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张果是唐玄宗朝代的高道,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两《唐书·方技传》、《续仙传》、《太平广记》均述其灵异。善闭气,有长年秘术,对养生术很有造诣。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召至长安,赐号“通玄先生”,翌年羽化于恒山蒲吾县(今属河北)。张果内丹著作有《玄珠歌》一卷,《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大还丹契秘图》、《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另有《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王屋真人自称张果门弟子,其说亦与张果有关)。  相似文献   

2.
岳清华  林超群 《天风》2012,(7):30-32
四川蓝剑集团董事长、基督徒郭一民弟兄把做慈善当作另一个终身事业。去年,在《华西都市报》、中国雅虎等全国40多家媒体共同举办的"榜样中国"颁奖盛典上,蓝剑饮品集团再次被评为"慈善榜样"企业。这并非偶然,郭弟兄曾于2003年和2011年两度被评选为四川十大经济人物,被选上的理由都是跟"创新"和"慈善"有关,  相似文献   

3.
吕茂东 《管子学刊》2011,(4):110-118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是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铜器铭文所载的"豐",是殷末东扩建立的子姓"豐国","文祖甲齐公"是周初僭号称王的"豐王",城址、祭坛是其天坛。豐王被周公征伐,从而臣服于齐,称为"齐公"。卜骨的数字符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艮》和《噬嗑》,是"豐"归齐所遵的天意。两座甲子形的大墓,是齐国公族的墓葬。引簋铭文中的"幽公"名"庮",食采于薄姑,是乙公得之子,胡公静之父,作器者引之祖父,哀公不辰之叔父。周夷王"烹哀立胡"是"夺位"之争,与纪侯的策动和豐族的"天坛"有关。引簋与史密簋可谓是"姊妹篇",记载的都是周夷王"烹哀立胡"、平齐内乱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 人类社会是一个因缘聚合而成的群体,组成社会的人也各自有其不同的因缘。每个人的根器、秉性、观念、习气、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聚在一起又产生出种种新的因缘。如此循环往复,遂酿出了许多社会的“戏剧”,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这众多的“戏剧”有其“导演”,那还是因缘!佛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说要想使人类社会日益美好,种善因结善缘是极其重要的事。 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定了种种法律。法律自然是起稳定作用的,但法律并非那样完善有力,它同样受种种因缘制约。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4,(2)
正"香为佛使,香为信使。"入寺燃香敬佛,是广大佛教徒礼敬、供养诸佛菩萨的一种重要礼仪和信仰表达方式。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敬香不仅成为深植于每个佛教徒心中的宗教习惯,也成为广大民众敬神祭祖的习俗之一。这原本值得尊重,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内受功利、盲从心理的驱动,外受商品经济、社会攀比之风的影响,民间形成了"抢头香"、"烧大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4月18日上午,山东龙口市南山禅寺隆重举行真龙法师荣膺方丈暨南山大佛开光十周年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宗家顺、教务部主任宏度法师,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觉照法师、会长仁昌法师、秘书长董振华,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光法师,台湾佛光山方丈心保法师,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柬埔寨僧王布格里大长老,泰国泰恩法师;烟台市民族宗教局于  相似文献   

7.
正值本刊三校定稿之际,编辑部来了一行三人,为首的是一位五绺乌髯、洒脱自如的中年人。略作寒喧之后,客人对《佛教文化》的一腔热忱就使气氛变得亲切融洽起来。原来,他便是在秦皇岛参与主持投资9000万创建了“中国万博文化城”的民营企业家曲德敬先生。他认为,人有了钱并非就有了一切,要用钱为民族为民众做一点无愧于祖先、无悔于后代的事。这种事要胜于建造横亘万里的有形的长城,——那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亿万人心的净化。他愿成为召唤大中华魂的实践者之一。他坚信佛教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愿尽力支持。同行的北京市万博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牡丹江市《桥报》总编孙长久都愿共襄善举。仅隔两天,他们送来了下面的一封信和两万元的支票。本社对各界的赞助念念于怀,早已感恩不尽,力求答报。这在主编卷首语中已有表达。细想曲先生的建议,确有独到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使热心读者与刊物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主动体现了办好刊物的“参与”意识。此前,当本刊办公室主任赵宏升先生调入时,他当天就将辛苦积存的一万元交给了财务,长期无息地借给社里用。这使全社上下十分感动。但没想到如今社外的人也会这样做,而且把这种作法的意义看得更清。谁说世风日下只见物欲横流?古道热肠的志士仁人就在我们身边!世上并非没有好人,所缺的还是能净化人生、振奋人心的好事业。只要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必得大自在,必得大帮助,必得大光明!  相似文献   

