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表述。四川永川地委党校颜虹在《一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初探》的来稿中则认为: 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不仅在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在理论上也缺乏应有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一提到历史唯物主义。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它定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人们传统的视野里,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或规律性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全部底蕴,科学原则是马克思历史观赖以确立的最高的与唯一的原则,马克思的历史观似乎仅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规律性的正确理解与逻辑表述。循着这样的思维理路,过去人们在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理论建构和逻辑表  相似文献   

5.
“合力说”是恩格斯社会历史观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一大贡献。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和探讨。在《现代哲学》1991年第2期上,张一兵同志发表的《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新解》(以下简称《新解》)就如何理解“合力说”的真实含义谈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新  相似文献   

6.
马列主义哲学的一般问题等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社会学的若干迫切问题》(论文集);《科学——哲学——意识形态: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迫切问题》;编《从苏共二十五人的决议和苏联新宪法的内容的角度来看马列主义哲学的若干迫切问题的发展:1978年10月24-25日各加盟共和国的科学理论代表大会的材料》;编《物质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编《哲学研究》(论文集,第二卷);《唯物史观与自然科学》。教科书、哲学教学法 编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的“价值观”概念,是指在哲学上作为一个理论分支的“价值论”,不是指作为人们现实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念”;而“历史观”则是指以狭义社会历史为对象的理论,如“唯物史观”,不是指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考虑到近年来一些同志实际上主张“哲学就是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已不是狭义唯物史观的同义语,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总体名称之一,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外延相同的概念。因此有说明的必要)。在哲学上,价值论和历史观是分属不同划分层次和系列的理论分支:历史观与自然观、思维观同列,…  相似文献   

8.
姚润皋  陈建 《学海》2007,2(3):5-9
“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它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视角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容,尤其本质地审视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合力点,即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等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不仅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张力和勃勃生机,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行和发展,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坚持和发展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不但要研究现实,研究未来,而且还要研究历史,以便从思想史中吸取资料.新近由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何怀远同志著述,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一书对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重大变化,总是不断地向我们提出重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著述的任务,这包括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反思我们在学习方法、解读方法和研究态度上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批判的能力。譬如,如何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发展;他们对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考察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以及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概括时代特征、指导改革实践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怎样把对经典作家有关著述的系统把握与对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分析及对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前人思维成果的批判,对于指导我们今天有关传统文化和外来哲学思潮的研究有着什么样的方法论意义;如何深化对实践活动本身的研究进而正确地理解并处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把有关辩证法、认识论、思想史,逻辑学、历史观乃至价值问题,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把握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整块钢铁”的重要特征;如何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中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原则指导我们的研究进程(包括对经典作家有关论著的读解过程);等等。不言而喻,深化这些问题的研究,既可以给当前的改革实践以强有力的支持与推动,又可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对这一理论的不同理解,常常或隐或显地折射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不同态度甚至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研究才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篇章。在当代,唯物史观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并引起较为广泛的争论。表面看来,争论似乎仅限于唯物史观的文本问题,但实质上争论已经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神和意义的理解。这既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又与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紧密相关。这一双重的背景,在使这场争论变得更为复杂的同时,也使它更有意义。今年4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了"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为题进行专题研讨。这里刊发的几篇会议论文出自中青年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唯物史观研究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基础只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不包括生产力。后者是直到目前为止为多数哲学教科书所确认的观点。然而,无论是从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去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逻辑去看,把经济基础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从康德的“世界公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个人”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而认为,康德哲学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它是近代哲学主题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的完成者,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这一“新的哲学变革”;黑格尔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感”和否定性辩证法使历史观的探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使历史观真正奠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完成了近代哲学主题由认识论向历史观的转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汽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发展还是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 ,列宁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由此 ,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 ,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无疑 ,随着时代的前进 ,唯物史观也要丰富和发展。发展首先要在坚持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重新回到被马克思所消除了的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上去。倒退不是“创新”。唯物史观又只能在将其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历史实践中去、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丰富和发展 ,而不能对它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前 ,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正确地理解、阐释和发展唯物史观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地分析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当今社会深刻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认清我们的历史地位和责任 ,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里发表王锐生同志的文章 ,希望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正确把握历史的锐利思想武器。与唯物史观同时提出来的世界历史思想,在马克思对历史的把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却被淡忘了。由于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这本书一直到1932年才得以问世,普列汉诺夫、列宁等许多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终生都未读到这本书,所以在他们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很自然地就出现了世界历史思想的空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哲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既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也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为回答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挑战,科学地、唯物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看作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对实践本身的理解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我们以往关于实践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基本上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含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中。这种安排是否科学?是否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大问题。 笔者认为,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来看,这种安排就缺乏科学根据,存在着许多弊端。它不利于接受者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真实关系,不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利于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来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提法是由“实践人道主义”演化而来的,它强调哲学的功能是实际地改变世界;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新的哲学形态,其实质并不是以实践本体论来代替物质本体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片面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