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林海 《学海》2005,4(2):76-80
路德派与加尔文派关于圣餐礼的争论成为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内部最激烈的斗争之一,并最终导致双方建立联合教会的努力的失败。表面看来,分裂是由神学分歧造成的,但实际上政治原因才是关键因素。双方的神学分歧并非不可化解,双方的误解主要不在神学。在政治因素的左右下最终走向分裂。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国家化、民族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天风》2008,(21):48-48
路德会启动"路德10年"庆祝宗教改革500周年近日,路德会在德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个纪念新教宗教改革10年的庆典活动,在未来几年直到2017年,基督徒将会庆祝马丁·路德的改革,并推进与其他信仰对话和更深的神学交流。近日,  相似文献   

3.
4月22日至5月8日,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七人, 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的率领下访问德国、瑞士和英国。这是我会新班子当选后第一次出访欧洲,也是第一次尝试如何向海外教会和教会团体介绍神学思想建设。 欧洲教会一向重视神学研究,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神学家,逐步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这与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加尔文改教等教会传统有关。欧洲教会赞成谈论神学,但对中国的神学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地考察了马丁·路德称义神学思考的理论背景、过程和意义,指出马丁·路德的神学突破实际上与中世纪末期称义神学构成了解蔽与遮蔽的关系。中世纪末期称义神学遮蔽了"因信称义"的圣经道理,路德受限于经院新学契约神学,发展出了谦卑神学,但是随着圣经篇章注释工作的展开,他逐渐抛弃了经院新学以及整个中世纪的称义神学框架。最终他发现了"上帝之义",恢复了《圣经》和保罗的教导,完成了称义神学上的突破,奠定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美麟 《天风》2003,(8):38-39
<正> 4月22日至5月8日,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七人, 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的率领下访问德国、瑞士和英国。这是我会新班子当选后第一次出访欧洲,也是第一次尝试如何向海外教会和教会团体介绍神学思想建设。 欧洲教会一向重视神学研究,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神学家,逐步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这与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加尔文改教等教会传统有关。欧洲教会赞成谈论神学,但对中国的神学思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9,(6)
<正>2017年10月,基督教全国两会在上海召开了"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此书是会议发言及部分优秀征稿的合集,共收录文章二十余篇,分为宗教改革家神学思想的启示、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途径三个专题。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地说,中国基督新教教会的信仰渊源与美国的奋兴主义和欧洲的敬虔主义密切相关。宗教改革时期高举的"唯靠圣经"、"唯靠基督"和"唯靠信仰"的原则,在中国教会从不会过时。因此,如果不基于上帝的启示,不以圣经作为神学的"规范",就没有中国教会所能接受的神学可言,也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神学。尽管神学不可否认会含有一般信  相似文献   

8.
2017年7月30日至8月4日,第十三届世界路德研究大会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地——维滕堡路德城召开。此次大会正值宗教改革运动500周年纪念,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200余位学者齐聚维滕堡,展示和交流近些年来路德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大会分全体会议、研讨会和简短发言三种形式,对1517年的马丁·路德思想与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传统的一致性和断裂性做了全面审视,主要集中在九十五条论纲的争论和对话、圣经解释学和方法论意义、神学思想的灵性来源和心理学要素、讲道词中的神学思想和宣道中的教理训练、教牧工作和祈祷思想、历史和当代处境中的路德神学思想。大会首次设立中国分会场,来自中国大陆的四位学者做了简短发言。  相似文献   

9.
宣誓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至今依旧被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场合。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宣誓是通过上帝作为见证人从而保证特定约定的妥善履行。在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曾借助效忠宣誓运动瓦解了英格兰教士阶层对于罗马教皇的效忠义务,从而推进其宗教改革进程并建立起王权至上的政治体制。都铎政府通过誓言神学理论中“避免双重罪过”的原则,并借助宗教改革后对于普世大公教会与罗马教皇非法统治的论证,要求本国神职人员只能宣誓效忠于君主。然而,都铎王朝对于宣誓的滥用成了坏的先例,最终导致了后世革命者也利用同样的方式建构起新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文革 《天风》2017,(10):38-40
一、引言 马丁·路德倡导欧洲宗教改革至今已有500年。众所周知,路德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会内在的教义反思和道德重建,也为欧洲进入现代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两个方面可以同时在路德具广泛影响力的神学突破之一——对基督教天职观念的理解上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分析了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重要神学观念之一—天职观。简单描述路德天职观提出的背景后,本文重点通过路德的三大改教檄文对天职观的含义进行词源和文本分析,同时强调路德神学诠释的处境化特点,最后指出路德的天职观在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把基督徒从消极出世引向积极入世,用敬业精神去成就事业,用爱心去服务人群——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12.
柳松 《天风》2017,(8):44-45
16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546年)所发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一场消除当时天主教内部赘疣的变革,一场神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上的变革。而对于路德这位伟大人物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发其进行宗教改革的源头,乃是圣经。马丁·路德曾起誓忠于圣经,终生捍卫圣经真理。中世纪,一般人很少接触圣经,通常只在弥撒中听神父用拉丁文诵读几段经课。  相似文献   

13.
新教(Protestanfisme)原文意为“抗议宗”,(中文又称“基督教”)是指源于16世纪宗教改革在神学的、精神的和伦理的等方面相互认同的非罗马公教传统和体制的基督信仰教会。就其历史的影响和演变形态而言,又可分为主流教派和非主流教派,前者如直接发起和推进宗教改革的信义宗、归正宗(包括世界长老会传统)和圣公会以及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新诞生的各大宗派和宣教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与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与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与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谈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教育"与"神学"的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灵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互益,以及为人的发展与为教会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双重使命。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提出"神学是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神学家们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二是从基督教历史中选择一些神学教育体系的典型实例来说明多维度的神学教育理念。比如古代犹太人的神学教育模式、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神学教育特色、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以及宗教改革后的若干神学教育等。最后,就当前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形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主要集中在:"敬虔"的追求、"学问"的装备、"实践"的推行,以及中国基督教博雅神学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无疑是一个博大高深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错综的学术重镇中,包涵着神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向来不乏优秀学者深耕。这其中不仅有丰厚专精的学理著述,也有深入浅出的普及之作。2019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迈克尔·里夫斯博士撰写、孙岱君先生翻译的《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  相似文献   

17.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18.
胡玉明 《天风》2022,(9):13-15
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是神学中国化,灵修中国化则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马丁·路德以圣经为最高权威,重申"因信称义"的教义,不仅推动了宗教改革,也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路德以信心为特征的灵修观,是在其灵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基督教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神学思想建设成果向信仰实践转化时,路德的"信心灵修观"为灵修中国化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会将2008年6月28日至2009年6月29日定为庆祝保禄宗徒诞辰2000年禧年。有人说,没有保禄,就不会有后来的基督教,这个结论或许过于大胆和独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保禄对后世基督教神学的影响至深。对此,我们只要想一想西方拉丁教会的奥斯定,及后来的托马斯&#183;阿奎那,想一想东方希腊教会的克里斯索斯托姆,更后来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183;路德,及现代神学中的存在主义路线就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