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甲在夜间潜入厂部,撬窃了财务室的保险箱。第二天公安人员在分析案情时,认为某甲有作案的可能,就找他谈话。在问及昨晚是否出去过时,某甲一口回绝,说整夜在家里没有出去过。公安人员继续跟某甲谈论案情,在谈话中有意透露有人反映昨夜某乙曾单身到厂部去过,有重大嫌疑。此时,某甲迫不及待地说,他也看见某乙到厂部去,很可能就是某乙做的案。公安人员分析了某甲的谈话。“整夜在家里没有出去过”跟“看见某  相似文献   

2.
正先说两个有关因果关系的常识:其一,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每年溺水儿童和雪糕销量成明显的正相关,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其二,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这句话出自美国思想家悉尼·胡克。举个例子:某甲借给某乙一百元钱→某乙拿这一百元钱去超市买了一把菜刀→某乙寻仇找到仇人丙→某乙将刀扎进仇人丙的心脏,造成仇人丙死亡。在这里,某甲与超市都不必为此凶案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3.
死刑三段论,是指在法律推理过程,对故意杀人的犯罪,运用三段论适用死刑。运用三段论适用死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运用第一格的AAA式;在当代则采用第一格的IAA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大前提”:AAA式以全称判断;IAA式以特称判断。如古代: 凡故意杀人(M)都是处死刑(P), 某甲(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甲是处死刑。在当代则是: (1)有的故意杀人(M)是处死刑(P),某乙(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乙是处死刑 (2)有的故意杀人(M)不是处死刑(P),某丙(S)是故意杀人,所以,某丙不是处死刑。但IAA式和OAE式属于第一格的无效式。三段论有效式与无效式之分,界限视其是否遵守规则:循其规则,则视为有效式;背其规则,则属于无效式。实践是检验  相似文献   

4.
由于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走上正轨,近几年来,学术讨论的风气有了很大改善。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许多学术理论问题都能公开争鸣,开展正常的批评和反批评。 据悉,有这样的事:一年轻作者某甲出了一本学术著作,另一年轻作者某乙撰文公开评论。书评在充分肯定该书的成绩和学术价值的同时,用了足有一半的篇幅,专门分析其中的问题,毫不客气。某甲读后,尽管  相似文献   

5.
陈晓云 《心理科学》2001,24(3):371-372
污染控制问题是与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不仅给直接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了收益和成本.还给其他人带来了收益和成本”或“某甲在为某乙提供一些服务的过程中(这种服务是有报酬的),附带地也给其他人(不是同类服务的生产者)提供服务或带来损害,这种服务得不到受益方支付的报酬,也不能使受害者的利益得到补偿”。  相似文献   

6.
是谁说的     
有一天在某小学的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女老师问:“同学们,‘我懊悔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祖国。’这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个日本女学生用不熟练的英语回答:“内森·黑尔,1776年。”“谁说的,‘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老师又问。“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那个日本学生又站起来回答。“完全正确。”老师说:“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木子是位日本学生,可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难道你们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注意:你们都是美国人,可她却是日本人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突然发出一声怪叫。…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思维与智慧》2006,(10):63-63
道歉法官问阿卡斯德:“您是不是在电话里骂了约翰先生?”“是的,先生。”“您是愿意去道歉呢,还是去蹲一个月监狱?”“我打算去道歉。”“那好,去打电话道歉。”  相似文献   

8.
(一) 有个女生爱上了他的老师,有一次,当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时,曾红着脸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有句话想告诉您,可以吗?”老师看了看女生羞红的脸,猜到了三分,便挺爽快地说:“当然可  相似文献   

9.
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艘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快乐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隐藏,认真投入地去…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一个约四岁的幼儿在地板上玩球,妈妈坐在屋内另一端,球滚开不见了。小孩问:“我的球到哪儿去了”?妈妈说:“球在这儿”,孩子就在自己的周围仔细寻找。找不到,就大嚷:“这儿没有!怎么这儿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这”、“那”、“这边”、“那边”等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同一个  相似文献   

