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王涛 《思维与智慧》2007,(15):36-37
我不嗜洒,虽然平日里也读些杂书,读过“会当一饮三百杯”之类的酒中豪言,当时也颇为心动,但终究没有学会饮酒。时过境迁,少年情怀渐渐远去后,我并不为自己不会饮酒而少了点文化人的豪迈或男人的洒脱而后悔,反觉庆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爱语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是菩萨行的重要方法。但是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有止恶、行善、自净、利他四种意义,是自利利他的,唯独四摄是纯粹的利他。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爱语”,由于我们在这污浊的人间,每天都在忍受种种不优美、不纯净的语言,所以爱语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爱语”呢?《瑜伽师地论》里说: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  相似文献   

3.
寺庙经济是伴随着佛教的兴起、发展,寺庙的新建、扩建,僧人的增多,佛事活动的频繁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经济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布施佛教六婆罗蜜之第一为布施,梵语曰檀那,分为三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  相似文献   

4.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5.
善心的增长与培养我常常会给街头遇见和种种乞讨者一些小小的布施,有时也很慷慨大方,多时仅仅能布施三两个烧饼钱。有次我和一位居士去五台山礼佛,在门口遇见很多求施的残疾人,口念佛号,我悄悄对那居士说:“他们都是菩萨啊,教我们善心常存”。我并不富有,衣食住行的困扰比他们好一点,我是个苦行居士。我乐于布施的原因在于:培养一种善心。一次布施一二元或十几元,是培养善心,不忘慈悲的良机。有次我给一位白发老妇人做了布施,远远超过她开口所求的布施量,老人连说“谢谢”,我也连说“谢谢”。看着老妇人笑展慈颜,我内心很感动。我也经常惭愧…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内容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没有指向性 很多老师为了突出语文学习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7.
浅说布施     
浅说布施四川尼众佛学院隆辉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  相似文献   

8.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9.
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不解决转变思维观念的问题,学佛没有意义。有个例子,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位发心在客堂收布施的老人家,他总是告诉别  相似文献   

10.
艺评四题     
艺评也是创造,它不仅要把艺术家从作品中“读出来”,同时还要把自己“读进去”,并带领受众深入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意境。也就是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中,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问题有关,整个人类文明史,可以归结为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或者问题的演变史。然而,尽管人们天天与问题打交道,知道需要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但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更加遗憾的是,那些专门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似乎也没有把“问题”当问题,更不曾有人试图建立一门专门研究“问题”的理论——问题论。  相似文献   

12.
感情人生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13.
制怒     
我读中学时,有一个语文老师,当了我们一年的班主任。老师姓江,很有才气,尤其擅长书法和治印。记得每次上语文早自习,老师就抄一首宋词在黑板上,让我们读。那简直就是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老师的字写得飘洒俊逸,尤其是遇到最后一笔是“捺”的汉字,老师会“捺”得很长很长,仿佛要把内心的洒脱和无羁淋漓尽致地通过那一“捺”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国学大师梁漱溟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梁济对儿子的教育完全是宽放的,很有些西方化味道,在儿子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件破例的事。梁漱溟九岁的时候,为了买到自己喜欢读的课外读物,辛辛苦苦地积攒了一小串铜钱,有一天却忽然不见了,他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还是没有找到。他一下子急得哭闹起来。  相似文献   

15.
谁都想干一番事业,不仅给别人看,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也给自己瞧,因“微”而“不凡”。可成功率几何?说心里话,“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没有结出丰硕的金秋之果,理想与现实,不是脱了节,就是现实微不足道,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忽略不计”。为啥?这都是因为您没有看准,看准了的事儿,结果失误和失败的极少。所以,请不要在项目上费太多的脑筋,而应该把探究的工夫放在“自己看准了没有”和“自己怎样把项目看准”上。因为,项目本身没有对与错,更没有什么挣钱不挣钱的问题。您看着不挣钱的项目,  相似文献   

16.
爱海拾零     
张才彬 《天风》2002,(4):48-49
在美国有这么一段格言: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人,有人说无美就无爱,实际上相反,无爱才无美。瑞士有一位教育家也曾说:“爱的启示,就是对世界的拯救!爱是缠绕大地的一根韧带。”而荷兰人梵高则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另有一位哲人则更为严肃地指出:“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  相似文献   

17.
(一) 缴納天課是伊斯兰教的五个基本宗教功課之一。按照伊斯兰教义,繳納天課同礼拜、朝覲、封斋等一样,也是真主責成每个穆斯林的“天命”,被規定为每个教徒必須遵行的义务。繳納天課就是从个人的財产中取出一部分作为帮助貧人、宗教事务上的經費和国家的一种稅收。古兰经中曾經用“行善”(易赫散)、“慷慨”(英发格)、“真誠”(撒得該)、“洁净”(則卡提)等四个阿拉伯文字来表示天課。伊斯兰教的天課,最初是指对孤儿和貧人的施捨,这种施捨是没有規定的自由布施,是过去許多宗教都提倡的一种行善行为。后来,天課成为进行宗教活动和战爭的經費来源,缴納天课就被規定为每个教徒对真主的必須遵行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奉献     
傅真 《天风》2006,(4):28-30
什么是奉献?奉献不是减少而是得到神的极大福分。神的极大福分,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信仰生活上,使我们更加信靠主、更加热爱主、更加仰望主;在灵性生命上,使我们更加长进、更加成熟、更加丰盛;在与神的关系上,使我们与神更加密切、更加亲近、更加和好,与神同心、与神同行、与神同在,达到神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一、什么是奉献? 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第1节,要我们将身体当作活祭献给神。“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这句话,现代中文是这样翻译的:“把自己当作活的祭物献给神。”这里把身体译作“自己”更为恰当。这说明我们献给神的不单是“身体”,而是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个自己,整个人。我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语     
《法音》1994,(5)
重庆佛教界在惟贤法师的倡导下,为“希望工程”募捐,使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失学儿童能够百分之百的重新上学,在社会上树立了佛教界的庄严形象。他们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相协调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从而体现了佛教徒“自他两利,普度众生”的人生观。佛教的基本教义──四摄、六度,都是以布施为先。这一广种福田的义举,正是佛教悯孤济贫的优良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法修行、如法布施的好机会。停顿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武昌…  相似文献   

20.
思维体操     
莎士比亚说:“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同时是搜查恶流底蕴的明灯。”以“适当的疑惑”作导引,开动脑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做一种启智思维体操。多做这样的思维体操,能把我们的思维训练得更加灵活敏捷,我们不妨常常自己考考自己。下面就是一些“适当的疑惑”(后面附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