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字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靡欧洲的一次群众性反法西斯斗争运动。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越国家民族界限和阶级樊离,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西欧各国人民反法西斯主义的同仇敌忾,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战场上的正面进攻,震憾、瓦解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心理防线,引起希特勒的极大恐  相似文献   

2.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找到一位像毛姆小说中主人公那样的女子做终生伴侣。”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未成名前为推荐其小说而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广告。他巧妙的运用人们在爱情上的好奇心理,以征婚为诱饵达到使小说畅销的目的。可见,广告中的一句奇语,可以招来八方财源。好的广告语言,恰恰是动用了心理学原理,顺应人们的心理欲求,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一、利用逆反心理一家饭店在门口的一个大木桶上写着:“不许偷看!”结果是路过的人们个个驻足窥探,只见桶内写着:“本店出售…  相似文献   

3.
一、心理技术学的溯源“心理技术学”一词最早是在1903年由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W·Stern)提出,它的英文名称有两种。一种是Psychotechnics,一般译为“心理工艺学”;另一种是Psychotechnology,常常译成“心理技术学”。由于两者都是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成果在解决实际的(工艺、军事、医疗等)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心理工艺学也就称为心理技术学了。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成绩优良、遵纪守法。但心理学家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40%~60%的优秀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征”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心理专家说,“他们是一群需要引起关注的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烦恼(包括不幸的事情),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所说:“某些忧愁和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隔绝于这个现实的世界。”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坎坷,有的人能勇敢地接受现实,坚强生活,其秘诀处方就是3个字——想得开”。确实,当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能真正“想得开”的时候,他也就实施了心理保健,获得了健康长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并不能进入“想得开”的境地。有的人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和打击,便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有的人见别人取得成就,就嫉妒万分,耿耿于怀;还有的人屈服于疾病的压力,失去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1840年,喀山大学。夏天来临的时候,学校大门外不远处有两个卖甜瓜的摊位。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两位摊主为了招徕顾客,展开了明里暗里的竞争。他们一个挂出“不甜不熟包换”的招牌,另一个招牌上则写着“不好吃退钱”。当然,两人也都练就了一副巧舌如簧。每天,他们和顾客进行着不见硝烟的心理战争。  相似文献   

7.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经可读     
“人生旅途”栏目得到热烈的反响,不少朋友寄来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大多既认识到人生不易,包含着酸甜苦辣;又觉悟到只有洒脱地生活,才能获得一份美好。一个人如果不改变钻牛角尖的思维,便永远不能脱离烦恼的苦海。本栏继续欢迎朋友们就“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用2000字写个大拼盘,面面点到;也可以用千把字单说一项。来稿请注明交我牧人收启,谨此致礼。  相似文献   

9.
一个悲剧性的世纪在19世纪末,欧洲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对“时代病”进行了诊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作品突然时髦起来;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马克斯·诺尔道的《退化》一书成了国际畅销书。当然,起初只有少数诗人和哲学家才怀有这种忧郁情绪。但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揭露了“在这些罪恶年代所策划的事情,揭露了这些年代意味着什么”后,西方被它的行为和它最诚挚的信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所出卖的感受便迅速蔓延全球。托马斯·曼在他的《魔山》一书中惊人地表现了这种思想,他把欧洲描绘成一所结核病人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院墙后面,腐烂在迅速…  相似文献   

10.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就陷入宿命论。这是伊壁鸠鲁评价德漠克利特的哲学留给后人的一个“训条”。有了这个“训条”,自然,尔后评价类似的哲学家就方便和容易得多了。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霍尔巴赫都是彻底的必然论者,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欧洲哲学史教科书出现时,无不在其后加上“带有宿命论的缺陷”这类断言。例如复旦大学编的《欧洲哲学史讲话》中说:“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运动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这就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运动问题上由于否认偶然性而造成的宿命论顷向。”又如武汉大学编的《欧洲哲学史》中说:“斯宾诺莎片面地强调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论知识点是人的认知单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智  隋光远  皮秀云 《心理科学》2002,25(3):369-370
从人们使用知识点这一概念的情况来看,知识点是指任何单独的一项知识。根据这一定义,任何单独的一个字、词、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规律、观点、等等,便都是一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12.
睿智护尊严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吟出上联发难。联曰:“尤郎中直脚便为犬。”“尤”字的弯钩变为捺就成了“犬”字。尤郎中也并不示弱,沉思一会儿,便朗声对曰:“史先生脱口不成人。”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就变得既和“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郎中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相似文献   

13.
刘煜瑞 《管子学刊》2011,(2):104-106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乃一个“均”字和一个“安”字,称之为“均地安民”。井田制、限田制、均田制、均税制,都是“均地安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体现。均地的实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迁移而发生着变化。自中唐以后,“均地”向“均税”(历史上也称此“均税”为“均地”,取均平土地赋税之义)演变,称之为“均税安民”。就广义来说,“均地安民”也包括了“均税安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心理治疗模式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揭示这些治疗模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变迁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规律,展望心理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但是,当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综合评估后,是不是必须要对来访者给出一个“你是什么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什么症”的“说法”呢?但这种做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相反,现实中的“说法”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造成了一系列的困扰和问题。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应该去掉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6.
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始终伴随着心理隐喻的变迁,每一种心理治疗模式都蕴涵着一个独特的心理隐喻,支撑着研究领域的共同理解.揭示这些治疗模式内蕴的心理隐喻,梳理心理隐喻的变迁轨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治疗模式的转换规律,展望心理治疗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挂钩之鱼     
乾隆下江南,望见江湖之上舟楫繁密,随口问道:“这么多的船去往何方?”身边一个随从答道:“回禀皇上,我只看见两条船。”“此话怎讲?”“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是。林语堂先生在《说趣》一文中又加上了三条船:日权、日色、日趣。很符合中国人“好五”的文化心理,如果不怕拾人牙慧,我倒想再加上一个情字。这六只钓饵色香味俱全,任你出神人圣也难逃脱,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在运动、变化、发展中遵循从相对平衡到相对不平衡,再从相对不平衡走向新相对平衡的规律。人心理问题的实质是由于内部或外部某些因素的运动变化,致使心理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在个体内部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出现的暂时相对不协调状况,属于从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向另一种心理平衡状态的过渡阶段。结合灾后心理辅导,根据动态平衡论提出了心理系统的边界调控、要素调控、途径调控和环境调控,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以及这些调控措施,让个体心理顺利地恢复到可以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状态,或者从低级的动态平衡状态顺利地过渡到更能适应环境的高一级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风险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而,风险认知研究也愈显示出其重要性.“风险认知”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且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心理测量范式”是风险认知研究所遵循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包含各种心理测量技术的理论思路.风险认知研究有助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工作,并制约着有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心理契约”是一种心里感知和领悟,是建立在双方共同期望中的一种可信任的合作责任,其作用是满足双方所达到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隐性的“衔接”作用,成为高校师生处理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心理化合物,是联系师生间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