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实验法,以183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以心率变异性为指标,在情绪诱发和认知任务的两种情况下,系统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运动员自主神经反应的特点,结果表明:情绪诱发情况下,运动员心率变异性分别受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影响.正性情绪的情绪稳定性小于负性情绪,认知重评策略更为有效;认知任务情况下,运动员心率变异性受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共同影响.负性情绪条件下表达抑制策略的效果减弱,正性情绪条件下认知重评策略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胡婧  任杰  邢强 《心理科学》2017,40(3):581-586
采用空间提示任务,研究经期不同时段女大学生负性情绪对选择性注意抑制的影响及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实验1选取黄体中后期与月经期女大学生各32名,使用视频材料诱发中性和负性情绪,结果发现黄体中后期被试选择性注意抑制能力显著低于月经期;实验2选取104名黄体中后期的女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发后分组采用沉思、分心与人际策略进行调节,结果表明三种策略均降低了个体负性情绪,提高了选择性注意抑制成绩。研究结论如下:黄体中后期女性更受负性情绪影响,注意抑制能力下降,但有效的调节策略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并提高注意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 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 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1采用Stroop任务, 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 结果发现, 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 研究2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 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 研究3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 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 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 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彭婉晴  罗帏  周仁来 《心理学报》2019,51(6):648-661
根据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BDI-II-C)的得分情况招募健康被试20例, 抑郁倾向被试40例, 以自愿参加的分组方式将抑郁倾向被试分为工作记忆刷新训练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训练组进行为期20天的工作记忆刷新训练, 对照组不做处理。记录各组被试在前后测的刷新功能以及在情绪调节任务中量表的得分情况, 并收集各组被试在5种实验条件下的心率变异性(HRV)的频域指标值, 结果发现:前测时抑郁倾向个体的HF-HRV显著低于健康个体的平均水平。经过工作记忆训练, 后测的抑郁倾向训练组在情绪调节任务中的HF-HRV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贴近健康对照组的水平, 并与抑郁倾向对照组分离。研究表明, 工作记忆刷新训练能够使抑郁倾向大学生的HRV活动更接近健康被试的HRV活动, 表明抑郁倾向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6.
从青少年早期到成人早期,个体情绪调节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情绪调节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情绪调节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学会采用有效的调节策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社会行为研究中,对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究最为成熟与深入。以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对负性情绪的体验激活和调控失败都是导致其非适应性行为的原因,情绪调节方式的错误选择会与其外化行为问题和和内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习得是多种社会性发展指标的重叠和交叉作用的体现,我们无法完全理清其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因此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效应发展入手探讨个体的适应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可行手段。以往研究者认为,成熟且有效的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的激活和唤醒以达到情绪性、生理性和社交的适应,最后达成个人的目标。情绪调节的发展也可被看作是从被动式的、有他人参与的调节(例如,社会性参照)逐渐进步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根据外部线索进行的情绪调节(例如,根据指导语提示调整自己情绪状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被试(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在按照不同指导语提示要求下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选取上海市初中生被试35名(22男,13女;M=14.06岁,SD=.42岁,年龄范围:13~15岁)、高中生被试37名(13男,24女;M=16.56岁,SD=.56岁,年龄范围:16~18岁)以及成人被试35名(9男,26女;M=23.60岁,SD=1.96岁,年龄范围:20~29岁),采用3(年龄:初中生、高中生、成人,被试间变量)×3(情绪刺激:正性、中性、负性,被试内变量)×3(调节策略:增强调节、减弱调节、不调节,被试内变量)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Image Task,REAR-I Task)对不同年龄被试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效应量进行考察(Carthy,Horesh,Apter,Edge,Gross,2010)。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情绪调节策略的效应发展呈V型发展趋势。当不同年龄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其情绪体验进行主动调节时,成人被试的调节效应是最大的,初中生次之,而高中生的调节效应则最低。情绪调节的V型发展趋势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情绪调节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邓欣媚  桑标 《心理科学》2015,(3):594-599
从青少年早期到成人早期,个体情绪调节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情绪调节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情绪调节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学会采用有效的调节策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社会行为研究中,对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究最为成熟与深入。以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对负性情绪的体验激活和调控失败都是导致其非适应性行为的原因,情绪调节方式的错误选择会与其外化行为问题和和内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习得是多种社会性发展指标的重叠和交叉作用的体现,我们无法完全理清其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因此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效应发展入手探讨个体的适应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可行手段。 以往研究者认为,成熟且有效的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的激活和唤醒以达到情绪性、生理性和社交的适应,最后达成个人的目标。