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画马要以真马为师”是画马艺术中千古不移的法则.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对这一法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唐宋以来的画马大家对真马更多地以目视心记、心摹手追为主.徐悲鸿主张中国马画的发展在坚持优良传统以外还要饱含着新的内容,如解剖、速写、素描、焦点透视、变形等.韦江凡强调解剖研究和速写功能,弱化了素描关系和焦点透视,同时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融入了马画之中.事实上,只有将人的情感世界,与骏马的动态、形态、神态以及外部景物等主客观元素反复交织融合后付诸笔端,才能将其有机、和谐地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感情的全息描绘才是“画马要以真马为师”理论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4.
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模式下以公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与以公民为中心相对立,而是对它的扬弃、包容与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道德逻辑演进规律的理论自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的道德理由;"人民的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运行的道德尺度;追求"人类解放",即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将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引入正念研究领域。基于量化研究,主要以五因素正念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潜在剖面分析为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子群体,并分析各个子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在结果变量上的不同表现等,很好地弥补了变量中心研究路径的不足。基于质性研究,关于正念安全性/不良反应的问题,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尊重个体差异性与自主性,以确保个体在安全练习的基础上获益。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对于准确把握个体正念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开展正念干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6.
先秦法家推崇以法律统一思想,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教育主张。法家坚持“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进化观和“人性好利”的人性论,同时主张“道~君”同体说,有其先进性和片面性,其强调“以法为教”,忽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提倡“以吏为师”,轻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启示是,高等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本,德法并治。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与基本方略,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的理论品格与精神实质。从伦理学视角看,这一重要思想鲜明地彰显了"人民为大"的至善伦理,是一种"大"伦理观。称谓这一伦理观为"大"伦理观,是因为它在内涵上全面覆盖了经济-民生、政治-行政、文化-文艺、生态-环境等伦理诸领域,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各方面,在实践上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作为汉代的一种选官方式,以赀为郎常被认为是因家资丰厚而得官或因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资财而得官,这其实都是误解。通过对赀字及相关文献用字记录职能的考察,以及对《六研斋笔记》和《万历野获编》相关论述及其论者的考证,可知以赀为郎是汉代士人通过訾算技能入仕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11.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世称为“白宾虹”;而后黄宾虹转为“师造化”,又转习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逐渐形成了深邃浑厚的风格,世称为“黑宾虹”时期。 相似文献
12.
13.
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医者人文素质的培养, 都重视医学伦理学教学。在与芝加哥大学的交流活动中, 武汉大学积极总结经验, 锐意改革, 取得了若干成果。其值得推广的经验包括:注重医学伦理教育的持续性, 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注重医学基础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 形成隐性的医德渗透机制;注重临床医生的参与, 确立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机制;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医疗现状, 培育域外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机制;重视医学伦理学学科建设, 建立生命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有几位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这几位中有的并没有直接给我上过课,只是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让我明白了事理,我在心目中对他们永远尊为师长。我觉得韩愈所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实在有理。为我解惑,使我明理的,当然是我的老师! 如今,年岁徒增,困惑并不见少,为解惑仍然需要老师,可是老师越来越难找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常犯好为人师的毛病,这是从师的一大障碍。此外,在坎坷的人生途中有些曾被我视为老师的人,使我失望、寒心,以致于轻易不敢认师。以谁为师呢?这成为我的一大困惑。还是释迦牟尼佛指点了我,“以戒为师”。我把这一教导作为本栏目的一叶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17.
18.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为根"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源于以下事实:人生命的产生源于自然之演化,自然是人类生身之"母";人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之养育,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人的发展与幸福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并过上美好生活之"基"。而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实践在创造工业辉煌与奇迹的同时,由于悖离"以自然为根"的人的自然本性,已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造成人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下降,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各类危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与要求的前提下,为超越黑色发展模式及其造成的发展困境,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此破解人类发展不可持续这一时代难题而作出的历史性谋划与创造性决策,因而具有重要的伦理属性和伦理价值。从认识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史的一次实质性飞跃,是人类的生态认识和生态智慧的结晶。从实践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恰恰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对自然的亲缘和依赖关系——有机协调、互利共生关系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