8.
在齐灭纪一事上,《公羊传》的作者贤齐襄公能复九世之仇,引起历世争讼。质疑者往往从事理与经义角度批评"九世复仇"为无稽之谈,却不明乎《公羊传》本以《春秋》为借事明义之书,托齐襄能为远祖复仇,实为张大复仇之义,并非真许复仇于九世之后。不过,一些学者以"复仇"违背"尊王"质疑"九世复仇"的观点恰恰补正了《公羊》学者历来在诠释"九世复仇"时的阙如。一方面,"尊王"首先意味着"尊天子",若推本公羊学诞生的历史情境,认为"九世复仇"隐含了导向"仇天子"之抽象可能亦未为不可;另一方面,《公羊传》所谓"尊王"本非尊时王,而是尊王道、王义,故"复仇"不仅不违背尊王,而是以推明王道正义于"无王"之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好古""复古"等历史意识一向为孔子所重,而且一贯之道。在承继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孔子发现了历史中所内涵的"德义"本质,从而超越巫史,将历史所本具的先天必然性予以点化提升,开显出其中的一贯之道。基于此一贯之道的超越本质,历史并非僵死而是活在当下的过程发生,人类并非外在而是始终参与并创造着历史的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孔子将此一贯之道以托言《春秋》、辅翼大《易》的形式昭明于史册,力图挽救时弊。他一方面反对当政者汲汲求利、唯功利是论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反对隐者消极避世、以历史外在于人而沦于历史主义的价值观念。孔子这一贡献,在大本大源处辨明了历史所固有的发展方向与真理特质,确属是"生民未有"之发见。  相似文献   

10.
佛祖言语     
鸠摩罗什 《法音》2007,(12):1-1
舍利弗尔,时持律比丘不能善学诸,说法者亦不善学读,诵修多罗者亦不善学。舍利弗云,何名为持律比丘不能善学?如来经中说有三学:善戒学善、心学善、慧学。是人于三学中不能善学但,以多闻因缘轻慢他人是,人则为障碍善法。如是痴人犹尚不能如法答问况,于毕竟空无所有中能发精进?舍利弗尔,时破戒比丘乐为白衣执事宣通使命疗、治病法以,自生活。舍利弗汝,今观此恶人于,我法中出家受戒得,受供养而,反以我为怨。舍利弗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乃,至百千万亿诸天见,我法中如是毁坏,皆大忧愁啼,泣涕零。舍利弗是,实不应依止于我而,为白衣营执事务。何以故?释迦牟尼佛弟子乃至诸天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回族发展史,十九世纪后半叶,堪称是一个具有阿訇身份的杰出回族人物集中涌现的时代。比如对回族现代文化产生过引领作用的“四大阿訇”哈德成、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就不约而同相继出生并成长于这一历史时期。谈到这一点,另一位完全可以并列其间的回族人物就是大阿訇马良骏(1867-1957)。他恰好也是出生并成长于这一历史时期,而且与“四大阿訇”一样,他一跨进二十世纪的门坎,很快就在教界和学界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2.
闫雷雷 《现代哲学》2023,(2):138-146
朱子认为利有好坏,但都要严辨义利。对不好的利当然要与义严格分别,极端即为舍生取义,这对士庶来说皆然,因为这关系到人禽之辨,有民之秉彝好德为基础。而考虑到位分、责任不同,对士庶的要求则有轻重、缓急之异,理学家并非苛刻无情者;对好的利仍要严义利之辨,是避免人为利而行义以至于终不免为利而行不义,朱子因此极推重董子“正谊明道”及张南轩“无所为而为”之说。但此时严辨义利并不意味着讳言利,“利者,义之和”既为自然之理,朱子对此平正说之,以礼乐政刑之惩恶扬善与以鬼神之福善祸淫来施教、劝谕皆正大光明,而并非就是以利害动人;朱子认为根本的是先要明理,义理明则利害自明。否则用心专主于功效利害上,设教即成设伪教,劝善即不免为劝恶,而士庶并受其诬。只有在上者既明义利之辨而为之倡率,其作为为政主体的地位才能凸显,政治才成就为德化政治而免于功利主义。且安顿好鬼神之福善祸淫对时政的辅助地位,神道设教的正大、充分含义亦得以彰明。  相似文献   

13.
佛祖言语     
《法音》2008,(4):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畋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复次,杀为罪  相似文献   

