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人认为,既然无知产生宗教,愚昧导致盲从,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宗教就应该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没落。但事实却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了当代的一道奇观:科学的昌明与“宗教热”现象同生共存。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宗教热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科学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最终战胜宗教?笔者认为,除其他原因之外,不能说对二者研究的某些误区没有关系。看电视机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学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进展,一些新的宗教和伦理问题被提了出来。大众目前普遍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帝”是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经常提到的字眼。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难道还需要祈求神灵的保佑吗?如果不,那么美国总统为什么要这么讲?它的含义和寓意又是指什么?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深深植根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之中,由来已久。当第一批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土地时,他们便以宗教为精神支柱,把自己思想中的命定论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播下了美国“天赋使命”的种子。“上帝的选民”、“山巅之城”、“希望之乡”等说法便是他们在尘世履行上帝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的表述。美国学者耶奥舒亚·阿里利说:北美殖民…  相似文献   

4.
宗教工作是一个涉及贯彻政策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开展国际斗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宗教事务管理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一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眼界,要有“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的崭新思路。何谓“全局”?一般来讲,全局由两个层面所构成:一个是世界大势,一个是国内形势。所谓“懂全局”,就是既要懂世界势,又要懂国内形势。从世界大势来看,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要的历史作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中还包括抓住当今世界“文明依托”错乱的契机,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何谓“大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工作者议大事,就是要议宗教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3)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其实,宗教也不例外。宗教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宗教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形势下,宗教文化如何实现和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如何利用新兴媒体传播宗教文化?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做客人民网,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推进  相似文献   

6.
当前贵州民族、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改革发展、团结稳定、开拓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一、宗教社会观是宗教本土化、社会化的核心要素天主教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样,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宗教,是以社会为自己的存在基础和服务对象的。宗教离不开社会。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历史不因某种宗教的存亡来决定,而对于宗教来说,它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它的生存与发展历程。某种宗教要适应社会,必然要与当地的文化相适应,必然要与本民族的民情风俗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多元宗教的中国文化58  正如我们经常观察到的那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样典型的西方问题可能会让本土中国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因为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宗教间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多宗教的印度,其中的一种宗教——印度教已经明显地支配着其他的宗教。)在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形成的战国时期,儒家(教)和道家(教)一开始就在同一时期形成,几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西汉末年,佛教也加入。在这些宗教共同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一致,并且经常有正面的冲突和未遂的…  相似文献   

9.
刘奔先生: 您好! 您在来信中说,《哲学研究》杂志准备办“科学·文化·人生”专辑。学术性高的杂志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我看非常好!您在信中问:“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先进的日本,宗教感情那么强烈?宗教感情在日本社会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我常碰到一些人问:信仰佛教是否要吃素?我告诉他们说:“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吃荤也是可以的。”他们反问:既然可以,为什么大多数佛教徒都吃素呢?我说,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情(有生命的)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  相似文献   

11.
提到宗教,人们自然会提出问题——宗教作为一种虚幻的世界观,为什么会在人类各民族的历史中长期存在?为什么会激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还有一定的市场?为什么有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作出这种无可奈何的结论:科学提供证明的力量,宗教提供道德的力量。西方历史上不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但是一生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维特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基督教)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关于宗教的本质是否可以言说”、“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与激情”、“上帝是谁?”“信仰上帝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和评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张进 《中国宗教》2018,(10):52-5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不仅是新时代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也是中国基督教会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想二题     
明与暗有位智者问影子:“人行走你也行走,人坐下你也随即坐下, 你为什么非得跟着人而不能自身独立呢?”影子说:“因为我有所依赖。我依赖的东西正如蛇的游动要靠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男人容易变心?为什么会出现婚外恋或是第三者?女人们都咒骂“陈世美”,但骂是骂不回心转意的。要知道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首要的一条,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就跟上  相似文献   

16.
(2003年2月27日于洛杉矶)(接上期) 二、中国的宗教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朋友们,我知道你们把对圣经的信靠和传福音视作自己的生命,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新约》哥林多前书9:16)。其实,中  相似文献   

17.
<正>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宁咏在调研武当山宗教工作时指出,武当山道教界肩负着传承武当道教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武当山要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推进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示范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交往基地“三个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武当山道教协会带领武当山道教界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三个基地”,推进武当山道教健康传承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8.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叶小文 《天风》2008,(19):2-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宗教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晨观,要求我们在观察宗教问题时,要眼中有"人"--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在宗教工作实践中,要围绕着"人",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作为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范清心 《天风》2006,(10):16-17
祷告,是基督徒每天的必修功课。今日与大家一同反思和重整我们祈祷的生活。一、何为祈祷祈祷是宗教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之一,每一个宗教都有祈祷。为什么要祈祷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祷告属一种天赋的省思性反应,也就是栽植在人灵魂和生命中宗教苗种的萌芽。多特信条也说:“在人里面还保留自然之光的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