情绪调节的发展也可被看作是从被动式的、有他人参与的调节(例如,社会性参照)逐渐进步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根据外部线索进行的情绪调节(例如,根据指导语提示调整自己情绪状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被试(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在按照不同指导语提示要求下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选取上海市初中生被试35名(22男,13女;M = 14.06岁,SD = 0.42 岁, 年龄范围:13-15岁)、高中生被试37名(13男,24女;M=16.56岁, SD=0.56岁, 年龄范围:16-18岁)以及成人被试35名(9男,26女;M = 23.60岁,SD = 1.96岁, 年龄范围:20-29岁),采用3(年龄:初中生、高中生、成人,被试间变量)? 3(情绪刺激:正性、中性、负性,被试内变量)? 3(调节策略:增强调节、减弱调节、不调节,被试内变量)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Image Task,REAR-I Task)对不同年龄被试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效应量进行考察(Carthy, Horesh, Apter, Edge, & Gross, 2010)。 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情绪调节策略的效应发展呈V型发展趋势。当不同年龄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其情绪体验进行主动调节时,成人被试的调节效应是最大的,初中生次之,而高中生的调节效应则最低。情绪调节的V型发展趋势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情绪调节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另外,与增强调节策略的使用相比,减弱调节策略效应的发展是最大的。这可能与中国背景下减弱调节的适应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句子整理任务诱发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模拟应激过程,以探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不同特质焦虑倾向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动化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能获得适应性生理反应。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适用于不同特质焦虑倾向的个体。特质焦虑对个体应激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体验上,高焦虑特质个体更易体验到焦虑情绪。但个体在压力性任务中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不受特质焦虑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作为目标的不同形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待探讨。本研究试图考察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相结合之后,在调节情绪反应方面的作用。实验采用主观报告和生物反馈的方法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2)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皮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均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1.
使用具有情绪调节含义的词语启动某种调节策略, 是实现情绪调节目标的重要方法。然而,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标准化的情绪调节词语库, 这可能导致所选词语与目标策略不匹配以及不同实验室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为此, 我们对多种情绪调节词语进行筛选、分类和评定, 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情绪调节词语库, 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效用。首先, 对情绪调节词语与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程度进行评定; 根据结果对词语进行筛选和分类, 建立词语库, 并进一步对词语属性进行评定。其次, 使用句子整理范式, 检验词语库中的词语所诱发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 149个情绪调节词汇纳入词语库中, 可以较好地反映5种情绪调节目标(接受、注意分散、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表情宣泄)与中性目标; 词语库具有较好的信度与内部一致性。(2)内隐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策略调节了负性情绪效价和唤醒度, 内隐注意分散策略降低了负性情绪唤醒度。这说明词语库可靠性较高, 其中材料可用于情绪调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采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考察不同民族文化对负性情绪调节主观体验和事件相关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个体在两种策略下均呈现负性情绪感受显著降低,并且汉族表达抑制的情绪体验得分低于少数民族。此外,负性情绪图片相比中性图片诱发了更大的P2成分,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在额-中区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更重要的是,900~1200ms时间窗内,汉族个体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后LPP波幅均降低,但少数民族文化个体仅在认知重评条件表现出LPP波幅的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负性情绪调节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lder adults experience high levels of emotional well‐being.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empirically abo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this stat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motion regulation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age and affect in adulthood.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16 Japanese participants aged 30 (±1), 50 (±1), and 70 (±1) years, who were registered with an Internet survey company.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were measured as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were assessed. Older participants reported lower negative affect than younger participants, while positive affec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ge. Cognitive reappraisal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affect, whereas expressive suppression did no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ge‐related increase in cognitive reappraisal c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ements in affect, but that another adaptive form of emotion regulation ma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affect. Our study thus indicates that developments in emotion regulation could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stable everyday affect throughout adulthood, and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another form of adaptive emotion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4.
