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源 《美与时代》2014,(7):30-30
接受美学虽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在礼服中也存在着接受问题,并且同文学文本一样,离开了接受,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照着讲"由于太机械,所以遭摒弃.目前中国学界对待实践美学主要的就是"接着讲"和"对着讲"."接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新实践美学","对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但新实践美学局限于旧实践美学内部的改造、发展和完善导致它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旧实践美学的固有缺陷.与旧实践美学"对着讲"的后实践美学完全冲破了旧实践美学的局限,并在自己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从来不是一个封闭自足和凝固不变的存在,而是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传统作者论时期,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存在;在现代,随着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出现,读者地位得以提高,文本对于它的接受者而言,是一种主动的意义阐释对象.在读者的阅读范式转型下,当代批评实践强调文本意义是由读者生产而不是由作者准备好的现成品,从而在对语言结构的认识中重构文本的诗性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T.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发,尝试调和J.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与U.埃科(Umberto Eco)之间理论的冲突,并跟随K.奥雷利(Kevin E.O'Reilly)的看法,主张马利坦对托马斯美学的延伸和发展仍然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以马利坦、埃科与奥雷利对托马斯美学的思考为基础,提出一个托马斯所论述之美感经验的更新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将马利坦原始模型中所漏失的感情与意志的表述,重新整合到了新的模型中,并且厘清了埃科所描述的理智对于对象之形式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并不发生在美感经验的当下,但它作为主体在美感深度上不断深化与进步的努力过程(这过程对于主体长期在美育中的陶成尤为重要),仍是必要的.我们在更新的模型中亦将这一部分补充进去,并相信在美感教育中,埃科的分析将对我们有着同样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张立波 《现代哲学》2007,3(2):24-32
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李欣人 《周易研究》2005,2(3):24-31
<周易>作为众经之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在<周易>影响下形成的玄学论文艺观,则是基于表现宇宙原理的理论.这种宇宙原理在玄学论中一般都称之为"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由此形成宇宙、作者、作品三者关系;而文章必须通过读者大众的阅读,才会对社会起作用,这就强调了读者中心.后来,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也强调读者中心,正与中国的玄学论文艺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和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和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和延续。  相似文献   

9.
程霞 《美与时代》2016,(4):46-48
中国传统美学深深根植于先秦儒家美学,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思想流派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美学"为主体的美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实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构等思想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0.
美:诗性神话     
颜翔林 《学海》2002,(5):154-158
怀疑论美学认为美属于一种诗性的神话 ,它认为审美活动和神话思维具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特征。怀疑论美学认为 ,只有美学神话 (TheMythofAesthetics)和“审美神话 (AestheticMyth)的概念 ,才可能对审美活动做出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位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用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故而研究尼采美学,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正因为此,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和司空见惯的众多美学著作相比,这是一部采用讲述式风格、案例式列举和专题式结构而形成的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让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直入个体性的感知,呈现生动性的形象,成为有机性构成的独特方式,从“发生学”的意义上为生命美学尝试了一次颇有启发意义的生命还原.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本土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的“经验的自然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生态精神和深厚的生态意蕴,这在其哲学基础经验存在论、经验方法和审美本体论、审美主体论、审美功功能论等诸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样的美学无论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还是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论音乐的美>是汉斯力克美学思想集中反映的一部论著."形式美"、"纯音乐"是汉斯利克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整部著作,充满了哲理和理性思维,也彰显了汉斯立克关于音乐审美中二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相似文献   

15.
正22年前,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中国美学精神》一书。同时,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也还陆续出版过一系列的中国美学专著,它们是:《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  相似文献   

16.
郭昭第教授《中国抒情美学论要》立足非二非不二思维基础,围绕中国文学抒情之创作、文本和阅读传统,系统阐述和彰显了中国文学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阐释与反阐释平等不二的智慧美学精神,从艺术视域尤其是抒情视域建构了中国智慧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18.
审美经验范畴在当代西方是门显学,无论是从20世纪中期延续而来的接受美学、阐释学美学,还是近30年来兴起的新实用主义美学,都搭建在这个核心范畴之上。可奇怪的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存在诸多模糊之处。伽达默尔、塔塔科维茨都认为审美经验令人费解[1],不是一个精确的概  相似文献   

19.
译界有关主体间性的论著大都以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依据,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却甚少提及,因而译界大多将主体间性简单地理解为主体间关系.本文在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实质之后,从现象学角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指出相关研究应以先验主体间性为本,并展望了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来,朱立元教授在美学研究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专攻黑格尔美学;由研究西方古典美学逐步过渡到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同时学习中国古典美学;在研究美学史和反思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