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下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多元化,从传统色彩观对平面设计的色彩影响到现代的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多种体现形式,这从"旧"到"新"的发展过程使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更加丰富。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得出主要的研究方向,即"公众对于平面设计中色彩的精神诉求""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表达"以及"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特殊应用形式"。色彩是设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直接表现,丰富的色彩应用形式能更全面的表达出平面设计中的文化意涵和设计主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只有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才能赋予传统图形以活力,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我们设计作品既要继承吸收传统图形的精华,又要融入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构成形式,将传统图形用现代的创新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赋予传统图形以新的意义和新的视觉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作为视觉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运用,为了丰富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可以利用平面设计元素,在设计理念中赋予设计空间丰富的形式内涵,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创作手法,实现多元化、个性化设计,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环境,本文探索了如何合理运用设计元素在室内设计中,满足室内空间环境对于趣味性和情感化的发展诉求,实现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创造出新的视觉景观。  相似文献   

4.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无论是国外的还是本土的。本文从现代平面设计的角度研究探索中国文人水墨画审美风格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从设计的角度寻找一个向传统文人水墨画学习的途径,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6.
Julia Mayas 《心理学报》2009,41(11):1063-1074
通道内重复启动的研究提示老年人内隐记忆未受损, 这不只体现在视觉通道上还包括其他感觉通道(例如触觉、听觉和嗅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启动任务是否具有通道特异性。在以年轻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跨通道迁移(视觉到触觉和触觉到视觉)和通道内迁移(视觉到视觉, 触觉到触觉)具有相似性。一项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在跨通道启动任务上是否受损。结果显示视觉和触觉间的跨通道启动在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上都是保留的且具有对称性。并且, 对于自然声响、图片的通道内和跨通道启动任务随着年老化发展仍旧保留。这些行为结果和其它最近神经科学结果显示跨通道启动发生于枕叶后纹状皮层区, 而这一区域在老年人中未损坏。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不同知觉通道间、利用熟悉的和新异的刺激并结合行为的和脑成像的方法, 通过设计完善的跨通道启动来研究正常老人与阿尔兹海默病人, 还包括将设计得完善的启动任务包括在用于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项目中。  相似文献   

7.
摄影技术的诞生和日益成熟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融合,从技术层面的辅助逐渐成为一种视觉设计要素,它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给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当代平面设计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与摄影技术结合愈加紧密的趋势,也成为探索摄影技术与平面设计有效结合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理念的深入推广,视觉冲击力成为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的主要手段,并在形态、色彩等多元素的综合刺激下对受众感官兴趣进行激发。这已然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对此,结合视觉冲击力的基本概念,详细分析视觉冲击力与平面广告设计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和发展方法,给予国内平面广告设计工作者一定的帮助和建议,并以此促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理念的广泛推广和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者要想弘扬民族设计事业,需要充分认知和领悟我国的五色观视觉文化内涵,并将其引入到设计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以下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充分结合自身的研究与积累,对于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的五色观的内涵进行阐述,而后结合平面设计与五色观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推动平面设计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人视、触大小知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视觉和触觉在空间定位、大小判断及图形辨别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已经有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视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作用。但也有的研究者(G、Raffel)未发现在长度辨别实验中视觉的结果优于触觉的结果。一些研究材料表明,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远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也比触觉再认的成  相似文献   

11.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李格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著名美术史家,他从知觉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艺术中的"触觉"概念。事实上,在李格尔之前,18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和康德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触觉在艺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格尔将"触觉"概念引入艺术史的研究当中,以触觉和视觉间的张力关系演绎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工作记忆可以同时保存多个信息并且容量有限, 这一内在机制是工作记忆研究的重点问题。视觉和言语等研究领域都发现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多个信息单元, 但对振动触觉工作记忆是否能存储多个频率信息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由于振动触觉频率刺激和视觉刺激具有不同的神经编码机制, 以及振动频率信息是通过躯体感觉产生的模拟的、单维的、参数化信息,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容量及其加工存储机制的研究也必不可少。首先, 本项目将采用新的实验范式, 探究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以及不同反应报告方式下,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其认知机制。其次, 本项目也将同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 来阐述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加工存储的神经机制。探究基于触觉频率信息的参数工作记忆容量及其神经机制是完善工作记忆模型的重要补充, 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工作记忆系统的理解, 并为视觉、听觉、触觉多模态感知觉信息的跨通道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设计日趋发展的今天,平面艺术融入了科技、动态的形式要素。海报艺术作为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类别,也需要以一种新形式、新形态与时代接轨。探讨和研究海报的新形式、新发展、新创意成为本研究的目的。从视觉的维度概念出发,提出多维度海报的概念范畴,并以例证的方法对多维度空间海报的设计形式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了现代海报设计的几种创意方式。因此,海报艺术发展需要走一条跨学科、跨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文字与平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文字的产生谈起,叙述了字体的历史、种类,及东西方文字体系时异同,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同时对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现状作了阐述。中国传统象形文字以其图形化、符号化的特点,与现代平面设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因素,一些设计师已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标志,海报、书籍设计中,字体必将在我国平面设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 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 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 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 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 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 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玲  方艳 《美与时代》2004,(6):73-74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对现代平面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必将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激发现代平面设计的灵感,深化现代平面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从而切实推进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时,视觉及触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人们仅仅凭着触觉也能对物体形状及大小进行知觉,但精确度要较之视觉的为低。在实际生活中,失去视觉的人,凭着听觉也能对物体的质地和大小及远近距离进行辨别和判断。在本实验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盲童的听觉、触觉对物体大小的辨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盲童通过触觉辨别物体的大小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正确率达82.6%;通过听觉(声音)辩别同质地物体的大小的正确率也达61.1%。这两者均明显优于正常儿童(视觉正常儿童)的结果。作者认为,盲童由于失去视觉,而加强触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是感官补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高亮 《美与时代》2003,(8):46-47
平面设计中的形式语言是作用在人们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是借助画面中的形状、色彩、光线、文字、空间等视觉元素,以一定的视觉程序经过特有的表现与组合,达到与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一种信息语言形式。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形象,而且是通过视觉的形式语言传达一种信息思想,一种思维观念,它涵盖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时尚的追求,反映的是当代文化的气质。随着同类作品的增多及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致使设计师要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以一种新锐的设计理念与全新的形式语言来解释生活,传递信息。准确地讲:“形状”和“形式”这两个词在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20.
有关视觉和触觉在长度判別中的相互作用问题,我们看到的材料很少。特别是4—6岁儿童在视觉和触觉的相互作用下。对长度判别的研究材料,我们就没有看到过。我们接触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韩凯、林仲贤(1981)对学前儿童视、触大小知觉的研究,他们认为学前儿童及成人,对物体大小的判别,同一通道(如视—视或触—触)比不同通道(如视—触或触—视)的辨别正确率高。还有张增慧和曹日昌(1964)的一项研究,他们的结果指出,由视觉识记,通过触觉再认,远比通过视觉再认的成绩差,而由触觉识记,通过视觉再认,远比通过触觉再认的成绩差。另外,王甦在《两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的比较》研究中《两种方式:①用食指沿物体表面从一端摸到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