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和真假词判断任务, 考查了“上下意象图式”对羌族被试认知隐含辈分关系的羌族亲属词的影响, 并通过空间识别任务检验亲属词辈份概念加工能否自动地激活空间意象图式, 引导空间注意朝向与空间意象图式一致的位置。实验1表明, 在羌族被试对羌族亲属词的认知中, 存在着“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的亲属词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上方加工得更快, 低辈分的亲属词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下方加工得更快。实验2表明, 当目标刺激的空间位置与亲属词的辈分信息一致时, 羌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辨认速度更快。整个研究表明, 羌族亲属词隐含的辈分关系可以用垂直空间关系来理解, 并引导被试的空间注意朝向与上下意象图式一致的位置, 证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于感觉运动的加工, 符合概念隐喻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罗雪莹 《心理学报》2006,38(5):672-680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都完成概念任务,结果表明获得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2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3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4中在学习阶段的概念任务中呈现汉语单字词,在测验阶段的词汇任务中呈现英语翻译对等词,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需要经由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英语单词的概念表征,支持了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王锃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 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 发现在意识层面, 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 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 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 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 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 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 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 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 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4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机制和特征。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判断完道德词后,对判断随后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字母的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词汇类型对空间位置的影响。实验2采用有意识迫选法,要求被试出声读出屏幕中央的道德词后,对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希腊语非词进行二择一迫选,发现被试读出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上方的非词,读出不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下方的非词。实验3仍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做出空间"上"的判断后,对随后道德词的词义判断反应时显著快于不道德词,做出空间"下"的判断后,对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词。实验4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对判断人物的道德性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屏幕上方的人物是道德的,而屏幕下方的人物是不道德的。4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理解中,映射的方式是灵活的、双向的,既可以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也可以由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但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表征激活的条件。实验1发现,在权力判断任务中,具有直接权力关系的相关词对和间接权力关系的无关词对都可以激活隐喻表征。实验2使用相关判断任务,只有相关词对激活了隐喻表征。这说明对词汇进行语义加工并理解权力关系是激活隐喻表征的重要条件。实验3引入水平方向干扰,并将被试的注意转移到干扰信息上,结果仍然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表明垂直空间线索不是隐喻表征激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个实验,初步探讨汉语声音概念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实验1先视觉呈现声音概念词,要求被试对随后在屏幕上方或者下方呈现的图形进行形状判断;实验2要求被试先对声音词进行音高判断,再判断图形。结果只在实验2中发现隐喻表征,说明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需要一定的条件。后期问卷调查后发现,声音词普遍存在多种表象,且声音并不是首先激活的。意味着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需要较高的声音音高维度的语义凸显度,需对声音概念进行较深层次的语义加工,才可激活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相似文献   

7.
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莫雷  李利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05,28(6):1288-1293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词义决定任务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一);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二);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的条件下,没有发现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三)。总的实验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可以不需经由汉语对等词而从英语单词直接获得概念表征,这一结果支持了概念调节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9.
吕军梅  鲁中义 《心理科学》2013,36(2):328-334
以具有一定情境的语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引导范式和无关任务范式,探讨了“快乐是上,悲伤是下”这一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现实性。实验1要求被试阅读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字母“F”或“J”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积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上方的字母反应更快,阅读消极情绪语篇后对呈现在空间位置下方的字母反应更快,表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要求被试阅读含有空间位移的语篇后对随机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图片中面孔人物的性别进行判断。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上移动的语篇后对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更快,阅读含有在空间中向下移动的语篇后对消极情绪图片的反应更快,说明语篇阅读中存在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的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语篇阅读中读者可以产生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并且空间这一始源域和情绪这一目标域具有双向映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言语与面孔情绪加工的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语言差异(母语:汉语;非母语:英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实验1以言语情绪词为启动刺激,面孔情绪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启动刺激条件,在汉语启动刺激条件下的面孔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言语情绪刺激能够启动面孔情绪刺激。实验2以面孔情绪为启动刺激,言语情绪词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目标刺激条件,在汉语目标刺激条件下的言语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面孔情绪刺激能够启动言语情绪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言语情绪与面孔情绪的加工能够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关系仅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此外,母语和非母语在情绪功能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麦穗妍  陈俊 《心理学报》2014,46(2):227-237
