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保障,即有书法、有笔墨的参与,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应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在新世纪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之“和合缘起”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皆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以及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共存。  相似文献   

20.
汉字在演变、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书法的美学的探讨,并逐步发展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如今,书法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宝库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书法所体现的独特美学进行阐述,以期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的独特之美,促进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