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级学生读课文时眼睛注视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3200型眼动记录仪,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各30名视力正常的学生为被试,记录了他们在有一定阅读任务要求下的眼睛注视方式。结果发现:阅读速度随年级升高而加快,且小学五年级组和初中一年级组、高中一年级组和大学生组之间差异显著;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各年级学生使用两种类型的国视和四种注视课文的方式;回视次数随年级升高而减少,且句间回视次数显著多于句内回视次数;各年级学生读课文时以使用直接和往复注视方式为主,以使用问题和不规则方式为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眼动记录仪对大学生、小学五年级和小学三年级各30名视力正常的学生阅读课文时眼动过程进行记录。结果发现:大学生组的阅读速度显着地高于小学生组,而小学生组内则没有差异。大学生组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支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小于小学生组,而注视广度、注视频率则大于小学生组。在理解句子意思时,大学生组比小学生组使用目的性更强的选择式回视方式,而在建立课文连贯表征时,无论大学生组还是小学生组都倾向于使用比较保守的相邻句间回视方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中文阅读中双字词汇视觉信息编码的过程特点。实验一操控词n+1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1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延迟时间为0 ms)都影响总阅读时间,且影响程度与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有关;延迟时间为60 ms时,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不再影响总阅读时间,而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仍会影响总阅读时间。实验二操控词n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一致,说明词n上汉字视觉编码不受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的调节;延迟时间为60 ms时,各消失条件都不影响总阅读时间,说明词n上不同汉字的视觉编码同时完成。基于两项实验结果可得出,在预视阶段内中文读者以汉字单元编码内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在注视阶段内以整词为单元编码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年老化影响中文阅读中词汇加工过程的特点,包含两项实验。实验一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词频效应上的差异,实验二探讨老年与青年读者在语境预测性效应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相对于青年读者,老年读者注视目标词汇的时间较长、再注视回视较多、跳读较少;(2)在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眼跳参数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对目标词汇的总注视时间上,年龄组别与词频之间交互作用显著;(3)在所有注视时间指标和回视概率上,均发现年龄组别与语境预测性影响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结论:中文老年读者阅读时的词汇加工效率低于青年人;中文阅读中眼跳策略与词汇加工的年老化模式有语言特殊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ASL—4200R型眼动仪,对28名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阅读成绩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图文课文化于文字课文;(2)不同呈现方式课文的注视次数、注视频率、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存在显著差异,图文课文显著少于或低于文字课文,而注视点持续时间则相反;(3)不同难度课文的眼动指标,文字课文只有注视次数一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而图文课文有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二项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以双字词为掩蔽单元,探究了聋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与词汇加工特点。结果发现:(1)聋生阅读知觉广度的左侧范围在1个双字词之外,右侧范围为1个双字词,健听读者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左侧1个双字词至右侧1个双字词的范围,可见聋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在范围大小和对称性上不同于健听读者;(2)提示注视点右侧词汇边界的移动窗口在平均注视时间、向右眼跳幅度上以相同趋势影响两组读者,但对两组读者注视次数、回视次数的影响模式不同。由此可见,聋生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及词汇加工有其独特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跳和注视是阅读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眼动现象.目前在对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眼睛何时移动有关的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以字或词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单一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等,以及以短语或句子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第一遍阅读时间、向前阅读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阅读时间、重读时间等.另一类是与眼睛移动位置有关的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眼跳距离、注视位置、注视次数、跳读率、再注视比率和回视次数等.在使用眼动指标时,需要注意眼动指标的分类、原始数据的删除标准以及眼动指标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经过对实验班十八周的快速阅读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探索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和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及快速阅读训练对小学生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提高阅读速度;(2)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考试成绩;(3)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 减少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ASL-4200R型眼动仪,采用3×2×2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对77名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难度课文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等阅读理解指标,以及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和眼跳距离等眼动指标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2)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和阅读速度等阅读理解指标,以及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具有显著差异,示意图组显著优于实景图组;(3)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难度课文的注视频率和回视次数对阅读过程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易课文显著优于难课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控双词消失的延迟时间,考察中文读者编码两个相邻词汇(词n与词n+1)视觉信息的年老化问题。结果发现,从40 ms延迟时间至160 ms延迟时间的所有消失条件均不影响青年人的句子总阅读时间,这意味着青年人能够并行、快速地同时编码词n与词n+1的视觉信息;而所有消失条件都影响老年人的句子阅读时间,40 ms延迟时间消失条件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甚于其他较长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条件,80 ms、120 ms和160 ms延迟时间消失条件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相同。由这些结果可以确定,中文阅读中词汇视觉编码的年老化同时受视觉与认知因素衰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 ms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 ms1、40 ms、160 ms、180 ms和200 ms。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 ms,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包含两项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是否受年老化影响。发现如下结果:(1)实验一显示,静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词间空格和词阴影条件)消极影响青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老年组的影响,静态提示词汇错误边界(非词空格)消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2)实验二显示,动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提示词n+1边界和提示词n边界)积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3)在眼动数据上,两项实验均发现呈现条件与组别交互影响凝视时间和跳读概率。总的来说,提示词汇(正确/错误)边界影响老年组句子阅读时间/眼动过程的模式不同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说明中文阅读中的切词会受到年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的预测性效应,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为中文阅读的眼动控制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被试阅读实验句的同时记录其眼动轨迹。被注视的词的呈现时间设为80ms,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考察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以词的预测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在消失文本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预测性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5.
消失文本条件下认知控制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频效应来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实验1发现当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在80ms后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阅读。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呈现时间设置为80ms,结果发现不论是正常阅读还是消失文本条件下均出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6.
Following up on research suggesting an age-related reduction in the rightward extent of the perceptual span during reading (Rayner, Castelhano, & Yang, 2009), we compared old and young adults in an N + 2-boundary paradigm in which a nonword preview of word N + 2 or word N + 2 itself is replaced by the target word once the eyes cross an invisible boundary located after word N. The intermediate word N + 1 was always three letters long. Gaze durations on word N + 2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for identical than nonword N + 2 preview both for young and for old adult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preview benefit. Young adults, however, did modulate their gaze duration on word N more strongly than old adults in response to the difficulty of the parafoveal word N + 1.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a dissociation of preview benefit and parafoveal-on-foveal effect.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ge-related decline in resilience towards distributed process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preserving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parafoveal information into foveal processing. As such, the present results relate to proposals of regulatory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older adults use to secure an overall reading speed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young adults.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reports a lexical-decision experiment tha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word stress o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in German. Reaction-time latencies and error rates of German readers on different levels of reading proficiency (i.e., third graders and fifth graders from primary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the role of word stress during reading and reading acquisition. Results show that word stres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ird and fifth grade readers and thus influences single-word reading in at least some stages of reading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