采用听觉跨语言启动的语义判断范式, 考察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之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 无论是以潮语词为启动词, 还是以粤语词为启动词, 当二者具有翻译关系时, 启动词均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对L2的启动量比L2对L1的启动量大。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语义联想关系时, 启动词亦能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 但L1→L2与L2→L1的启动量差异不显著。整个研究表明, 非熟练潮-粤双言者的两种方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语义共享表征; 第二方言的词汇能够直接通达语义表征, 不需要以第一方言的词汇为中介, 但双言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的联结强度仍然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双语即时切换范式, 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对目标语言(启动词)语音或语义的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状态。实验1设置了与启动词的翻译对等词存在语音相关或无关的两类配对词, 要求被试进行语音判断任务, 结果表明, 不论哪种切换条件, 两类配对词在反应时和P200成分上都没有差异, 说明目标语言在语音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层面没有得到自动激活, 从而没有产生启动效应。实验2则设置了语义相关和无关配对词, 并进行语义判断任务, 结果在两种切换条件下都发现明显的语义启动效应及N400差异, 说明非目标语言在语义层面上有得到自动激活, 但激活的程度表现出切换方向上的不一致, L1-L2切换下的语义启动量要明显大于L2-L1, 并且L1-L2的N400差异主要表现在前部脑区, 持续时间更久, 而L2-L1的N400差异主要表现在后部脑区, 但持续时间较短, 表明对于非熟练的双语者来说, 不同切换方向下对共享语义表征的激活加工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11,34(4):799-805
先前很多研究表明熟练双语者可以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非熟练双语者需要借助一语词汇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这很可能是双语者二语词汇的熟悉度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本研究使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考察了双语者对不同熟悉程度的二语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总的结果发现,无论非熟练双语者还是熟练双语者,其在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时采用哪一种方式受词汇熟悉度的调节,当词汇熟悉度较高时,选择直接通达,当词汇熟悉度较低时,选择间接通达。本研究进一步支持和丰富了晚期双语者双语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从本质上属于经验性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熟练中-英双语者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08,40(5):523-530
通过两个实验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三语为日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三语为法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两个实验都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语义通达方式,但其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一语词为中介从而间接通达三语词汇的概念意义。综合先前系列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晚期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主要因素,晚期双语者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早期双语儿童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实验1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结果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说明早期双语儿童可以直接通达概念意义,但是二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要弱于一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运用图片命名的范式,结果发现了命名的语言效应,进一步说明早期双语儿童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要弱于一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双语儿童在记忆表征中建立了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直接联系,其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在本质上是机能性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图-图干扰范式来考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用汉语命名时,干扰图的英语名称能否得以激活。结果发现,干扰图的词汇熟悉度高时,音译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而熟悉度低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只能激活二语中高熟悉的非目标词。实验2探讨用英语命名时,干扰图的汉语名称能否激活。结果发现,不论熟悉度高还是低,音译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会激活一语中的非目标词。总的结果说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中的非目标词也会激活,并且激活范围既受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非目标词熟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跨语言启动的范畴判断范式,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熟练潮-普双言者在听觉通道内和听-视跨通道条件下的语义通达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以潮州话词语为启动词,还是以普通话词语为启动词,当词对具有高语义相关时,启动词均对目标词产生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在听觉通道内,两种语言之间的启动量无差异,而在听-视跨通道条件下,L2对L1的启动量显著大于L1对L2的启动量。这些结果表明,熟练潮-普双言者共享语义(概念)表征,词汇表征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L1与L2的词汇均能直接通达语义表征,但其联系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词汇表征联系强度均存在通道差异性。整个研究结果支持Kroll等人的修正分级模型。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research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ge at which one’s first language (L1) words are learned influence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 Prior research on b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 by Kroll and colleagues has suggested that memory links between L1 words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are stronger than memory links between one’s second language (L2) word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strengths of memory links between L1 words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are stronger for words learned early in life than for words learned later in lif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was obtained in bilingual translation experiment with 36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s. Participants translated L1 words into L2 and L2 words into L1. Half of the L1 words were learned early in childhood (early AoA words), and half were learned later in life (late AoA words). The L2 words were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of the L1 words tested; the average age at which L2 words were learned was age 7. Target words were presented either in random order or blocked by semantic category. Translation times were longer when trials were blocked by semantic category (i.e., categorical interference) occurred only when early AoA L1 words were translated into L2.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models of bilingual mem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