11.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12.
王海东 《天风》2002,(4):20-20
北方海滨的早晨寒风凛烈,雾气袭人,礼拜堂的门口,一位年老的姊妹瑟瑟地靠在紧闭的大门上,我走上前去问她:“你为什么站在这里?”“我来做礼拜,教堂的大门没开。”“那您为什么不敲门呢?”我奇怪地问她,她迟疑了一下还是回答说:“我不敢敲门。”“不敢敲门?”我有些迷惑。“是的”,她接着说:“守门的弟兄已经两次‘警告’我,以后礼拜不许来这么早!所以我只好站在外面等待。”她  相似文献   

13.
那还是我在车间任党支部书记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早上,我刚走进车间办公室,车间的工资员就对我说:“黄书记,劳资科来条子了,咱们车间这月的奖金被扣掉了百分之二。”“什么原因?”我问。“不知道。”我又问:“咱们车间这月的奖金总数是多少?”“正好两千元。”听到这个回答,我想:这一来我们就要被扣掉四十元钱的奖金,主任又外出了,扣奖金  相似文献   

14.
某教授应邀给某商学院的学生作报告,报告前,教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于瓶口再也放不下了,教授才开始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满了!”“真的满了?”教授反问。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袋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敲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道。“很好!”教授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袋沙子,把它慢慢地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这时教授又一次地问学生:“现在瓶子满…  相似文献   

15.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科学概念都要注意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去把握它。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某科学概念(例如:概念A),可以问这样两类问题: 1、什么是A?或A的本质是什么? 2、哪些是A?或A分哪几类? 第一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内涵,第二类问题是问概念A的外延。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两类问题,可以大致认定他们正确理解了概念A。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某概念,  相似文献   

16.
他考几分?     
考试刚过,卷子改好发还,大家都很关心考分的高低。甲对乙说:“我这次考试得了个100分,你呢?”乙没有直接回答甲,而是说“啊!你也是100分!”乙虽然没有直接回答甲的问话,但是甲已经得到了想要知道的答案:乙也是考100分。这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是乙的说话中那个“也”字透露出的信息。“也”这个副词在这里表示一种特定的关系:二者相同。乙如果自己不考100分,是不能对甲说“你也是100分”的。所以,在  相似文献   

17.
一 与生命美学结缘的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我首先想提及的,甚至都不是美学,而是一部电影. 香港有一部电影,叫做《无间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位老警察问年轻的新警察的一个问题:“我们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做一个警察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警察?”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真实.我想说,这也是我在研究美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我是想做一个美学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8.
事件:一日,丈夫拉开抽屉想拿他放在里面的100元钱,却发现钱“不翼而飞”了。“你拿抽屉里的钱了吗?”丈夫问。我正忙着自己的事,头也不抬地说:“没有。”这时,丈夫发现坐在一边的女儿一声不吭,神情紧张地望着他,就问:“你拿了没有?”女儿还是不说话。我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头了,联想起自己刚给女儿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女儿会不会把钱装进自己的小钱包了呢?于是我抬起头来,看着女儿的眼睛问:“你说拿了还是没拿?爸爸不会说你,但你得告诉爸爸,你看爸爸找不到钱,多着急呀!”女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此时丈夫也看到了抽屉里女儿崭新的钱包,他拿…  相似文献   

19.
某中学的食堂容纳不了很多学生搭伙,于是总务处出了一张布告,规定“凡路程在三刻钟以下的不能搭伙”。这个规定是含混不清的。“路程在三刻钟以下”是个很不明确的概念。第一,是指步行三刻钟还是指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辆三刻钟?第二,是指来校单程三刻钟还是指来回三刻钟?第三,“三刻钟以下”是不是包括正好三刻钟?在这个规定里,这几个问题都是不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