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版经典绘图《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赏心悦目的古典名剧精品图书。作为大众通俗文化的戏曲,四大古典爱情名剧自宋元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产生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2.
马玲 《美与时代》2014,(1):9-10
《简爱》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半自传作品。小说塑造了一位自尊坚韧独立的女性简爱的形象,她矮小的身材遮挡不住灵魂中散发出的璀璨夺目的光辉,她勇于追求真爱并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她的善良、聪明、独立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最终赢得—份超越世俗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高洋洋 《美与时代》2014,(11):97-97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从妇女地位问题这一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以其强烈的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北村是当代一位极具思想个性和艺术特色的先锋派作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意蕴远没被深入地理解,而其文学的社会思想意义与伦理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倍加光彩熠熠。北村的"爱情三部曲"——《周渔的火车》、《强暴》、《玛卓的爱情》,就是分别从纯粹爱情的失败者、传统观念的牺牲品、自私自立的求爱者的视角,以"三维立体图"向世人形象地表述了他对爱情的思索与理解。这对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婚姻家庭的和谐构建,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小说《柳毅传》以主人翁柳毅得道成仙为结局,体现了"修炼成仙"这一中国古典小说普遍的母题。故事中柳毅与神族龙女结合是柳毅成仙的核心,而其本身正义的品质是他成仙的重要基础。《柳毅传》的出现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修炼成仙"的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哈金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即从以"文革"前后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变化到以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除了这一明显的时空上的流变之外,故事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等待》和《自由生活》两部小说为例,可以看到哈金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探讨了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花木兰是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一个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其问世开始,即被大量的诗文、小说、戏曲、影视作品重新演绎,经过世世代代人们的争相传颂,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从歌谣到影视,随着传播方式的逐步改变,花木兰形象也在发生着嬗变,但木兰形象都始终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而在经过好莱坞的精加工之后,动画大片《花木兰》虽身披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但骨髓里却时时刻刻流淌着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其在戏说经典之余,挖掘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自身价值,同时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浑身上下充满着悲伤、凄怆色彩的木兰,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花木兰形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人小说的成熟,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叙述宛转,文辞华丽”,更在于内容上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取材,讲述作者的亲身见闻及情感体验,塑造了一群具有传奇色彩的侠客形象。在唐人小说中,侠女形象有了极大丰富和发展。本文试以《莺莺传》红娘,《虬髯客传》红拂女,《红线》红线三人为线索,浅析侠女形象在唐人小说中的发展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收录的305篇诗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占有很大一部分,其不仅为读者所喜欢,更是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引用模仿。《诗经》中描写了很多"女神"形象,她们美丽、温柔、端庄、高挑、轻盈、文静。《诗经》中的男子追求女神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千年前先人的浪漫,领略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春秋》的文体属性可谓众说纷纭,近年来,认定它为小说的观点日盛,持小说论者依据的主要是小说文体的部分特征,如具有故事性、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具有虚构成分等。这种依据并不科学,它忽视了小说作为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我们要判断《晏子春秋》是不是小说,关键要判断它的文学属性,即它是不是审美的。《晏子春秋》在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审美特征,这与标志着中国小说审美初始的《世说新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不能轻易把《晏子春秋》定性为小说,它是一种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12.
韩玉洁 《美与时代》2003,(11):82-83
“婚恋母题”是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它依然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正面临着许多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婚外恋、包二奶、养小蜜现象等等。著名女作家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即是对婚恋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与其女儿的班主任郁琅之间的婚外恋情,将爱情的纠纷交融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当代人物的群像。本文主要针对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郁琅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她知书达…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京剧院创作的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改编自小说《红岩》,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中国戏曲在现代环境中,不得不面临着与多种娱乐竞争,中国戏曲现代化势在必行。近代以来,已经有大批的戏曲研究者在不断地探索戏曲如何进行现代化变革,随后催生出了"现代戏"。《浴火黎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选题上都有许多的创新,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两种舞台艺术的特性同时体现出来,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有一部名为《绿化树》的小说,塑造了一位名叫马樱花的妇女形象,而“马樱花”一词又可指一种可爱的树木,据说,其别名又叫“绿化树”。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小说命名的由来。这大概也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作者在《绿化树》这部小说的最后到主人公章永麟查阅《辞海》中“马樱花”条,并将其全部抄录,而该条最后一句就是:“又为绿化树”。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马樱花”和“绿化树”是否同一种树的两个名称?是否同一概念? 赵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绿化树不单指一种树》  相似文献   

15.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向我们塑造了一个在25年间的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珍妮。这部小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其中包括对存在感的追求、理想的婚姻观的阐释、以及对自由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6.
<正>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优秀的小说家,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早期小说《鼻子》、《地狱变》、《杜子春》中的三个主人公禅智内供、良莠、杜子春都是芥川龙之介塑造较为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三者虽然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各有不同,但他们鲜明而饱满的形象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性。正是活生生的小人物形象的刻画,再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心路历程的探索支撑了芥川文学对人性这一主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六朝《论语》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个与汉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独特孔子形象。一方面,随着皇疏将孔子定位为有别于前代圣王的"圣师"角色,《论语》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了对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之迹的记载,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为一个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皇疏中的孔子还表现出了另一种形象,即超凡绝俗、学不可至的圣人本体,借助"隐圣同凡"的说法,皇侃将孔子的两种形象统合于一。而透过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得以窥见汉学向宋学转向的一丝端倪。  相似文献   

18.
1922年M.亨利生于越南海防市。他是在巴黎完成其学业的,现在是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雷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以论述《表现的本质》为其主要论点的哲学著作,除了他关于人体的著述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重要研究。亨利还是一位小说家,至今已发表了三部小说:《青年军官》(1954年),这部小说以诗歌的语言叙述了对邪恶的无休止的战斗;《紧闭双眼的爱情》(1976年获勒诺多奖金)这部小说对生命的自我摧毁的过程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分析,对文明的命运及艺术作品的性质进行沉思;《国王的儿子》(1981年),该小说通过虚构的疯狂,对一种神秘的经验作了描述,作者并从这部小说中提炼出一出戏剧:《真理是一声呐喊》。 M.亨利的哲学属于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深受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合作、和谐。这一理念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牢牢镌刻在中国历史的典册之中。仅仅从《孙子兵法》中就可以寻绎到中华民族对和平追求的文化基因。孙子以玉喻兵,以全喻其战略追求,是和合文化在军事上的体现!孙子这一哲学意蕴在《孙子兵法》中体现为"以圆求全"。《孙子兵法》研究的是用兵之法,作战之法。在战略上以强调防御、主张守柔、长于慎谋为特征。其思想精髓才能够跨越2500多年,为世界所广泛接受。不断推进原典研究,不断推进现实应用,不断推进创新发展,正是时代赋予《孙子兵法》研究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20.
祁琦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18-118
《判决》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霸权的父亲形象和一个试图反抗父权的儿子形象。作品中三位未出场的人物则包涵着文本的隐喻意义与卡夫卡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