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4):785-790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2.
自尊内隐改变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EAS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EC)为基础对自尊的内隐改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EC处理可以有效增强个体对自我的积极态度,继而提升个体的内隐自尊.自尊可以加以内隐改变;(2)EC处理没有增强个体的外显自尊,可能足自我展示等作用的干扰所致;(3)EC处理可以成功地用于自尊的内隐改变,是内隐自尊的形成和改变研究中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量表法对111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自尊结构的基础上,考察外显和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尊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成分;(2)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都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内隐自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目前,内隐自尊的研究在方法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在研究成果上主要集中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对照性研究,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两方面。本文拟就内隐自尊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自尊结构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耿晓伟  郑全全 《心理科学》2005,28(2):379-382
本研究同时运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及Go/No-go联想任务(GNAT)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结果表明:(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Go/No-go联想任务来测量内隐自尊是敏感的;(2)中国文化中自尊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一个内隐的成分和一个外显的成分。(3)自尊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我评价体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构。以往研究基于统计独立性、自身发展性以及双认知系统等角度提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改善测验工具、动机因素和研究方法之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显著相关,并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神经机制的佐证。虽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是它们并不是简单独立关系,而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7.
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3):556-561
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1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来自家庭方面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相关,来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2)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影响,个体可能通过形成积极的外显自我评价对父母离异带来的负性经验进行补偿;(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提示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发展;(4)父母的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相关显著,提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守臣  温国旗 《心理科学》2008,31(6):1409-1412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通过控制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反馈情境是影响内隐自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得到及时反馈,其内隐自尊会显著降低;而投有得到及时反馈韵个体,虽然内隐自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却表现出了一致的上升趋势.(2)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内隐自尊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稳定性.(3)所有被试接受了不同的反馈后,在后测中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于处理之前.  相似文献   

10.
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明证  水仁德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6,29(1):68-72,67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自尊的两种不同元素,自尊结构指的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结合形式。本研究探讨了自尊结构对个体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个体的高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结构表现出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内隐自尊个体没有表现出压力的调节效应。研究最后探讨了自尊结构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research compared the validity of popular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es of self‐esteem in predicting self‐confident behaviour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n line with behavioural dual‐process models, both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were hypothesized to be related to appearing self‐confident to unacquainted others. A total of 127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the Multidimensional Self‐Esteem Scale, and an adjective scale for measuring explicit self‐esteem (ESE). Participants' implicit self‐esteem (ISE) was assessed with four indirect measures: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the name‐letter task (NLT), and two variants of an affective priming task, the reaction‐time affective priming task (RT‐APT) and the error‐based affective priming task (EB‐APT). Self‐confident behaviour was observed in four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 self‐introduction to a group; (ii) an ostracism experience; (iii) an interview about the ostracism experience; and (iv) an interview about one's personal life. In general, appearing self‐confident to unknown others was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by ESE and ISE. The indirect measures of self‐esteem were, as expected, not correlated, and only the self‐esteem APTs—but not the self‐esteem IAT or the NLT—predicted self‐confident behaviour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in particular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self‐esteem EB‐APT pertained to all four criteria and was incremental to the ESE measures. Copyright © 2016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2.
人格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心理学探新》2009,29(3):52-56
该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了人格反馈操纵前后被试的内隐自尊水平,同时探究了不同外显自尊水平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被试会出现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人格反馈操纵对内隐自尊起抑制作用,正负反馈的影响存在差异;外显与内隐自尊产生分离。  相似文献   

13.
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镇  李幼穗 《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内隐自尊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内隐自尊研究的趋势及测量方法的进展。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研究对照进行;应用性研究初步开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与行为的关系等。目前在研究方法上以反应时范式为主,最常用是内隐联想测验,还包括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姓名字母与数字偏爱、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等。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ies and temporal stabilities of different implicit self‐esteem measures. Participants (N = 101) responded twice—with a time lag of 4 weeks—to five different tasks: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the 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BIAT), the Affective Priming Task (APT), the Identification‐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ID‐EAST) and the Name‐Letter Task (NLT). As expected, the high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self‐esteem IAT. Importantly, the internal consistencies and the temporal stabilities of the APT, the ID‐EAST, and the NLT wer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by using material, structural, and analytic innov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the adaptive response‐window procedure for the APT, the computation of error scores for the ID‐EAST, and the computation of a double corrected scoring algorithm for the NLT yielded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established IA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direct assessment of self‐esteem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同时运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来研究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 ,结果表明 :(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是可靠、有效、敏感的 ;(2 )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内隐层面上 ,性别差异十分显著 ;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外显层面上 ,除了女性正性量表外 ,其他量表上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3)性别自我概念是一个双重的结构 :包括一个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和一个外显的性别自我概念 ,前者是一个一维的未分化的结构 ,后者是一个两维的结构 ,并且二者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6.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周帆  王登峰 《心理学报》2005,37(1):100-105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传统“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主要采用4(自尊类型)×2(词汇效价)混合设计,探讨了178名不同自尊水平或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结果发现:(1)高外显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有更积极的记忆偏好,消极记忆偏好差异不显著;高内隐自尊者则比低自尊者有更弱的积极回忆偏好及更弱的消极回忆偏好。(2)就作为组内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所有被试均有积极偏好;就作为组间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脆弱的高自尊者有更强的积极偏好,但低自尊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偏好。结果提示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有不同记忆偏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和Go/No-go联想任务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ask, GNAT)测量大学生感恩的可行性,并分析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的关系。预备性研究从现代汉语字典中挑选自我词/他人词各16个,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挑选出与感恩相关的积极词/消极词各20个,根据65位大学生的评定结果筛选出自我词/他人词各8个,积极词/消极词各8个,用于正式研究。正式研究采用IAT、GNAT感恩测量程序和青少年感恩量表(Adolescent Gratitude Scale,AGS),对155名大学生同时进行IAT、GNAT及外显感恩的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内隐感恩,内隐感恩不存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与否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的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内隐感恩与外显感恩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3)采用IAT和GNAT研究感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的生活满意感: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贡献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评估了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在预测运动员的一般生活满意感和训练比赛满意感时的相对重要性。被试为139名中国运动员,男68名,女71名,平均年龄19.64岁。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3类变量以后,集体自尊单独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13%。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时,集体自尊最为重要,贡献了已解释方差的67%。这些结果提示,需要用不同的自尊来预测不同的满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