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一、《论道》之“道”辨析顾名思义,《论道》以“道”为研究对象。金岳霖说,这“道”是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的道。以论道》,第16页)显然《论道》所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抽象最富思辨色彩的道概念。金岳霖称他历来主张哲理之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题目,对日常生活中常用概念的精深分析本身也就是哲学。(同上书,第4页)一个不大谈超现实思想的哲学家为什么要讨论最抽象的道呢?金岳霖是这样说明他的研究动机的:中国作为世界的大文化区之一,必有它的中坚思想,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金岳霖在哲学运思中和语言相遇,语言成为金岳霖运思的一个重要方面。金岳霖在运思中展现了精湛的语言分析技艺。"思""想"之分、意义与意味之别,这些分疏直接关联着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思考,同时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下呈现出克服时代难题的努力。金岳霖的自然语言分析与传统术语化用启发我们:中国哲学的当下开展需要有"思"有"想"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中国逻辑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15周年  相似文献   

5.
《论道》是金岳霖的主要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逻辑与中国哲学相结合这一特点。很多人觉得《论道》不容易读懂,原因在于里面包含很多逻辑的背景知识。在《论道》一书的"序"中,金岳霖这样写道:"近来经奥人维特根斯坦与英人袁梦西分析才知道逻辑命题都是穷尽可能的必然命题。"[1]这里  相似文献   

6.
金岳霖作为系统引进西方现代逻辑的第一人,最早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体系的研究和建构过程之中。他从批判传统逻辑入手,运用西方数理逻辑成果,探究演绎推理的形式化系统,构建以“道”为最高范畴的中国现代逻辑体系,论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界性逻辑方法论。他的逻辑方法形成于对中国近代文化革新、哲学变革的回应和对西方现代逻辑的吸纳,既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情结,又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具有贯通中西而又超越、创新的特质。一、力促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融合逻辑学对中国学术思想产生…  相似文献   

7.
1995年8月24日,在金岳霖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和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仪式结束后,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召开获奖者座谈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副会长、第二届金岳霖学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黄楠森教授,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研究员,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刘培育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黄楠森教授首先说,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奖活动,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参评的54项作品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现代西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25~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的领导、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金岳霖先生的亲朋好友及其家乡浙江诸暨人民政府的代表等200余人,聚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纪念学术大师金岳霖教授诞辰110周年。本次纪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举行纪念大会;(2)颁发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3)进行学术研讨。一、纪念大会纪念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冷溶首先发言。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金岳霖先生对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所做出的杰…  相似文献   

9.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人视为独立的自然性个体存在,并对体道层面与实践层面的自然个体分别予以了考察。在老子看来,人作为独立的自然个体在应然状态上当是自然与无为的。对于如何合理定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老子开出了与儒、墨、法等诸家不同的道路,他更重视个体及其价值,并提出了自然个体在先、无自然个体无法谈及群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韩黎  张妍  郑涌 《心理学探新》2012,32(3):195-198
随着对个体心理复原力研究不断深入,文化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因素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者在厘清文化与复原力之间的关系后,尝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精神引入到个体心理复原力发展的过程中,为个体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贡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辩证逻辑概念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摹写、规范现实的作用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金岳霖揭示了概念的"摹状与规律"的基本特征,冯契对概念作用作了充分论证,并指出了概念摹写与规范之双重作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宁莉娜 《哲学分析》2023,(6):3-11+190
金岳霖是现代逻辑在中国得以研究并传播的奠基者,他将现代逻辑方法引入中国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之中,开辟了一条创新性的学术发展路径。从金岳霖逻辑思想的展开方式看,无论是关于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自然科学、逻辑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阐述,还是承载逻辑教育使命的现代逻辑知识体系的呈现,都表现出其逻辑思想具有鲜明的融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这也使得充满现代逻辑意识的中国逻辑学研究成为世界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趁金岳霖学术奖在武汉颁奖之际,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组织到会领奖的九位获奖学者举行座谈。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逻辑学学会会长周礼全研究员到会讲话,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刘培育副研究员主持会议。周礼全先生在座谈会开始时高兴地称获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同志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对我国近现代哲学、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和逝世一周年。为了纪念金岳霖同志,推动我国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决定于今年十月在北京联合举办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会的主题是:(1)实事求是地评价金岳霖在我国近现代哲学、逻辑学领域里的地位和贡献;(2)联系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当代哲学、逻辑学的新进展和新问题。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筹备组已经成立,热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积极为金岳霖学术思想讨论会撰写学术论文。届时筹备组将根据论文邀请作者参加讨论会,请撰写论文的同志及时与筹备组取得联系(筹备组办公地点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中国知识与学科的分类体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学科与哲学知识,是以西方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类为准绳而为国人所接受的。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本属于西方古希腊知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国人的眼里不经反思地成为了普遍的知识范型。金岳霖在给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以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相互涵摄,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这两大价值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和底蕴,只不过它们作为理念形成的时间不同。"生命至上"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萌芽,而"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进行艰难理论探索和实践构建所凝练和确立的。"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不是一般的价值理念,而应该成为根本的价值理念。它们不仅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人类如果不追求它们并以它们作为基本原则,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两者各自都有对人民个体的实践要求,而将两者的实践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共同的总的实践要求。用孟子的话表达,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这种总的实践要求以人民个体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哲学动态》1988年第2期发表了徐水生的《金岳霖哲学研究五十年》。该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自30年代起、在50年中对金岳霖哲学思想的研究情况,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研究资料。但作者声称,受题目所限,未能对金岳霖的逻辑学思想加以评论。本文作为补充,拟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9.
作为道德情感的荣辱感能促使个体知"道"、欲"善"、致"诚".荣辱感能促进主体对以善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精神的把握,并将其提升为良知.荣辱感还是推动人们求荣行善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基础,且将这种善欲升华为实践中守仁行义的美德操守.  相似文献   

20.
黄建跃 《现代哲学》2017,(5):114-119
先秦儒家的"自我"观念包含三重面相:作为生物性存在的"自然之我",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应然之我",作为道义性存在的"超然之我"。"自然之我"主张满足个体正当欲望和物质需要,蕴含权利意识的萌芽;"应然之我"要求个体承担共同体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群己关系中成人成己;"超然之我"倡导个体加强修养向君子人格与圣人理想趋近,担纲儒家之道。明晰先秦儒家包具三重面相的"自我"认同框架,有助于廓清原先的诸多错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