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探讨儿童是基于知觉相似的还是基于概念的进行归纳推理的,利用儿童较为熟悉的材料,设计了一种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的情形,并在4种不同的信息提示条件下,测试了总共275名3.5岁、4.5岁和5.5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实验结果显示,在预备实验中,3.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排除无关刺激要么基于知觉相似要么基于概念进行归纳推理,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正式实验中,在4种任务条件下,3.5岁的儿童的情况基本与预备实验相同,而4.5岁和5.5岁的儿童则更倾向于基于概念进行归纳推理,这表明儿童的归纳推理可能的确经历了从依据知觉相似到依据概念关系的转变,但发生转变的年龄应该不是在7~8岁,而是在4岁之前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3个实验探讨了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具有多样性效应的争议。实验1采用寻找证据法,使用图片材料,得出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没有多样性效应,表现为典型性效应。实验2改用归属法发现: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3采用寻找证据法,但使用实物材料,并且加大了多样性前提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也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属性的中心性程度对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归纳推理中存在属性中心性效应,中心属性比其他属性(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但属性中心性效应的出现受到了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相似性程度的制约,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相似程度高时,中心属性比其他属性更能影响归纳推理;随着相似性水平的降低,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越来越弱,而次中心属性、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则会依次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到最后当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的属性完全不相似时,最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达到最高水平,而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则降低到最低水平。由于再次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的最高水平没有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而中心属性的归纳推理力度的最低水平却显著低于随机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前提对象和结论对象完全不相似的情况下,被试将确信不能采用中心属性来进行归纳推理的力度判断,而采用猜测的方式选择了肯定可以排除的项目之外的其他项目,这体现了具有不确定的归纳推理活动的过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不同关系类型对归纳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主题关系(如,熊猫vs.竹子)与类属关系(如,熊猫vs.羚羊)在归纳推理中的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分开呈现属性归纳推理任务中的结论类别和结论属性,探讨两种关系类型及其距离在分类过程和属性推理过程中的ERP特征。结果发现:(1)结论类别呈现阶段,N400(370~500 ms)与LNC(the late negative component)(570~700 ms)时间窗口上,无论是主题关系还是类属关系,远距离比近距离均诱发了更大的负波;前者表明N400与语义整合密切相关,后者说明LNC与语义类别信息违背和假设形成有关。(2)结论属性呈现阶段,主题关系比类属关系诱发了更大的N1;同时,近距离比远距离诱发了更大的N1,反映了类别属性特征的知觉和自动化加工。结果表明:语义类别属性归纳存在距离效应,并且语义关系在属性推理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采用2(概念范畴: 生物类别与非生物类别)´2(特征类别: 不可见的隐蔽特征和可见的外显特征)的实验设计, 设计了四组任务来考察5~6岁、8~9岁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 在非生物类别范畴材料上, 5~6岁儿童在两种特征类别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8~9岁儿童在隐蔽特征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在生物类别材料上, 5~6岁、8~9岁儿童在外显特征和隐蔽特征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8~9岁儿童的归纳判断力有显著影响: 在概念范畴上, 儿童在非生物范畴材料上的表现显著高于生物范畴; 在特征类别上, 儿童在隐蔽特征上的表现高于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材料,比较类别标签、特征相似性与因果关系对归纳推理强度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比较类别标签与特征相似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类别标签对归纳推理的影响显著强于特征相似性时,不能将类别标签等同于一个相似性特征。实验2进一步探讨类别标签与因果关系对归纳推理的作用,结果表明,因果关系作用明显强于类别标签的作用。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并整合前人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关系影响归纳推理的强度假想。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篇章阅读”实验范式探索了归纳推理中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间相似性、结论类别标签属性对归纳推理的作用。9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3个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归纳推理受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之间相似性的影响,相似性越高归纳推理力度越强;实验2结果表明,归纳推理还受结论类别上位类别知识的影响,当类别属性和相似性冲突情况下,被试更倾向按照类别属性进行推理;实验3结果表明,归纳推理通达上位类别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使是在类别标签不确定的情况下,被试仍然依赖类别标签进行推理。并初步提出了“归纳推理力度=两事物相似性×归类概率”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13.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发展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指的是在归纳论断中,前提项目数量越多、越多样,将能构成归纳力度越强的推理。已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归纳推理明显受到前提项目多样性的影响,而幼儿的相关研究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幼儿不能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二是认为5岁左右的幼儿就能够基于多样性进行推理。出现此争论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关,如实验范式与前提组间差异、实验材料类别与概念范畴、属性特征及呈现方式、推理形式;此外,儿童的知识经验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影响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的因素;将任务设计多样化;将实验任务的计分方式多样化;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实验比较检验特征归纳的贝叶斯模型、关联相似性模型、基于特征的归纳推理模型和相似性覆盖模型这四种模型。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结果表明:1)在强关联强度一致时,被试的归纳推理基本符合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的预测,在弱关联强度一致时,不符合这四种模型预测;2)在关联强度不一致时,关联强度效应不符合贝叶斯模型的预测;3)在关联强度一致时,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不能区分两个模型。实验结果较多地支持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图形型归纳推理的神经机制:一项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MRI脑成像技术探讨图形型归纳推理的神经机制。设计了一种由图形形状和条纹方向描述的简单几何图形组成的归纳推理任务,这种图形型任务与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语句型归纳推理任务是同质的。根据两个图形共享特征数量的不同设计了两种实验任务:共享两个特征(2T)和共享一个特征(1T),以休息基线(Rest)作为控制任务。2T和1T任务均为归纳推理任务,但2T任务包含知觉特征整合成分,而1T任务不包括。结果发现:与控制任务相比,归纳推理任务在前额区(BA6、9、11、46、47)、尾状核、壳核和丘脑等脑区有显著激活,反映了"前额皮层-纹状体-丘脑"通路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的重要作用;图形型归纳推理中的知觉信息整合与右侧额下回(BA47)、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等脑区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