情绪调节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建安  雷虹 《应用心理学》2010,16(2):160-166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自变量,以工作记忆绩效和情绪自评差异为因变量,旨在探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性情绪使工作记忆绩效降低;通过情绪调节,可以改变负性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效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记忆影响效果不同:认知重评缓解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表达抑制加剧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李静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07,39(6):1084-1092
个体的情绪调节与其认知的关系是近年来情绪和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前沿研究热点。本研究则通过两个阶段的实验,较系统地探讨了两种情绪调节分类下的四种情绪调节方式(原因调节——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反应调节——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减弱调节——评价忽视和表情抑制,增强调节——评价重视和表情宣泄)对记忆(视觉和听觉记忆)及记忆评价(即元记忆,视觉和听觉元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评价忽视和评价重视对记忆没有影响;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对记忆影响显著(表情抑制影响了听觉记忆,表情宣泄影响了视觉和听觉记忆);(2)评价忽视、评价重视和表情宣泄对元记忆没有影响;而表情抑制影响听觉元记忆;(3)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无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但对元记忆虽无性别差异上的影响,却存在专业上的差异。总之,个体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会对记忆和元记忆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is thought to involve emotional hyper-reactivity and emotion dysregulation. However,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SAD has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iew (ERI) was developed to quantify the frequency and self-efficacy of f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specified by Gross’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271–299, 1998)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Forty-eight individuals with SAD and 33 healthy controls (HCs) were interviewed about responses during (a) a laboratory speech task and (b) two recent social anxiety-evoking situations. Individuals with SAD reported greater use of avoidance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than HCs, as well as lesser self-efficacy in implementing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These regulation deficits were not accounted for by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reactivit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specific emotion regulation deficits in SAD, and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iew may be usefully applied to other clinical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7.
刘影  桑标 《心理科学》2020,(3):600-60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004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学业情绪表达策略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并考察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情绪表达策略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调节积极和消极学业情绪时,中学生对表达抑制和表达宣泄策略的使用在不同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微弱的差异。(2)在调节积极学业情绪时,积极学业情绪显著正向预测表达抑制和表达宣泄策略;在调节消极学业情绪时,消极学业情绪对表达宣泄策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了情绪效价在学业情绪表达策略使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Habitual emotional state is a predictor of long-term health and life expectancy and successful emotion regulation is necessary for adaptive functioning. However, people are often unsuccessful in regulating their emo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n 489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orway,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w these strategies related to measures of well-being (affect, 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ed mood).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The major aims of the study were to begin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cross gender, age and culture, possible anteceden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regulation upon well-be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varied across age, gender and culture.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was found to be a central antecedent for the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predicted well-being outcomes, also after the effect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had been controlled for. Generally, increased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predicted increased levels of positive well-being outcomes, while increased use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predicted increased levels of negative well-being outcomes.
Silje Marie HagaEmail:
  相似文献   

19.
以103名大学生为对象,在正性、负性两种情绪状态下,用句子整理任务引发被试抑制情绪或表达情绪两种情绪调节方式,采用信号检测论测得正、负性表情的表情知觉敏感性。结果表明:(1)表情知觉敏感性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负性表情更敏感,差异显著(p=0.002);在正性情绪状态下,人们对正性表情更敏感,虽然只是边缘显著(p=0.700)。(2)自动抑制情绪会降低人们的情绪体验,并且会影响表情知觉敏感性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在自动抑制启动的状态下,人们对正、负性表情都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20.
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oss提出情绪调节产生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普遍的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本文探讨了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机制上的异同,以及二者对认知活动造成的不同影响。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并对认知活动不产生影响;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增强,而杏仁核激活水平并未降低,且干扰认知活动的完成。神经病理学的证据进一步表明,相较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