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做草堂笔记冲有这样一个故事:请党正十年六月革夜.雷雨大作,河北献县城西有一村民田雷击而死,县今明民检产后不露声色地让人把尸体埋掉了。过了半个多同明民突然捕获了一个案发前曾买了许多火药的人.在审议中、明民革力宣Wb问疑犯:“你买火药干什么?”此人答道:“再来如乌。”明展又追问道:“用火枪打马.小不超过五线.最多一两左右,已经够用一天了,你买二三十斤.做什么用呢?”狡猾的疑犯回答:“是准备本月些日子、”明民紧接着盘问道:“你买火药还没有满一个月.计算起来.用掉的也不过一、二厅,其余火药现在藏在哪…  相似文献   

2.
乙:我们分、,完“中庸之道”之后,回头再去讨论阿人”做媒”的问题。丙:阿婆是“?道者”,认为“中庸是最适中的”,观.她又否定‘“中间人”,这样不是自相矛尼/自打嘴巴吗?乙:不会的3壬。果解作“中间”碰壁的话,她马上“转I二”而解作“适中”便可以了。甲:但是,胎地里把“中间”改为“适中”,是“偷换概念”‘“偷天换日”的手法。况且,说句空洞无物的话有什么用呢?乙:有“瞒天过海”的特别用途!甲:利用文字魔术做成的障眼法,的确可以骗过很多人。乙:很多“中道者”自己也不意识到“空无内容”而自/。;欺人。自…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谬误学》又开始了。多年前,我高中的时候,班主任个子矮小,绰号“矮仔际”;而班中一位同学,身高六尺余,比他高出一尺,绰号“竹篙精”。一天,阮老师准备带全班旅行他的乡村石瀑.出发前他训活:“……屋后有一大潭清水,可以游泳.但千万要小心,水很深,有危险性!”同学问:“老师,水究竟有多深?”阮老师答:“高过头,可以溺死人广同学追问:“高过谁的头呢?老师的还是竹篙精的头呢?”全班大笑.几位顽皮的乘机放肆,大叫:“水很深,浸过竹篙精的头,淹死竹筒精广阮老师目瞪口呆,良久才能开口责各同学.现在我…  相似文献   

4.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5.
有两个小幽默。 其一、A是面包厂厂长,B是砖头厂厂长。一天,A在法庭上怒火万丈地控告B:“你供应我们的砖头太软,简直就是面包!”B也立刻反驳:“你卖给我们面包太硬,简直就是砖头!”而法官意欲出出他们的洋相,就故意指着B问A:“他供应你们的面包简直就是砖头,是吗?”答曰:“是!”又指着A问B:“他供应你们的砖头简直就是面包,是吗?”答曰:“是。”法官又问:“真的如此?”两人答曰:“真的如此!”再问:“此话绝不反悔?”两人再次答曰:“绝不反悔!”法官立刻宣判:“既然如此,本法官郑重宣布,A立刻将B所…  相似文献   

6.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7.
笑掉小牙     
1.以“愚”招客 远来的游人走入一家商店,问老板:“先生,您的橱窗广告上写错了字母,而且语法不通,您难道没注意吗?” “不瞒你说,这样写,人们以为我是个笨蛋,都来我这里买东西,趁机捞点便宜。真感谢这个广告,它使我生意兴隆。” 2.最佳合伙人 霍姆斯对某人说:“我近来生意挺好,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了贝利这个难得的合伙人。” “你俩是怎样合作的呢?”某人问。 “贝利走街串巷,卖一种专门洗去厨房污迹的清洁粉。两天以后,我再沿着他的路去卖另一种洗洁精,专门洗去用了他的粉而留在手上的蓝颜色。” 3.电脑与老婆 电脑迷…  相似文献   

8.
一.诵读:诗歌教学的“硬道理”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但提到背诵一词,却历来为“素质教育家”们所诟病,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提倡“减负”吗?怎么还要背诵呢?何况,死记硬背一直是我们所反对的呀。诚然,在传统教学中,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方法。后来说是“死记硬背”,只能养成书呆了、废物,于是谁也不敢主张背书了。这破得过分了,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二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相似文献   

