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省城买房子之前,我与爱人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是否多买下一室,让双方的老人来住。终于还是恐惧与日俱增的房价,和还贷的沉重压力,我们迅速地决定只买两室一厅。若是父母来住,完全可以腾出一室来作为暂时的卧室。但房子到手的那天,我就立刻打算,要将另外的一室,装修成自己的书房,而且,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入内”,连爱人也不可以。  相似文献   

2.
电影的结局一位美国朋友商请萧伯纳和太太携手同行,让他为他们拍摄一组生活照。萧伯纳答应了,挽着太太一道漫步走,让那朋友开机摄影。当他们俩口走近镜头的时候,萧翁突然抱着太太亲吻起来。萧太太感觉丈夫的举动太奇怪,诧异地问:“这是什么意思?”萧翁微笑道:“你可知道,每部电影都用这一手作结局啊!” 双倍的学费有一个年轻人去向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白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那个年轻人惊诧地问:“为什么要我缴双倍的学费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门功课:一门是怎样学会闭…  相似文献   

3.
有位太太请了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油漆匠一进门,看到她的丈夫双目失明,顿时露出怜悯的眼光。可是男主人一向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了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按照圣经的观念,当头就是要负责任,当头就是要付出爱。如果一个丈夫空想做头,不想尽头的责任和义务,他和妻子的关系仍然不会和谐。 我自己是在婚姻濒临崩溃的时候,认识神的。当时我在深圳,夫妻两个人在事业上都很强,回到家里也都想当家做头说了算。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只有用离婚了结。记得当时我已经和太太签了协议离婚书。那期间太太生过一次病,在医院里,有一位姊妹给她传了福音,也带她去聚会。她让  相似文献   

5.
正一位30多岁的女友,一直对原来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的决定后悔不已。她说,我原先那些同事,在公司都是元老级别的人,公司对他们很器重,要是我在那里坚持几年,现在肯定也是经理级别的人了,经济收入应该高很多,房子应该换了大的,车子也应该换了新的。更要命的是,她还把离职的原因怪罪于自己的父亲,因为她当时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说:  相似文献   

6.
爱人与爱己     
冯向云 《天风》2005,(10):34-35
教会里有这样一位姐妹,她为了实践“爱邻舍”这一圣经教导,把家里的钱财物品几乎都施舍出去,家里的电话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去打。教会里的许多事工她几乎都要去做,而她丈夫和孩子的饮食起居她却无暇过问。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她丈夫多次劝告她,但还是我行我素,最后与她离了婚。许多人不明白像她这样爱神爱人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她自己也不明白还以为是在为主背十字架呢。像她这样大发“糊涂爱心”的人恐怕不只一个。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7.
守好幸福     
让他去找吧在去女友家做客时,她发现女友头上的发夹非常别致、漂亮,便在回家的路上对他说:“你有没有注意琴头上的发夹?”他说:“没有,怎么了?”“我也想有那样一枚发夹。”女友告诉她这枚发夹是丈夫送给自己的,那天是两人结婚七周年,女友在美容店烫头发,她丈夫...  相似文献   

8.
<正>有这么个大家熟悉的小故事。说从前有两对夫妇比邻而居,其中一对是地主,另一对是开豆腐店的。开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终日劳作,可是家里常常传出夫妻俩欢快的笑声。地主妻子很不理解:我们俩吃得比他们好,住得比他们好,但是怎么没有她们俩开心呢?地主说,  相似文献   

9.
守望     
正一张旧时的相片把我的记忆拽回到多年以前。这是一个农家小院,院内有一棵桂花树和一棵梨树,离树不远的院内场地上,堆满了钉耙、锄头、桌子、椅子、竹篮……原本的这份宁静被村头的拆迁公告打破了。经过几轮商谈,房子被拆了,奶奶和我们一起住到城区的房子里。妈妈说奶奶正好开始享清福。奶奶自己也说:"再也不用下地做事了。"妈妈做好晚饭后,经常看不到奶奶的身影,有时等很久都不见她回来。问她时,她总是说找  相似文献   

10.
正周末加班到很晚,打算送同事回家,她却说去看妈妈,听她说出地址,知道那里深夜少车,担心她的安全,就还是要送她去。车上夸赞同事孝顺,她说,都习惯了,多累多晚,周末这一天都要到妈妈家去陪她住,否则妈妈睡不着她也睡不好。她说,只是不好意思连累你。二十分钟后,到达那个小区,同事指着一栋楼二楼亮灯的窗口说,看,我母亲还没睡,一定在等我。她眼睛里满是笑意,又感慨又开心的样子。车子停下,暗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室内,李先生谈起太太的死因一脸迷茫。虽然太太自杀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但每当想起,李先生仍然会眼角湿润,他说:"我们俩口子的感情一直挺好,我父母也为人厚道,很照顾她。可太太生下孩子后,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妈给她炖鸡汤,她说吃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有这么个小故事。从前,有两对夫妇比邻而居,其中一对是地主,另一对是开豆腐店的。开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终日劳作,可是他们家里常常传出夫妻俩欢快的笑声。地主的妻子很不理解:我们俩吃得比他们好,住得  相似文献   

