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重要内丹典籍<道枢>作者曾慥广采博收,约征引古道经100余种,涉及学者140多人;该书编撰体例独特,既辑录古人论述,又有作者评述,可谓准类书;历代共有11种史志、书目收录<道枢>,是书各种版本有所差异,需要参照使用.黄永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师. 相似文献
2.
追求生命的不朽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主要途径.在祖先崇拜中,人们试图在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两方面都实现超越.子子孙孙无穷尽使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永生;德行和功绩存留后世,并被传播、效法和宣扬,这也使祖先的道德生命获得了不朽. 相似文献
3.
《道教义枢》是一部旨在“显至道之教法 ,标大义之枢要”的道教教义经典。编著者孟安排是生活于唐高宗至则天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按照通行的观点 ,认为《道教义枢》是在借鉴先前问世道教教义巨著《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撰的。孟安排在《道教义枢》的序中谈及他编撰这部书的动机和方法时是这样说的 :其有支公十番支辩 ,钟生四本之谈 ,虽事玄虚 ,空论胜负。王家八并 ,宋氏四非 ,赭道正之《玄章》 ,刘先生之《通论》 ,咸存主客 ,从竟往还。至于二观三乘 ,六通四等 ,众经要旨 ,秘而未申。唯《玄门大义》盛论斯致。但以其文浩博 ,学者罕能精研 ,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道性思想是在南北朝时期受佛性思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至孟安排的<道教义枢>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道性理论.<道教义枢>中的道性思想既继承了传统道教的思想,又进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重要思想.<道性义>用理和中道来解说道性,为修道成仙提供形上学的根据.进而,又彰显染净说来为道教完善修行解脱理论.道性思想对于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7.
8.
《道德经》第16章集中表达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按照这种生命哲学,虚静是道的基本特性,万物禀道而生,那么虚静就是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根本,是万物生命力的源泉;人在纷纷纭纭的生命展开过程中,须懂得致虚守静,反复生命的根本,才能全性葆真,培植内在的健全生命力,提升生命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中文圣经将逻各斯译为道,似取其两种含义:一是话(上帝的话),另一是说(上帝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论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内丹义理的特色 ,全面剖析了该篇经典隐晦之文字背后的清晰的内丹内核 ,肯定了它在外丹向内丹转型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管子》中的“道”、“德”是被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运用的,指生命产生的根源和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二者是一体共在的关系。《管子》的“道”、“德”论揭示了人与万物在自然本性层面上的内在一体性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维度,启示我们生态伦理应超越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建立于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 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1991,(2)
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泉州人。北宋名相曾公亮的五世孙,生卒时间未详。官至太府正卿,以疾病请乞祠官,为秘阁修撰,提举玉隆观,闲居银峰。曾博学能诗,晚年潜心于至道,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编纂一部综合性的道教类书,取名《道枢》,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的“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有道术精要之意,全书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保存了南宋以前的各家道教学说,虽然在道教思想体系中不能自立门户,但是对于道教历史,哲学思想,方术方面的研究都有较大的价值。为研究道教修炼,特别是内丹术的重要著作。《道枢》一书中涉及道教哲学、阴符、黄庭、太极、坐忘、容成、内德、玄纲、神景、周天、水火、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个体的生命有其限度,一味地追求无尽的外部知识,意味着以有限追随无限,从而陷于困顿之境。这一看法蕴含着如下观念:合理的选择在于从追求外部世界的知识回归自我本身。在社会领域,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方面肯定,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为前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庄子突出了技进于道,这里的道也就是普遍的自然法则,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亦即合乎自然法则。养生的直接意义关乎生命的延续,然而生又与死相对,对生的理解无法离开对死的把握,后者同时关乎个体和类的关系。以薪火关系为喻,庄子肯定个体总有消亡之时,又确认了类的恒久延续。 相似文献
16.
17.
南宋时期的《参同契》注本和刊本,对宋元以后的《参同契》文献形态和内修(内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理清道教思想史上《参同契》内修思想演变的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南宋时期的《参同契》的文献面貌和文献实态进行比较深入的考察。本稿试图以曾慥《道枢》和南宋刊行的彭晓注《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线索展开论考。考虑到刊物的篇幅,本稿拟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