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崇东 《学海》2003,2(1):143-147
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形势和重要任务 ,必须对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思考和审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看到资本主义在推动世界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又把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一理论把交往实践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 ,特别强调交往实践的扩大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马克思以"劳动""社会"和"人类解放"三个范畴转换了"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实践理论。它以"劳动"作为普遍实践的原型,把传统实践哲学当作非人活动的劳动提升为人类普遍的本质活动,赋予劳动阶级以一种普遍的实践主体性,使实践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贵族活动;把实践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到人类活动的基础层面——社会领域,拓展了实践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用社会解放代替了传统实践哲学狭隘的政治解放,使实践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与传统的"实践-政治共同体-人的政治本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不同,马克思构建了"劳动(实践)-社会共同体-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革命-人类解放"的全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以海德格尔式术语"历史-之中-存在"来阐明马克思"人"的概念。在这一视域中,人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的经济社会的规定性,阶级觉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前提。在总体上,广松涉强调,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前提的现实个人乃是处在特定历史关系中改造世界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中,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自在状态走向自为状态(即自由王国)。在现代社会,人类解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自觉的联合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象化结构。基于此,作为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与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就获得了统一。这种解读对我们坚持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理解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桂芝  郭瑞涛 《学海》2008,1(3):11-16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实践越是复杂,时代变革越是强烈,就越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今天中国人需要的是解放的哲学,是解放中国人精神的哲学.人的精神解放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以人的自我解放为历史前提,以人的生活境况为现实依据,以人的精神解放为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的.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解放理论的实质、路径以及研究这一理论的重大价值又是什么?笔者循着这一研究思想在本文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革命,其直接后果是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跨越。世界交往具有三大空间效应:一是世界交往的时空转换效应。世界交往成功地实现了"用时间换取空间"和"用空间集约时间",推动了资本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创造了资本文明的奇迹。二是世界交往的"空间剥夺"效应。世界交往把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扩展到整个世界,成功地实现了对落后民族、国家的"空间剥夺"。"空间剥夺"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重要视角和内容。三是世界交往的空间解放效应。资本空间解放虽然创造了文明奇迹,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进而颠覆资本空间、解放劳动空间。劳动空间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的实质就是现实自由的理论逻辑。马克思现实自由的理论逻辑具有三个互相关联的本质特征,即现实自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现实自由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自由,以及现实自由是区别于封建社会的生活自由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自由的、人处于自由自在存在状态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现实自由逻辑的理论合法性在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境界普遍高尚,以及三大差别的最终消失,使得人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即实现了人的自由存在。马克思社会建设逻辑研究是马克思哲学未竟的事业,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提供哲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看到黑格尔法哲学中包含的中介性要素无力消解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反而加剧二者的对立。面对这一矛盾,马克思一直寻找解决市民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的力量,哲学的探索使他在无产阶级中找到希望。因此,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概念,无产阶级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解放,担负起自我解放甚至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承担起历史解放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自身遭受的普遍苦难以及其所处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结构,决定无产阶级必将作为普遍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想实现革命的成功和人的自由就必须要求普遍性,这一要求决定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身,更要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的普遍性体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它肇始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唯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活动才能确保马克思鸟托邦精神的实现。以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无产阶级能将资本主义改变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历史改变的机制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中得到充分阐释,因此作为一位实践者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者,马克思既有对时代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过去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中多少忽略了情感解放在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在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本文仔细重读并深入发掘马克思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批判中的情感视域,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情感意蕴,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种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产生的强大情感震撼与巨大精神共鸣,从情感之维深度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重建社会"的思想,这不仅具有人的政治解放和全面解放的意义,还具有生态建设的意蕴。"重建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实现社会革命并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那里,"消灭"与"实现"哲学是相互依赖、转化的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现了无产阶级对于"消灭、实现哲学"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意识,更是关于人的现实的平等的自我意识,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也是人的普遍解放,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因此与仅仅着眼于物质利益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这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的生产力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马克思,第54页)也就是说,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最初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人类探索和寻求自身解放和自由的历史。当马克思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目标之后,寻求对人类历史之谜(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答就成为他奋斗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中,这一重要环节的最初体现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解读《手稿》对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不仅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而且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众所周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与以往所有思想家完…  相似文献   

16.
今天,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出发,加紧进行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实际上,唯物史观创立伊始,马克思、恩格斯就是着眼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事实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并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研究和解决发展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事关祖国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本刊开设这个专栏,愿为广大研究者的探讨提供一个园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古希腊哲学传统、特别是卢梭关于现代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存在继承关系,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扬弃私有财产有关。马克思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与无产阶级革命、利润率下降、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和自由具体到个人身上时才是可直观的、现实的。个人是独立的、实存的、有生命的个人,包含有丰富的属性和内容。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一方面尽管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起点,对历史的研究要运用经验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上来,但具体的、实存的、单独的个人并未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出场;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力对世代更替的决定作用,同时受黑格尔的影响将历史解释为辩证的历史,还预设了未来人类的解放,而个人的命运被掩盖在这种辩证逻辑和宏观历史叙事中。从个人的视角看,个人在历史中的被掩盖说明马克思叙述中对人的关切的抽象性,这正是有待建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能思维的人在与外部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使世界发生符合人的愿望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这一基本特征在内容上的展开,马克思曾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表述。第一个角度是人的活动方式。实践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的思想,是异化理论的核心;它同抽象的人的“类本质”的提法并不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的发现,使马克思实现了由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因而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根据唯物史观,个人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造成劳动者和生产力之间格格不入的分裂感的,只能是个人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个人的解放归根到底是社会的解放,亦即从一种既束缚生产力发展、又束缚个人自觉活动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