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身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3):66-697
1 实验情况 1992年我校开始在初中一年级进行数学“示例演练”教学实验。这—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新民教授与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塞蒙教授,根据程序教学的有利因素和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原理,研究提出的一种最新数学教学思想。这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具有示范性的例子进行观察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当代物理学中有两个标准模型,一个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另一个是宏观世界的"大爆炸宇宙模型"。说它们是"标准模型",主要因为它们在迄今的理论和实验观察方面是最成功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统一描述了电磁力、弱作用力和强作用力,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以杨-米  相似文献   

3.
粒子物理学和哲学物质观薛晓舟,张会粒子结构具有层次性,是否由此就可以认为粒子结构具有无限层次性?从哲学上来看,这就是说物质具有可分性,是否由此就可得出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从粒子物理学而言,强子具有可分性,即使夸克和轻子也是有结构、可分的,由此还远远不能得出粒子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层次性的论断。根据量子引力动力学的理论,空间存在有最小的量度,空间线度的最小值为普朗克长度,这个长度在现今是不可再分的。由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当粒子分列其占据空间线度是普朗克长度数量级时,显然已不能再分;如果还能再分,那么这将和普朗克长度是空间的最小值论断相冲突。可见根据现今粒子物理学知识,粒子结构的层次应是有限的,即物质应具有有限可分性。从哲学上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论断,决不比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论断真理性程度更大。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永远是不能证实的,因为任何作出的证实都是有限的。无限可分实际上只是实验上有限可分的外推,逻辑上的外推并不能保证命题的真理性,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论点,永远不能证伪。因此,我0]认为粒子结构具有无限层次性,或者说物质结构上是无限可分的论点,在物理学上是缺乏根据的,在哲学上是外推的,这个论断是不可取的。物质是有  相似文献   

4.
经受了长期考验的古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新实验事实的发现而导致了一场“物理学危机”。彭加勒第一个全面地论述了新实验事实与古典物理学基本原理的矛盾。要摆脱古典物理学危机以及传统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客体的“实存性”,“严格的因果性”和“事件与观测无关”等信念危机,唯一的出路是走向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卡尔·波普(K.Popper)这位奥裔英国哲学家在哲学界和科学家当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自1948年起任伦敦大学逻辑和科学方法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和科学方法系主任,是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相似文献   

6.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人类迄今最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工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人类至今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寻找希格斯粒子的过程把至今最成熟理论与最大的实验结合起来,对科学哲学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特别是使我们认识到数据的分析成为连接理论和实验诸多环节的关键,其作用类似于逻辑经验主义采用对应规则作为连接理论和观察的中间环节,用"数据分析"代替"对应规则"可避免后者带来的问题,同时又保留科学方法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给笔者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好习惯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8.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今年的化学、物理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医学奖的是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他们因发现幽门螺杆菌而获奖。就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过程和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人们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研究,发现光子、电子等微观客体似乎既具有经典的波动性,又具有经典的粒子性。于是,在物理学中便引入了波粒二象性这一新概念。波粒二象性现象的发现,表明微观物理现象不同于宏观物理现象,有其特殊的本质和规律。波粒二象性现象不仅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了实验基础,而且还提供了描写微观客体运动状态,寻求微观客体运动规律的宝贵线索。但是,对这个在二十世纪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科学革命意义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上,我国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界却有一个传统观点,即  相似文献   

10.
央视10频道《大家》做过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那些杰出的老人作了一个回顾.重放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镜头。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你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  相似文献   

11.
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所长的邀请,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西蒙教授于1980年10月随美国心理学家代表团来中国进行了三周的访问,在访问期间先在北京作了三次学术报告:1.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2.信息的存储系统——记忆。  相似文献   

12.
今日的物理学哲学大多讨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然而组成物理学哲学的还有许多其他议题与论旨。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中的实践转向以及计算能力、认知能力与视觉化的强化,使得科学哲学对于科学仪器、实验室等议题的关心倍增,也给似乎无法列入物理学哲学的实验哲学带来了新的研究生机。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讨论物理学实验与一般实验室研究中各类角色的作用,将特别涉及如下问题:物理学实验研究中有何角色发挥作用;物理学实验对象的本体论问题,特别是物理学实验中的“自然物/人工物”的关系;物理学实验的认识论问题,如实验和实验室是否可以产生“事物知识”。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今年的化学、物理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医学奖的是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他们因发现幽门螺杆菌而荻奖.就幽门螺杆菌的实验研究过程和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思想史视野中的DNA双螺旋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史上许多丰碑不仅仅只是技术的辉煌,而且是思想史的楼梯口,由此可以提升学科的精神高度,50年前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精神“事件”。试图穿越生物学实验探究其另一面——思想实验的创新价值;重新审定了物理学对于50年来生命科学的技术和思维引领作用;分析了还原论在DNA之后的价值终结。  相似文献   

15.
1997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授予普鲁西纳 ,以表彰他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染病的病原体———感染性蛋白子。当时的学科背景是相当复杂的 ,本系列以前发表的诸文都足以说明。一言以蔽之 ,赞成感染性蛋白子者有之 ,反对者有之 ,如果说后者并没有比前者更多一些的话。自然科学方面的三个诺贝尔奖 :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奖 ,一般都是在其科研成果在学术界获得普遍认同的条件下授予。造成的后果之一往往是不必要的推迟授奖 ,从而使获奖者在 80多岁高龄获奖。这种情况特别多见于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授奖史中。从这一点说来 ,医学诺贝尔奖评奖全会能够迎…  相似文献   

16.
S.温伯格在其《场的量子理论》的第三卷中讲道:“在本书中我们从粒子开始然后进入波动方程,这并不是说粒子必然比场更基本。自1950年后的若干年来,一般认为自然规律以场的理论形式出现,我在本书中从粒子开始,不是因为它们更基本,而是因为我们对粒子的所知更确定,更能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直接推导出来。……事实上,后来真有人反对把量子场看做最基本的,新的理论可能不是场或粒子的理论,或者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弦。”[1]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粒子、场还是弦?”的问题。可见,虽然物理学早已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分化出来,并经…  相似文献   

17.
发育遗传学家获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位发育遗传学家E.B.Lewis,C.Nusslein-Volhard和E.Wieschaus利用果蝇作实验材料,采用经典的遗传学方法,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重要的遗传机理而荣获了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然而,在这三位得主的基础上对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作出重大贡献的分子生物学家却没有能获诺贝尔奖。表明了诺贝尔委员会重视的是科学家的原初创造力和对科学研究中的生命本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孩子都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但这些人获得科学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成才却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发展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不同学科的交流,互相启迪,共同研究,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促进新学科的成长[张玉台.科学思想碰撞的意义无法替代.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节选)].近20年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是从交叉学科领域中产生,如Crick和Watson因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实质上是物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日本著名律师丹山雅在其著作《婆婆对付儿媳77计》中说:“如果谁能想出一个绝妙的解决(婆媳关系的)办法,应该授予他诺贝尔奖金!”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婆媳之间的矛盾要比夫妻关系等其他家庭矛盾多得多,问题也严重得多。结果成为“永恒的难题”。那么,对婆媳关系到底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有人认为道德是具有理想性的,所以婆媳关系道德也应该高标准,严要求,要使婆媳亲密相处,象母女一样。可是事实上婆媳之间没有产生亲密关系的天然条件,她们没有血缘关系,她们本来不是亲人,而是外人,甚至连一般的朋友都不是。媳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