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对合作行动出发点的逻辑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1):5-15
近代以来,社会建构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或者说,"原子化"的个人是社会建构的原点。在对人的界定中,由于发现了人的自利追求而使近代早期关于人权的模糊认识变得更加实在,也因此而使社会治理方面的安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在人的自利设定中,把人本来应当具有的道德因素从人身上剥离了,使人成为理性经济人。结果,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也都被简化为利益追求,社会建构也就完全从属于为了人的利益追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的目的。在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后,这一社会建构逻辑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以至于我们必须去重新审视人。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人也不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相反,社会是存在于人的生活和活动之中的,人是通过行动而建构了社会和诠释了社会。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社会建构问题的探讨也就聚焦到了人的行动上来了,从而发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人的行动应当是合作行动,而人的共生共在则是合作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人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人的元问题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人何以为道德人之根本所在。在当代,人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人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相似文献   

3.
洛维特认为,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之间存在一种概念的历史谱系,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思想中都探讨了人,对人做出了定义,所不同的是,人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和对人的探讨的科学性是不一致的.人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和客观性;费尔巴哈将人定义为抽象的"我-你"关系,从而使人失去了他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则通过对人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实现了对人的真实的阐释.同时,马克思试图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并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真正的人道主义"来标识人的解放,来打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目的和手段、对象和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主体和客体间相互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4.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09,(5):143-152
哲学是为了寻求关于人的真理,或者,哲学是人的思想所留下的轨迹?康德提出思想是朝向真理前行,是为了认识人自己。然而,康德哲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在德勒兹眼中却成了人自由的羁绊,是对于思想的束缚。为了理解思想在康德和德勒兹之间的转变,论者在这里考察了德勒兹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德勒兹对于思想自由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意思是说人活着都靠这口气,有了这口气在阳间,咽了这口气就要下黄泉。人没有气不行,但是这气一旦多了也不是好事,如果憋在心里也会出问题的,所以心中有气就要发泄出来。说实话,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气的?但生出来的气却是有害气体。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  相似文献   

6.
虚拟空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不连续性, 即在无连接型建筑单元的情况下各个单体间可直接通达的特性。本研究对人在不连续的虚拟空间中的再定向能力进行了探究, 将人类空间再定向能力的研究从现实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 并研究了人在不同虚拟现实设备中的行为表现差异。结果表明, 人在不连续的虚拟空间中能完成再定向任务, 而虚拟空间中建筑单元的几何信息对人在不连续虚拟空间中的再定向表现无显著影响, 但被试在桌面式虚拟现实中的成绩显著高于在头盔式虚拟现实中的成绩。这些结果表明了人对不连续的虚拟空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劳动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变成了只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劳动。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而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不再剥削劳动,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自愿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仍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按照结构价值规律来进行的。资本系统利用结构价值控制人,劳动甚至变成束缚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人”(郭沫若语),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在西方,是经历两次发现,才达到人的主体人格的认识。一次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的奴役下发现了人,再一次是人文主义者在宗教神学统治下发现了人。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则从奴隶主统治和天神崇拜的束缚下,一次发现了人。西方哲学是从认识客体自然界开始,归结到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东方哲学则是从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开始,扩展到认识客体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儒学以其对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等生命智慧的深刻性,展示了其在现代人重建精神家园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未到场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的不可公度性 ,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在没有确立“人是什么”的前提下 ,就展开了人与价值的争论 ,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人的空场。生态伦理的形上学基础 ,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 ,而是人之为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 ,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 ,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周必大皆为南宋著名人物。作为思想家的朱熹是南宋新兴理学家的代表,而作为政治家的周必大在思想上继承了北宋儒学重事功的传统。朱、周二人在政治思想上颇有分歧,因此二人的交集和交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宋时期政治与思想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朱、周二人从乾道九年开始交往,一直持续到庆元六年,长达二十八年。他们的交谊主要体现在政治、学术、个人情谊三个方面。虽然二人有政治认识上的分歧,但这并未影响二人之间的情谊,尤其是在晚年,二人突破了政治思想的界限,几乎完全沉浸在纯粹的个人情谊里,展现了人性的温情。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09,(1):9-11
以色列人在遭受非利士人多年的躁躏之后,在上帝的帮助下,打了一场大快人心的胜仗。“从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13节)对于以色列人,这场胜仗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平息了外族的骚扰,开启了和平的时代。然而,这次胜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摆脱外邦人的欺压,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人通过这件事对上帝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对信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在阐明一种基于行动的政治哲学的同时,也展现了一种对人的理解。她认为人既非某种类本质的存在,也非一种自主的存在,而是有着被给予性的境况性存在。为此,阿伦特明确区分了"人的境况"与"人的本性",并且以"人的境况问题"取代"人的本性问题",从而与传统人性论划清了界限。在思考人的境况时,阿伦特凸显了技术和政治两个维度,认为政治性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核心,而极权政治的出现以及现代级技术的发展,都对人的原初境况构成了威胁,从而对人之为人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中人在体力上与精神上得到发展。但是在划分为对抗性阶级的社会中,一些人劳动过度,而另一些人却游手好闲,过着寄生虫似的生活。自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起,普遍的义务劳动就为消灭一部分人游手好闲而另一部分人劳动过度的情况创造了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这就成为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这种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成为多方面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15.
本来面目     
我常常觉得在现在社会里,真实的人愈来愈难见了。所谓“真实的人”,就是有风格的人、特立独行的人、卓尔不群的人、不随同流俗的人——也就是对生活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对生命有一个独立的理想目标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与人生     
三个人在冬天里欣赏太阳。第一个人埋怨道:冬天太冷了,冬天太讨厌了。第二个人现实道:是呀,冬天确实太冷了,然而这冬天的太阳还是很可爱的,我们还是不要一味埋怨,还是安于现状吧。第三个人幻想道:如果能够将夏天多余的光热,放到冬天里来,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年四季该有多么美好呀。多年以后,第一个人成了一个四处漂泊的乞丐,第二个人成  相似文献   

17.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路是大家的,你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也是在走着别人的路。同一条路,不同的人走,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个人走到这里疲惫了,一个小小的土坡,他就会认为这里的路陡峭难行;那个人走到这里,不小心  相似文献   

18.
天主照自己的肖像及按自己的模样造了人(创1:26—27),所以人是天主的肖像。依照咏8作者的意思,人的尊贵即在此。古巴比伦人也以为世人相似神明。不过,按照圣经的记述,人相似天主,犹如儿子相似自己的父亲(创5:1;5:3)。儿子由他的父亲获得了人性,所以肖似父亲,人也从天主那里获得了一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20.
吴恩平 《天风》2008,(10):14-16
这段经文谈论到了乌利亚的事。乌利亚这个人实在难能可贵,虽然我们在讲道时很少讲到他的处世为人和英雄事迹,但圣经却多次提到他的芳名,就是在耶稣基督的家谱里也特别记载了他的大名,而把拔示巴的名字弃之一边。可见,在神的永远计划里,在神奇妙的救赎大功上,乌利亚是一位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虽然在人的眼光看来,乌利亚好像是一个被人所遗忘的人,但在神的眼中,乌利亚的确是一个十分可爱、十分宝贵而了不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