14.
刘渊然与赣南客家道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道教在赣南客家地域的发生和传播道教早在西晋时就已传入赣南。赣南客家祖先来自于中原。晋代“衣冠南渡”后,道教也被带到了赣南客家地域。客家原属楚地,受老庄思想的浸润濡染较深,加之东越后裔亦本信巫卜,因而两相契合,道教很快便在客地传播开来。西晋时,五斗米道在赣南一带活动。据《赣州府志》和《兴国县志》载:太康元年(280),道教名师葛洪就在兴国县城西外建造了治平观,并在此炼丹,“葛洪过兴国,在治平观,凿药池,并有诗”。治平观,在兴国县城西郊尧山堂。旧有吹箫台。前有井,号葛翁井。旧治平观有联云:“凡炉芒属存疑信,碧?寒泉自…  相似文献   

15.
文王六十四卦卦序将履卦[■]放在小畜卦[■]之后,与孔子所说的"富而教之"之意相通。履与小畜相辅相成,互为其用——畜以致履,履以保畜。履有补阙之象,即通过自修,"克己复礼"来复性全生。履卦"上天下泽",为天地万物有其定序之象,圣人因之而制礼,以体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旨。履卦亦有父慈子孝之象,圣人据此而制定孝亲、祭祀之礼,以体现报恩之情、固本之宜。从履卦之字形结构来看,履有依栖安息之所及复归于道之意。礼教之成可以化所难化,通所难通,故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寓有礼教已成之意。履卦之"上天下泽",虽有上下之分,而更重上下交孚之用、交济之情;虽具尊卑之分,而更重合和感通之功。故圣人制礼并非以尊卑等级为重。履卦六爻之辞及其象义,则因其时位而分别寓有素位而行、守中不失、无礼则凶、光明不疚、乾惕不息、成德达道之旨,而其要则在"内止至善""外明明德"。故礼之用在于全人生、定民志及平治天下。明白圣人制礼之依据及其旨归之后,我们在制定适应新时代之礼仪时就要以实现复性全生、上下交孚为鹄的,以激发人的先天创造力为宗旨,而不应以束缚人、限制人为目标,以避免再次发生"以理(礼)杀人"之悲剧。  相似文献   

16.
5月 25日 , 从 远 安 县 鸣 凤 山 道 观 传 出 喜 讯 :在道 观 金 顶 安 家 落 户 二 个 多 月 的 国 家 二 级 保 护 动 物— — 孔 雀 产 下 两 枚 珍 贵 的 孔 雀 蛋 。 鸣 凤 山 道 观 位 于 远 安 县 城 西 南 3.5公 里 处 的省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 — 鸣 凤 风 景 区 境 内 。 今 年 仲 春 时节 , 一 只 神 秘 大 鸟 飞 落 到 道 观 金 顶 的 紫 竹 林 中 , 昼来 夜 走 。 如 此 来 回 了 十 多 天 , 看 它 丝 毫 没 有 远 走 高飞 的 意 思 ,且 一 直 在 野 外 生 存 。 考 虑 到 人 、兽 可 能 对其 带 来 的 伤 害 , 3月 2…  相似文献   

17.
《薄伽梵歌论》为阿罗频多"狱中见道之作"。阿氏认为《薄伽梵歌》之所以为印度民族之《圣经》,盖因其综合全部古代思想之菁华,从而确立神圣工作之原则,此即行业瑜伽之精神。以行业瑜伽之实践综合智识瑜伽与敬爱瑜伽,乃为大全瑜伽,其为教是"织薄伽梵歌以为经,缉奥义诸书而为纬",如此,主体(自我、心灵)即本体(自在主、大梵),事业(工作、战斗)即永生(奉献)。此原则对每一自性(三德:萨埵性、剌阇性、答摩性)之人、每一族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戍陀)之人皆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平等性,"此乃自由精神与世界之自由关系之结节也"。此"结节",也就是"知行合一"之理念,任何人都能以自身为起点而上达,任何人都需汲取他者之优长而进步。阿氏似于"答摩性"肯定不多,徐先生已在《孔学古微》中予以补充,他举曾子例,以为其"姿态"显"鲁""笨",但内中却是"忍"与"耐"的负重,最后曾子也成了为圣人。要之,这理念非是政治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是"降世应身"(圣人)为我们人类或族类携来的"神圣使信"之理念,其标志是在大变革中"有一精神的种子和意向存",它启明我们——"内则心灵进展,外则人生变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