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卫民 《美与时代》2007,(10):85-86
书籍装帧营造出的"空白"、"虚淡"、"意蕴"三重美感,每一个层次都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空白"、"虚淡"、"意蕴"美感创意手法的研究,分析了其对书籍装帧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多种设计语言,在创意中更好地创造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2.
赵洁 《美与时代》2007,(12):120-121
在贝内特·雷默教授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我国目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是朝着哪一方向走的呢?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都一再强调,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相似文献   

3.
当前,艺术教育已经受到学校乃至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艺术教育有什么重要性呢?它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世界。在中学教育的艺术科目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认为,中学音乐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众所周知,音乐有四大功能,即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利用音乐的四大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一、利用音乐的审美功能,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的审美功能表现在音乐…  相似文献   

4.
音乐审美教育散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英 《美与时代》2004,(11):59-60
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教育。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美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普及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提高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功能。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从理论或美学角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审美特征来了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从而在声乐表现中更具审美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音乐教育与美感教育不能相互取代。只有互用共融才能使学校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个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播音乐文化知识,训练音乐技能,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般普及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指在注重单独的艺术学科对话的同时,还要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贯通,将艺术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手段,通过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相沟通的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欢欢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参与的以"生态式艺术教育"为理念的4年课程的课堂实录总结以及艺术作品分析,从感情成长、智慧成长、生理成长、知觉成长、社会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七个方面,来呈现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儿童整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美感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一种动情的反映,这种反映究竟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呢?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一看到美的风景或画,一听到音乐,不假思索,就立刻感知其美。美感的这个特征,西方美学家也曾指  相似文献   

10.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12.
李伟 《美与时代》2004,(12):70-7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抒发、表现方面,音乐的强大优势是其他姊妹艺术难以与之媲美的。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教育、学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音乐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服务意识有待增强;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社会服务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对此,可通过"构建音乐教育平台,提高音乐师资质量;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培养特色音乐人才;开展社会艺术实践,丰富地方音乐文化"等有效途径实现地方高校和社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依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深入幼儿园教学实践,从歌唱活动入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歌唱活动符合孩子天性,能够激发幼儿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创造力。教学中采用歌唱与其他艺术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体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促进音乐教学达到至高至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体验有着独特的优势,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感知体验、形象体验、情感体验、意趣体验和遐思体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7.
瓷釉开片是宋瓷追求的一种纹饰美,它不同于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呈现出一种"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感。瓷釉开片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赞誉,不仅在精神文化层面契合儒、道、禅的内在特质,更是在审美趣味上具有简古淡泊的平"淡"之美,见素抱朴的素"朴"之美,洞察生命的"幽"微之美,破而后立的"破"势之美。总之,其"淡""朴""幽""破"的审美特性丰富了宋代瓷釉开片艺术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促进智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从人脑结构看,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音乐脑。左半脑长于一般的逻辑思维;右半脑长于是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左脑是浅层次记忆,右脑长于深层次记忆。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于右脑,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科学家、文学家,都与音乐有着不解的缘份。宋代科学家沈括十分通晓音乐;鲁迅、周恩来十分喜爱音乐;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相似文献   

20.
一美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二)美感是美的反映二美(一)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关于“美是生活”的定义和美的兩个基本性質三艺术的一般美学原理(一)艺术和艺术創作的基本美学問题(二)艺术批評的美学准则在这里我們不准备先給美学或所謂美学的对象下一个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开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也就可以看出,照我們的了解,美学基本土应該包括研究客观現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規律。其中,艺术更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