13.
症状:A是某大学校医院的医生,今年35岁。丈夫在某研究所工作。他们有一个6岁的女儿。A感情上非常依赖自己的丈夫,半天见不到丈夫心里就感到发慌、焦虑。丈夫一出差她就会失眠、眩晕,倒在床上,每次丈夫都不得不提前回来照顾她。长久以往,丈夫只好放弃任何出差的机会。A自己也很苦恼,自觉这样有点不正常,前来咨询。病史:A的父亲是一名驻藏军  相似文献   

14.
烛光映心     
家里太穷了,孩子只能在家里生。丈夫尴尬地去请医生。医生披上衣服,背起药箱就朝外奔,引领着这位张皇失措的男人穿越茫茫黑夜。医生到了他家,竟然没有电灯。她心里一惊,很快稳定下来,问:“你家里还有蜡烛吗?统统点起来。”在烛光下助产,对她来说,这是第一次,但她相信自己的医术。这家贫穷的人更相信她,她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心地,连这里的石头都知道,如果石头会说话,一定会为她歌唱。  相似文献   

15.
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丈夫每天下了班都要和朋友打牌至深夜,回来吃了饭就睡觉,平时和单位的同事有说有笑,可在家里,与妻儿的话却很少。而作为妻子的她,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倾尽心血照料一家人的生活,可丈夫虽看在眼里,却从来都不知道关心体贴一下妻子。这位女士顾及家人的面子,心中虽有苦衷,却不愿对外人倾诉。因为夫妻俩本身并没有大矛盾,加之儿女尚小,所以还谈不上离婚。可这位女士心情十分郁  相似文献   

16.
感恩存折     
那时候她家里很穷,但在对待金钱这个问题上,父母显得特别开明和大度。全家四口人,她、哥哥,还有父母,一家人只有一张写着母亲名字的存折,自然,也只有一个密码,全家人都知道的密码。  相似文献   

17.
胡年兵 《天风》2006,(10):47
传说一家不幸:丈夫暴病身亡,父亲寿终正寝,妻子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了,彼此诉说自己的不幸。丈夫认为自己做牛做马,养家糊口,不能乐享天年,是最不幸的;父亲认为自己虽然是寿终正寝,但一生最苦,失去最多,未得儿孙的好处,实在是大不幸;妻子认为自己一介弱女子,在家庭的贡献很大,负担最重,丈夫先她而去, 把艰难全部留给了她,到死都没有轻松一下,不幸最不幸。他们争来争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天国的门口,只见头顶  相似文献   

18.
杜娟,一个婚后并不满足现状的漂亮女人,因嫌弃丈夫是个“穷博士”,虚荣心驱使她红杏出墙,和丈夫的“大款”朋友好上了,成为“二奶”,在经历了一段伤心屈辱的岁月之后,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沉痛代价的她又重新回到深爱她的丈夫的怀抱。2004年4月,杜鹃向笔者讲述了她的故事。她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人们:用金钱和虚荣包装出来的爱情最后往往都是被破灭的泡沫。也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哪一天我给他买了一双200元的皮鞋,他会一连几天心疼得不得了。2002年,我们结婚4年了,还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这是李峰还没有娶我之前的单身宿舍。…  相似文献   

19.
玛丽的心     
玛丽就住在我们对面的街上,她是一个安静得甚至有些孤僻的人。她很少离开自己的房子。她没有小孩,没有丈夫,甚至没有前来拜访的亲戚朋友。玛丽经常因为她丑陋的外表、肥胖的身形和矮小的身材而受到周围人的嘲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离婚不离家现象不再仅是电视小品或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事情。如《城市晚报》“离婚不离家”中的例(1):“王女士和她的丈夫,他们平静地吃了‘离婚饭’,照了“离婚照’,也让周围的朋友同事知道了他们离婚的实情。王女士与丈夫便分室而居,象朋友一样相敬如宾地生活在一起……”。例(2):“老曲在单位上放风说他已离婚了,但人们却没看出他有任何离了婚的迹象。他们决定离婚后暂不离家,表面上还维持家庭生活的原样,让孩子适应一段时间,再从长计议”。例(3):“市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小A与丈夫离了婚,但从此以后,每当她丈夫从海南回来,就象没离婚时一样住在她家里,和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家庭别无二样”。这种离了婚不离家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各种议论:有的说,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