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法国哲学家梅纳·德·比朗的哲学是一种既非经验论,也非先验论的所谓的先验经验论,他试图以他的哲学思考,来为整个科学乃至神学奠定真实的基础.我们通过梳理和探讨他为我们找到的哲学源点,即作为原初事实的意识,或者说机体性效力(身体)和超机体的力量(意识)的互构性存在关系的思想,来初步介绍他相比于近代许多哲学家而言的非常独特的哲学道路(比如他开创性地把身体置于一个最为原初的理论地位的有趣思想),并试图指出他的哲学与法国现象学之间可能存在着的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3.
<正>在"身体哲学"日渐兴起的今天,如果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掠过马克思的文本,将会发现,作为一个意识哲学的批判者,马克思从否定身体之"罪"、肯定身体之"知"、推出身体之"行"等方面,早已颠覆了"不能"之身,推出了"我能"之身,从而给身体还原出一个原初本真的面目。一、原罪的身体: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在西方传统思想中,身体被认为因阻碍人们获得真纯知识、通往上帝之城、成为自由主体而背负  相似文献   

4.
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身体转向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身心二元性亦即身体与理念、身体与灵魂、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张力,一直是西方哲人所坚持关注的基本立场。漫长的主体性哲学推崇理性、灵魂、精神,而身体及其所表现的感性则总被视为价值的对立面而备受压抑。柏拉图哲学在西方思想中的奠基地位毋庸置疑,正是他为西方自我认识的以灵魂为主导的身心二元性倾向铸造了最根本的基座。从柏拉图费尽心思地论证灵魂的不朽以及身体的暂时性和局限性开始,漫长的主体哲学将人或者看成智慧的存在(柏拉图),或者看成信仰的存在(基督教),或者看成理性的存在(启蒙哲学)。在这背后…  相似文献   

5.
一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 ,这个说法 ,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 ,而且还主张 ,在我自身与他者们 (the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行为。这个被假定是外在的客体实际上已经被我包含了 :因此内在和超越的含糊身份也已经被我包含了。与他者们的关系正是这种含糊性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老传统的终结。在这种唯心主义老传统中 ,语言的出现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一种手段 ,通过它使严格说来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事情让外人知晓 ,或者是作…  相似文献   

6.
如何超越情感的干扰而寻求尘世心灵的健康安宁是希腊古典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古典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传统转型中的教父巨擘,奥古斯丁有丰富的关于情感本质和心灵疗治理论的阐述,其中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构成了奥古斯丁理解情感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不动情"(apatheia)和"怡情"(eupatheia)理论上,奥古斯丁展示出对古典哲学情感诠释的浓厚兴趣。然而,关于奥古斯丁是否真的承继希腊古典哲学调控情绪与超越情感的理论,学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奥古斯丁与传统斯多亚学派立场相符并很好地保留了"不动情"的超越情感的哲学理想;而另一种挑战性观点则认为,奥古斯丁已经完全脱离希腊古典哲学的框架。本文将梳理奥古斯丁情感理论资源并定位出奥古斯丁关于超越情感思想的真实立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透视出晚年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视阈转型中所展示的新的情感价值向度和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大创意之一,是通过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的概念的彻底理解;哲学是创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创造关于人之为人的知识的方法。柏拉图以此将政治哲学变成了政治美学。马克思把"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当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从而把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入对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复并光大了柏拉图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但马克思对人的思考采取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路线,即不是悬搁现实的人去直接呈现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反思性规定去超越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当今美国哲学界,心灵哲学无疑是分析哲学传统中最热门的哲学论题之一。心灵哲学家柯林·麦克金(Colin McG inn)甚至把心灵哲学看做哲学中除了形而上学之外最基本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分析哲学传统的各哲学分支中,心灵哲学发展最为迅猛,成果也比较显著。本文试图从心灵哲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展示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的新发展。一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有了功能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却是哈佛大学的希拉里·普特南(H ilary Putnam)在《心与机器》(1960)一书中开始提出的。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10.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11.
面对身体与心灵的二元论困境,具身认知观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身体,并致力于将身体改造为一种具有超越能力的新的身体。但是,当根据一条纵向线索将具身认知观划分为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之后,上述新的身体在纵向上就呈现为两种身体样态。而且,通过对这两种身体样态的批判性反思,最终可以发现,具身认知观当前所实现出来的身体,与其说超越了二元论,不如说在二元论的思考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传统身体。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13.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单斌 《世界哲学》2023,(2):78-88
胡塞尔起初将物作为意向性的构造对象和意识发生的构成物,然而在此必须以身体的特殊性作为基础和前提方才可能。因而在彻底探求事物的构成和发生之中,通过将空间和物的构造奠基于身体空间和活动空间构造之上,胡塞尔最终将身体和大地作为原初构造的双重维度。而海德格尔基于此在存在论分析所揭示的物之为物,一开始以用具性为物之原初性,但在对康德先验原理的探问中,他围绕设置空间的原初活动,最终海德格尔在艺术等的制作活动中给出物的原初显现,而设置空间也即成了天地人神四个要素的相互开启,构成活动空间。比勘二者,最终揭示两条不同的超越论道路,也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通达大地之路:大地的诗学之路还是大地的考古学之路,成为二者区别的根本所在,而这根本上又体现于身体缺位与否。  相似文献   

16.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相似文献   

18.
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从生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对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却少有人涉及。我们认为,生活哲学是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原初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对象是原初生活世界;而它的方法,由其原初性思考的性质所决定则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身体的地位在当代法国哲学中的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列维纳斯从存在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身体的功能。在列维纳斯思想中,身体以物质性、感受性以及超越性为主要特征,这三重特性交织于其身体理论之中。身体的物质性表现为自身同一、自身凝聚以及对超越性的排除,身体的感受性由前期仅仅具有同一性扩展为兼具同一性与超越性。身体在其同一性中产生自身分裂,这种分裂体现在母性身体这一典型化的身体样式之中。母性身体的特点表现为在自身中“孕育他者”,因此,由外在性引发的超越便在身体内部被引发。列维纳斯后期极力探寻“别于存在”“破出存在”的方式,身体的这三重特征为主体如何从内部实现超越,从主体内部“破出存在”、实现主体的“内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相似文献   

20.
霍桂桓 《学海》2007,(6):45-54
当代心灵哲学为什么停滞不前、究竟应当向何处去?本文认为,这种研究局面主要是由当今研究者仍然沿袭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决定的;而这种把心灵实体化并与身体完全割裂开来、彻底忽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模式,根本不适合于探讨和研究心灵.因此,只有认真探讨并批判这种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用充分重视社会生成的现实性、立体性、动态性研究视角扬弃这种具有抽象性、平面性、静态预成性的研究模式,心灵哲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