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申畅 《美与时代》2023,(8):102-104
作为承载文明传承之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无疑是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展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体验方式。通过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为观众打造出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以文化遗产展示中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交互设计要素以及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探讨打造交互体验的路径。通过优化展示过程中的交互体验,使增强现实技术与文化遗产展示更好地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论伦理理解     
多元主义时代,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同主义、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当代世界,"伦理理解"的文化症候不断涌现,现实、历史与哲学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期待"伦理理解"。伦理理解,包括理解"伦理"与"伦理"理解,二者构成了伦理理解的基本范型。理解"伦理",以伦理学基本问题(义利、名实、群己)的辩证统一,完成对于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实践世界的辩证循环理解;"伦理"理解,以"伦理"理解世界,试图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我们"与"他者"的相互理解。走向当下现实的"伦理理解",从主体性视角就是"类本质"意识的觉醒与自觉而生成的"类主体",从伦理共同体视角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3.
原则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生命医学伦理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原则主义被不同行动主体在多层次、多领域广泛应用。然而,新兴技术引发道德难题的情境化、多元化、大众化等特征,使得原则主义在方法论意义上面临着诸如融贯性、伦理洗地、人类中心主义等多重困境。实际上,原则主义是当前科技伦理治理的有效工具,能够发挥构建科研文化的认知作用,在实践上也有利于科技伦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伦理风险评估和敏捷治理,并能够为新兴技术的政策制定和立法提供价值基础。而当代原则主义的构建应遵循人与技术物相互融合、协同演化的基本理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数据空间是与现实空间相对的新型道德领域,虚拟人作为数据空间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成为与现实人相对的新型道德主体,其话语、行为表现出从现实性向虚拟性过渡的特质。道德任性是一种受感性冲动支配的道德行为,与道德理性相对,具有违背道德的潜在可能。数据空间与现实空间、虚拟人和现实人的双重差异使虚拟人面临道德任性的问题。道德任性对虚拟人在数据空间中的道德生存带来困扰:繁华的虚拟世界正在造成虚拟人体验意识上的失落、道德上"知"与"行"的分割、精神世界的解构等。个体、技术、制度成为应对道德任性问题的三种重要路径和维度,对促进数据空间中的伦理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热力学、混沌学和宇宙论的发展 ,客观世界的时间之箭逐渐凸显 ,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争论 ,时间的形象逐渐清晰。然而当作为纯意识主体存在的我们在迷离的梦境或绚丽的虚拟世界里历险时 ,我们是否察觉到了这个虚幻空间里的时间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课题 :在梦境和虚拟世界等虚幻空间里有没有区别于现实时间的虚幻时间存在 ?它有什么特征 ?一 虚幻空间要探讨虚幻空间中的时间属性 ,我们当然有必要搞清什么是虚幻空间 ?梦境和虚拟是虚幻空间两个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代表。虚拟世界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一个虚拟…  相似文献   

6.
当谈及媒介与伦理的关系时,人们常局限于将伦理作为媒介实践的价值指导。媒介与伦理的关系还有另一重要旨趣,即媒介作用于伦理。以"信息方式"解读媒介,以"伦理方式"阐释伦理,"信息方式—伦理方式"的诠释框架突破媒介能够作用于伦理的传播学问题,从道德哲学高度复原出媒介影响伦理建构的道德哲学图景。信息方式通过具体的语言构型和交往行动,影响伦理方式的意义结构与时空因素,进而影响伦理方式"个体"与"伦理实体"两大概念元素的存在性状,最终在信息方式的文明生态中生成具有特殊立场、价值特征以及存在形态的伦理方式。伦理方式的变革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造就整个文明世界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伦理方式对文明的影响,更是伦理方式对其自身的文明诠释。信息方式与伦理方式的耦合,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相似文献   

8.
以普适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正在催生一场新传播革命——普适传播。普适传播具有泛感知、泛网络、泛媒介、泛智能特征,其终极演进趋势是媒介的"无形无象"和传播的"自然而然"。普适传播突破传播主体、渠道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域、空域和场景,以适宜的媒介形式自由便捷地获取适宜的媒介信息和服务,实现与他人(组织)、智能设备和物品之间的智能交流。普适传播技术的"野蛮生长"重塑媒介生态、改写传播规则的同时也会引发或加剧一系列伦理风险。我们必须警惕媒介技术的异化,审慎对待技术的伦理风险,理性拥抱普适传播带来的美妙世界。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 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 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 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 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 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 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郑湘萍  李绍元 《世界哲学》2007,(5):79-82,90
约翰·罗尔斯认为,万民法是一种关于权利和正义的原则和准则,是用于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中的世界正义,现实乌托邦学说则是一种走向世界正义的合理的政治总念。罗尔斯的现实乌托邦学说兼有普世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双重特征,始终飘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表现为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带有现实关怀的国际道义主义。  相似文献   