9.
那是在大学时代的迎春晚会上,她演唱了一首《闪亮的日子》,他向来喜欢罗大佑的歌,而她的女生唱腔更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他着迷。她谢幕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呼喊着再来一首。她嫣然一笑:“那我就再唱首《东方之珠》吧,有人愿意与我合唱吗?”他被起哄的同学推起,跌跌撞撞地上了台。  相似文献   

10.
“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了解”吗?———从语境学角度谈“知”含“举”义盛书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篇首章中的这三句话在文言文中还算“通俗”,可是其中的末句并不“易懂”。尤其是“人不知...  相似文献   

11.
文明的冲突?——后冷战时代西方政治哲学述介(下)姚大志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文所介绍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前者的精确表达,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后者的代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谬尔...  相似文献   

12.
自信的萤火     
《三国演义》里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曹操与文武重臣商议南征.徐庶对夏侯悖说:“今刘备有诸葛亮相辅,如虎添翼。大都督,怎可轻敌。”曹操听之,疑惑问徐庶:“诸葛亮何人也?”徐庶答:“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通晓天文地理之才,  相似文献   

13.
天下事不了了之 记者:有媒体称您为“佛商”,或者说是“钱眼见佛心”.您赞同吗? 曹德旺:“佛”是指大彻大悟,谁能做到大彻大悟呢?我做不到。如果成了佛,那肯定就不是商。  相似文献   

14.
从3月24日凌晨开始,以美国以首的北约国家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这是一场实力极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是拥有迄今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技术装备、由十数个军事强国组成的战争集团;一方是手持至少有一至两个“代差”的传统兵器、孤军奋战的弱邦小...  相似文献   

15.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16.
超脱羁绊     
《空战在朝鲜》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掌故:东北老航校毕业生组成的志愿军空军第四师10团28大队召开誓师大会,队长李汉对着队员喊:“有决心没有?”“有!”队员的回答气势如排山倒海。李汉接着吼道:“有孬种没有?”“有!”声音洪亮整齐,礼堂内轰地爆发出笑声。其实,这完全是思维定势在作祟!一旦你“着”了思维定势的“道儿”,任你是多么有学问的人也要栽跟头。若谓不信,请看: 即便智慧如苏东坡也难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东坡一“叹郦元之简”,一“笑李渤之陋”,进而提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新说,但并…  相似文献   

17.
2.战胜自卑:多方补“钙”才能成功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苦闷,什么事都不开心。即使你不想成为一个什么卓越的人物,也总要活得自如,活得潇洒,活得高兴愉快吧。为此人们都应该面对这个让人不愉快的消极的自我心象──自卑。 首先我们谈如何消除自卑心理: 你的大脑是一个很忙碌的思考工厂,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个思考工厂里有两个工头:一个是“自信先生”,一个是“自卑先生”。“自信先生”负责制造积极兴奋的思考,如你为什么能做?你为什么有资格做?你为什么必须去做?你能取胜等等,总之是顽强进取的。而“自卑先生”专门负责…  相似文献   

18.
说服的艺术     
说服的“说”有“劝说”和“辩说”之分,但二者又是分不开的。想劝而使人服.必须“辫”,辩明是与非、利与害、智与愚,才能达到劝之服的目的。这是属于启发、诱导型的说服。此法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而立论,以不应该怎么样来显示应该怎么样。想辩而使人服,其目的也还是为了劝告、劝戒别人从善茹流,趋吉避凶,由愚向智。这是属于疏通、引导型的说服。不塞不流.不止不污。只有针对对方的思维误区,辨明正与误、真与谬,才能指点迷津,引之醒悟,导其转轨。此法主要是运用驳论.破而后立。总之,都要通过“说”。而说的艺术,实际上是思维的…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96,(9)
佛言祖语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拿起粉笔站在讲台至今,已经8年了。在这8年里,我不断地去思考: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那为什么要有学校?“教育”是教还是育?通过以下我个人的观点,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