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王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110-114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文化环境从精神层面作用于人才素质,其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持久,对此,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由此展开阐述了如何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促进农村青年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期,人类从采集经济直到农业生产,对植物的籽实(粮食),只有经过一定程序的加工才能食用。粮食加工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重要的生产活动。不同的加工技术,不但反应了农作物品种的不同,而且反映了产量、生产技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粮食加工工具...  相似文献   

3.
柴斌 《美与时代》2014,(10):40-40
山地农业是指在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较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成脉状分布的地形中进行农作物种植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单一传统的山地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规律,探究问题的根源是符合当今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生态子系统理论的指导,对陕西秦岭地区山地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山地空间最大化利用与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宁 《美与时代》2013,(12):21-21
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命脉,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支持我国正常发展的要素之一,建设管理农业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粮食产量,是保证国家稳定的有效措施,就目前气候多变,干旱多发来看,不仅要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还要积极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作用,增加农业水利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动会员研究现实中的理论问题,为“四化”服务,山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组织近二十名会员,于五月上、中旬赴惠民地区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社会调查。他们围绕着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个总题目,调查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村发生了哪  相似文献   

6.
20年的农村改革与实践,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从粮食供求矛盾转变为农民的增收矛盾。虽然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由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使得农业增产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表现出不一致性,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能力呈现出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农药和转基因作物的大量应用,农业生产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土改的完成,新解放区乡村社会经历了从革命到生产的艰难转向,体现了中共意欲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决心。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国家除组织农民集体生产外,还通过适度提倡借贷、提供国家贷款、号召生产自救、引导斗争"果实"倾向生产等举措,试图恢复乡村社会农业生产的活力。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方针的确立,既是中央政策变动的结果,也是乡村社会传统惯习的力量。经由乡村传统恢复与国家政策调适的合力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成效明显。只是在发展之路上,使用的仍是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随着机械化大生产、农药和转基因作物的大量应用,农业生产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铜农具还不多见。石、蚌、骨农具,尤其是蚌制农具(镰)和铜、木农具一起组成了商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具体系,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商代虽使用铜农具,但铜农具数量还十分有限,还不足以引起生产力的重大变化,商周青铜农具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制造技术方面,特别是带銎农具的铸造,为后世金属工具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而大量青铜手工工具的使用为加工得力的木质农具提供了便利,这也是青铜时代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是饲养动物、栽培植物、菌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以生产食物、纤维和用于维持生活的其他产品的社会活动。自1950年以来,农业和食品生产经历了引人注目的技术性变革,结果是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配送甚至消费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涌现。当创新者宣告通过效率改进和新颖化学品投入来应对环境污染、持续的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富贵病(disease of affluence)"时,广泛的公众关注突显出这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广西华杨大队第十生产队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对相关档案、账册和口述史资料的考察,研究发现,所谓"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把非农业生产的工分拿回农业之内进行分配,从而导致工分被稀释,分值下降,最终影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工分被稀释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大量征收的公购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教育事业、队干的补贴工等。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不仅负担社员的日常生活之需,还给国家的工业化及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援。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表面上看起来较低,但实质却很高。  相似文献   

13.
"组织起来"像一条金线贯穿于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渗透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作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有力的通俗表达方式,"组织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背后的政治逻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工业化建设,但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局限,经验的有限与实践的复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理论、利益及制度方面的困窘,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农业合作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面对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思想再次呈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张力.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规划文件,蕴含着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是在合作化高潮基础上制定的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也是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建设和计划体系之中的重要步骤。这种以"组织起来"为核心、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布局包括三方面:1.传统农业的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改造;2.属地合作式的农村全面治理;3.农民生活方式的改进。毛泽东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质在于以合作社为载体实现农村的属地全面治理,《纲要》的内容体现了毛泽东全面振兴中国乡村的目标、途径和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太上妙法本相经》是南北朝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其敦煌本是《敦煌道藏》中少见的一篇涉及古代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文献,、其中蕴涵的农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顺物道而行的农业哲学观;因时因地而作的“时宜”、“土宜”观;以勤劳为本的农事观;工具和过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观;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观。这些农学思想对我国传统农业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农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袁名泽,哲学博士,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员;盖建民,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以来的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形势好,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农业受到挫折,就会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不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活改善,而且为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保证了四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自从  相似文献   

17.
生产礼仪是形成和发展于早期华夏先民的渔猎、农耕、养殖活动而遗存于三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礼节仪式性活动。在《礼记》中,狩猎之礼、渔礼、籍礼、桑蚕之礼、养兽之礼等生产礼仪的程序安排,包含着祈祷献祭的宗教信仰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对农业及对天地、神鬼、自然、人事之道的认识的象征含义,蕴含着早期文明社会组织利用生产推行教化的伦理意蕴。生产礼仪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家重视,与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生产方式、取食方法、分配形式,蕴含着先秦礼仪文化注重礼节仪式、实践操作、敬神奉献、意义象征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8.
阴阳观是中国传统思维及认知的重要取向,阴阳学说充当了自然社会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机理性解释。阴阳学说在古农书及相关典籍中,普遍被用作对“天地人物”系统及其农业生态系统、农学思想原理的阐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由此,引导了传统农业走向整体系统、有机协调的精耕细作道路,铸就了传统农业的历史辉煌。时至今日,阴阳学说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蕴含及其延展的系统整体、辩证对待、互补平衡等诸多思想内核,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人类诸多诉求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栗杰 《美与时代》2013,(12):11-11
河南是农业大省,自然灾害对其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更明显的影响。目前河南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特殊阶段,农业保险的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农险的功能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分析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和农险的开展现状,可以加深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对农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移民贫困问题。移民由于水库建设影响,生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与非移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在“三农”,难点在贫困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