11.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科学的发展中,还原论曾是其首选的方法论原则,认知主义是其主要代表。后起的具身认知主义以反还原论为方法论原则,延展认知主义以非还原论为方法论原则,他们代表的新进路被认为是对前者的替代研究方案。但是,后两者存在明确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表明三者在对待"表征"概念的态度上,延展认知主义仅仅希望对认知主义作出一定扩充。因此,还原论和非还原论之间存在的关联要比反还原论更紧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汉传佛教大小乘经论中有关"邪淫"的文献,分析"邪淫"的具体内涵和本质,总结佛教"不邪淫"的基本精神及与当代性伦理的异同。"不邪淫"属于世间因缘法,是佛教依据当时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大众的心理接纳程度而建立的伦理规范。该规范既非神化的性伦理模式,又非罪恶化、工具化的性伦理模式,更非快乐主义性伦理模式。其根本精神与当代性伦理倡导的无伤原则、私事原则和婚姻性爱原则、禁规原则并不矛盾,可以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伦理叙事实现情感共鸣,是古今中外普遍认同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伦理叙事发挥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说者以经验世界的范例激发了听讲者的情感共鸣。但是,伦理叙事激发情感共鸣的机理需要科学的揭示:为什么事实叙述可以激起主体之间的情感性反应和价值性回应。伦理叙事是在情景创设这一场域下,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促进生命主体形成内在的伦理体验。伦理叙事产生情感共鸣的机理是:"塑形""传神""会意"的三维联动,即由情景创设形成情感共鸣之场域共振,叙事者的价值引导回应主体情感共鸣的内隐诉求,主体间隙的内在伦理体验形成情感共鸣的主观检视。  相似文献   

16.
刘星  张欣 《伦理学研究》2017,(4):121-125
伦理等价原则是神经伦理学中一个重要且唯一的伦理原则,为解决神经干预中最具争议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它完全不必建基于延展心智论题,从而陷入理论争议的漩涡。认知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技术和环境都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伦理等价原则不断完善的重要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弱EPP Ⅲ,成了神经干预道德合理性分析的强而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叙事伦理旨在弥补原则主义伦理学的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时代建立医患同盟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讨论了叙事伦理兴起的背景,并通过分析临床医学知识的叙事本质、医学实践的叙事特征,以及临床决策中叙事的重要性,认为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叙事伦理的方法是合宜的,呼吁医务工作者掌握叙事伦理方法作为日常伦理决策的手段。叙事医学的培训特别是细读法的培训是医务工作者掌握叙事伦理方法的手段,也是推进我国叙事医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中理性与现实同一的原则,相信哲学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的思想力量。但与此同时,他又明确反对哲学仅仅满足于思想内部的"现实感",而主张哲学在尊重现实权威、充分向现实世界开放的前提下,真正地"改变世界"。据此,我们便可以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基本原则概括如下:其一,哲学以社会历史现实为基础;其二,哲学必须关注现实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其三,哲学的功能体现为改造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先导;其四,哲学家应当成为现实变革运动的参与者和反思者。  相似文献   

19.
孔门"问仁"关注的不是"仁"的普遍定义,而是"仁"的表现及实践方法问题。这一点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追求事物普遍定义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轴心时期,中西方哲学突破的不同方式造成了这一根本差别: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突破更多采取了破旧立新的方式,而中国哲学的突破则采取了温和、渐进、连续的方式。受此影响,古希腊哲学家倾向于用理性怀疑传统,进而追求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普遍定义,以期重建伦理规范和价值原则,而中国哲学家则认为传统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原则总体而言仍具有自明性与有效性,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将它们在现实中实践出来。这一点不同决定了西方哲学更加注重思辨,而中国哲学更加重视实践。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诚信的伦理本质是虚拟世界的真实道德。这一论断可以从三个维度渐次展开。首先,网络诚信以虚拟世界为场域,深刻地受到网络社会自身特性的影响;其次,网络交往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最后,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诚信问题根源于现实社会。未来,有必要更加突出道德自律,辅之以必要的制度他律,并以他律来促进自律,从而塑造一种诚信、和谐的网络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