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进入消费社会,城市审美文化应当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兴的重点领域;城市审美文化研究有着自身的独特视域和文化形态,并且贵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应当发挥其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陶冶引领作用;城市审美文化研究以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为旨归.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便利的同时,也是承载城市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也是城市性格的基础。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从现代审美的视角重新演绎民俗文化,不仅可增强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内涵,体现大众审美情趣,也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城市文化的继承,另方面要注重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一个城市情感的流露,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城市建筑、道路、设施等景观构成要素中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城市文化的延伸,要选用具有特色的城市色彩,营造宜居的美丽环境。  相似文献   

4.
方玮 《美与时代》2021,(2):100-101
城建档案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体现出一座城市在发展变迁中的文明积淀。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文化也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当中,而城建档案记录了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若能够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更能够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章从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城市档案管理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对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并结合城市文化传播需求,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节点,面向城市的全体开放。因此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城市广场能够让个人抛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融入到集体中来,强化了个人的存在感也增强了集体情感的认同性。中国城市广场从无到有是市民社会崛起的一种表现,因此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也传承者城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异彩独放的地域文化,齐文化之所以具有重实效、崇功利、尚法治、重变革、扬兵学、倡开放等特点,与创造这一文化的齐人性格有莫大关系。齐人性格是先秦人群中最活跃、最具多样化的性格之一,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就在齐人性格特点、形成原因及演变方面作一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8.
牛杰 《美与时代》2024,(1):124-1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是意义深远的重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城市的文化生态,同时也是文化自信融入现代城市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具体体现。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为现代城市创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也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发挥与文化承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但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存在着被边缘化或被替代的发展困境。这是策略设计的趋利性、公民美育的有限性以及技术要素的挑战性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结果。因此,健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文化制度,加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审查机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审美要素融合,引导公众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历史文脉,秉持高度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审美水平,是重要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馨 《美与时代》2014,(10):14-14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才能突显城市特色。个旧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戏剧文化是个旧地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块,也最能彰显个旧城市的品质。戏曲文化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通过这种软实力的发展,对个旧城市品质的提升是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10.
城市特色即一个城市的特点和个性,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城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特征反映。城市设计是一种综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建筑、交通、绿化体系等都是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同时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对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形象具有独特的作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设计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市特色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为城市设计指引方向,并通过城市设计来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以城市特色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基于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打造和凸显城市设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以嘉庚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的视觉形象现状以及华侨文化对厦门城市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决构想,从区域性格、文化内容、人的行为三个方面,构建同时满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城市视觉形象,从而促进厦门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文刚 《美与时代》2023,(12):119-121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文化景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城市文化内涵最有教育意义,最能提高人们文化认同的载体之一。文化景观是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而不断凸显出来的,也是人们追忆历史、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选择。分析北部湾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明确北部湾城市文化底蕴,总结北部湾城市文化种类和挖掘景观文化资源。从提取提炼设计元素、总结利用地域文化、突出文化景观教育意义、尊重生态原则、合理搭配色彩、突出设计的时代性等方面总结设计方法,弘扬北部湾城市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爱国热情,同时也为北部湾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开展和实施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3.
城市特色文化传播是一种以城市特色文化为内容,以传播媒体为载体的新型城市宣传方式。文章以多模态理论为框架,从接触、距离、视角三个角度对城市特色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促进城市特色文化传播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赵诣博 《美与时代》2024,(1):112-114
城市品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城市品牌的轴心所在。城市品牌建设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好地吸引游客、招商引资,强化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梳理浦江稻作文化、诗书画文化、治水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并提出相应的品牌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浦江城市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5.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对提高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长春市红色文化的发展面临群众认同度不高、解读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应重视挖掘长春市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创建全民参与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推动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明确其重要作用,提出环境设施设计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功能定位,同时通过对江苏泰州城市文化的总结,明确通过环境设施设计提升泰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王雅楠  罗健 《美与时代》2023,(1):113-115
方言一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但近年来在普通话深入推广、社会文化传播条件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方言日渐式微,这不利于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城市形象的构建。方言节目主要是依托影视传播的方式,增强方言和城市文化生命力,对于保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对方言节目的创新开发,并综合考虑方言节目在记录城市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方言电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进一步发挥方言节目的人文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环境的文化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更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非物质文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亟待拓展。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给城市发展、环境艺术、环境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励人们努力发挥创造力。通过对蔚县非物质文化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背景,围绕四个功能对非物质文化的应用进行论述,探索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公共艺术融合的策略。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应把非物质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使整座城市更加宜居。  相似文献   

20.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