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风》2014,(5):4-4
<正>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倡导自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集体利益具有总体性、普遍性、公共性、实体性特征.社会主义伦理同一体的建构,必须制定集体主义伦理原则,用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伦理行为构成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中项,个人敬重集体并遵循集体主义伦理原则,伦理冲动方可能转化为集体主义的伦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呼唤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国家伦理的复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应了这一需要,它的伦理价值体现出需求伦理的色彩。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事实冲突与旨在协调的各种努力都使需求这个概念具有了独立的伦理研究价值,西方工业文明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与反思,都为需求伦理提供了丰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需求伦理的视野下显示出强大的伦理力量,它具有4个伦理分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其价值起点,构建和谐社会是其价值终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其始终不变的价值守望,其伦理实践主要落足于坚持公平正义和坚持科学发展,此二者分别体现了需求伦理的保障性原则和协调选择性原则,其伦理精神与需求伦理的三大价值观相契合。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社会主义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的人民性、价值目标的人民性和价值标准的人民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认同目标,更好促进我国价值观的国内外传播,使广大民众更容易理解、接受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基础上深度凝练出理念深邃形象、内涵融通中外、文字易于记循、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概述语,是学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全国各阶层民众和在华外籍人士调研数据显示,现有概述语表述虽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但存在不易记循、难于传播的突出问题。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与现实依据在于,应该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众的基本诉求,体现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承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理念,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表述应言约义丰、易于记诵。彰显国家制度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概述语主要有"AB CD EF GH""ABCD EFGH IJKL MNOP""ABCD EFGH""A B C D""ABAC DEDF"等六种句型结构。其中前两种句式因为容量大、内涵丰富,且符合汉语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易记易循的特点,故优点明显,可以作为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视阈中的儒家核心价值现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儒家\"一体之仁\"观将人与自然看成是道德共同体,强调人在这一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地位,以\"爱有差等\"作为现实的安排,体现了儒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宗教情怀的人类中心意识,儒家在生活方式上\"宁俭勿奢\"的价值取向包含适度消费的思想,启发人们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约束,纠正一味追求物质丰受的消费倾向,这是符合生态学规则的,儒家\"为己之学\"与\"推已及人\"相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超越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西方核心价值观.然而,儒家的上述价值观又与维护宗法制度的价值取向纠姑在一起,因此,必须实现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使命以及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理性应对当前落实这三重使命所面临的挑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它既是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冲突、借鉴、创新的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它不仅引领了文化认同的方向,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道德需要全民的共识,方能给道德信仰以持续的动力,为道德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全民共识在于拥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共识、强烈的时代共识和广泛的价值共识;从共识到共同行动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率先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需要培养弘扬社会主义完整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体系、需要培育道德模范、引领社会风气。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得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0.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概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日益成为人们的核心话语,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开始从基本范式、理论根基、功能定位和当代建构等多重维度全面切入,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基本路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淮南子》糅合“法”、“德”、“俗”的治道思想中,蕴涵了“反秦/袭秦”(对“法”的改良)、“倡道德/斥礼乐”(对“德”的期待)并存的内在特质,同时,还对风俗在民间社会中的教化、规范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手术签字审视医疗活动中道德与法律之冲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手术签字不应成为实施手术的必要条件,手术治疗及其他医疗活动中道德与法律之冲突有其产生的理论和现实根源,其实质是利益冲突。合情不合法与合法不合情是道德与法律冲突的两种具体情形。单纯的道德谴责或责任追究无助于,中突的解决,完善法律、提升道德、调适利益是避免及减少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动物权利的讨论看道德的交互性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的交互性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权利的讨论能为我们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点。它主要指向收益和负担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对人类的道德实践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86名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高层管理者的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结果(离职倾向、反生产行为)的作用。研究发现:(1)高层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工作结果负相关;(2)组织诚信在上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组织集体主义氛围调节了组织诚信与员工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即组织集体主义氛围越高,组织诚信与员工工作结果之间关系越强;(4)组织集体主义氛围调节了组织诚信对高层伦理型领导—员工工作结果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Fink  Julian  Schubert  Daniel 《Res Publica》2019,25(3):425-438
Res Publica - Hussain claims that ethical consumers are subject to democratic requirements of morality, whereas ordinary price/quality consumers are exempt from these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先进性、高尚性、科学性的关键。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及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内在根据。集体主义的科学含又及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最近针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的一个批评中,安德鲁·塞亚(Andrew Sayer)认为复兴的左派应该努力以一种规范性理论来反对全球性资本主义残忍的本性。这种规范性理论比当代大多数典型的政治哲学“更适应社会生活的模式”。[1](P187)在此文章中,我认为,1956年以后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能够被视为以规范性地批判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有用资源,而21世纪反对资本主义的人能够从这些讨论中获益匪浅。特别要指出的是,我认为由爱德华·汤普森(EdwardThompson)于1957年开启的这种交流,在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作品中达…  相似文献   

19.
精诚合一:医学哲学事业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哲学事业的价值在于发现并弘扬医学的基本精神。“精诚合一”是医学亘古不变的基本精神。当代医学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医学的“精诚合一”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注重“精”与“诚”的有机结合,批判现实医疗活动和理论研究在“精”、“诚”问题上的片面,弘扬医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Systems theory has been critiqued by a number of feminist writers who felt that it did not adequately address the issues of violence and male domination in familie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systems theory describes the world from an "exogenic" perspective — the scientific world of nature, which is intrinsically amoral. In the exogenic world all causality is circular, as nature maintains a system that has survived for billions of years. Bateson found "mind" to be within the system of nature, implying that mind must also be amoral. However, most people view the world from an "endogenic" perspective, a person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molded by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and which inevitably incorporates morality. Humans believe that violence is wrong, not for intellectual reasons, but for moral reason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are presented. A postmodern or constructivist position is taken as a way to ac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s on problems and definitions of problems, while allowing for a moral or legal consensus to pervade the therapeutic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